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海南岛乡镇社会经济发展较不均衡,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为海南省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熵值法和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分析海南岛195个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全局趋势、空间相关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差异的驱动因素。[结果](1)高水平乡镇主要位于东部和西部市县,数量逐年增多,增多的乡镇主要位于中部。低水平乡镇主要位于中部市县,数量逐渐减少,减少的乡镇主要位于中部。(2)海南岛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北部逐渐上升略超东部,社会经济整体水平逐渐提高,差异逐渐缩小。(3)环岛乡镇热点区总体比较稳定,西部沿海热点区有所增加,热点显著区多分布于城关镇与沿海乡镇。(4)海南岛乡镇社会经济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区位条件、宏观政策和社会经济基础。[结论]应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异常发展的乡镇,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乡镇间发展差距,促进海南岛乡镇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城市化差异及其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对地区发展有较强的指示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相应更高;通过不平衡指数,发现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南北差异和市县差异;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构建评价江苏省城市化动力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探讨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同时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因素也逐显重要.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城乡发展是否协调和可持续。文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以市域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我国201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62.50%、71.43%、61.01%和61.90%,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社会、环境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次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一般。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的市所占比例分别为13.10%、21.43%、33.04%、23.81%和8.63%。(3)社会、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较好,尤其是社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上的重叠性;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等级市集聚连片且圈层结构分布格局明显;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境一体化发展水平反而较低,并且空间分布复杂,省域内差距较大。(4)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受自然条件、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东中西差异明显,与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尤其是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部部分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的西南部地区是较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主要聚集区。  相似文献   

5.
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是实现该目标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文章采取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两种方法,以新疆各地区城乡人口数据和人均GDP为基本指标,对新疆城乡统筹发展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7-2013年期间,新疆城乡发展差异基尼系数值和泰尔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二者总体上均小于全国水平;1997-2012年新疆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呈浮动的趋势,泰尔指数下降了大概7.2%,表明新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略有好转,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呈缩小趋势,南、北疆间差异值对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总体不断增大,但北疆内部的差异是影响区域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从五个方面提出缩小新疆城乡发展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制定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基于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现状,从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社会生活融合、公共服务融合以及生态环境融合4个方面构建城乡融合指标体系,运用AHP-熵值法对2010-2019年吉林省各地区城乡融合水平进行测度评价,根据测度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2006—2015年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并实证检验了林业标准化对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林业产业生态安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各省(市、区)的林业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较中西部地区更加协调;林业标准化水平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安全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投入水平、造林面积、森林灾害防治率等因素对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提升林业标准化生态效益,提高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应该深入推进林业标准化政策实施,努力提高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强林业生态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识别京津冀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和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中低发展水平区域的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农业空间连续收缩;高发展水平区域的农业空间持续减少,城镇空间在2010年之后出现负增长。中高发展水平区域的生态空间在2010年之后开始正向增加。(2)国土空间结构转化的共同特征是农业生产空间向农村生活空间和城镇空间的流入,不同之处在于低发展水平区域的水域生态空间流出多于流入,在中高发展水平区域则相反。(3)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的分布均为东北—西南方向,但三者空间重心的移动方向各不相同。城镇空间的核密度测算高值由中部向多核扩散转变,农业空间核密度测算值呈现“一横一纵”两条高密度带,生态空间核密度测算高值主要分布在冀北和冀西南。(4)人均GDP和公路里程是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影响强度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结论:京津冀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结合空间规划目标,对国土空间分类管理;重视经济发展和交通设施对国土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部地区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法、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水平及经济、社会、生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对比分析。[结果]2007—2017年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增幅表现为社会经济生态的总体态势;研究期间3个系统的发展始终保持在[0.800,1.000]的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在0.554~0.779波动,由勉强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协调质量总体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迈进;各地区3个系统发展的进程并不同步,短板类型总体沿着"社会滞后—经济滞后—生态滞后"的轨迹演变。[结论]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多数省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村发展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指标体系,从生产、生活、生态、人才和社会5个层面,分析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各地区间发展差异分析。[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发展驱动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主要驱动因素进行解释,最后通过综合指数法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差异展开分析。[结果]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排名为:生产生活生态人才社会.。结合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农业院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治理率、财政涉农贷款余额5个因素,对农业GDP增量的解释度为89.82%。并且由弹性值可知,以上5个因素每增加1%,会分别为农业GDP产值带来23.576%、10.352%、5.675%、-0.964%、2.393%的增量。除了水土流失治理率外,其他4个因素均可独立地显著影响农业GDP值。区域差异分析得: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青海乡村发展水平略高,辽宁、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海南、西藏、新疆次之,其他地区偏低。[结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影响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GDP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区域发展差异大,各因素对区域乡村发展水平贡献不同;区域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与合理分配资金和人才资源,是缩短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实地(河北省邢台市)调研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与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目前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对我国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不合理、对于土地利用效益缺乏足够认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耕地边际化现象严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生态效益低下及乡村土地配置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基于对土地效益评价与我国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状况的深入分析,该文认为应从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对于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的现象进行整改,例如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进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规划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用地及农业用地的比例提高土地的社会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养殖与特色旅游业促进土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黄河流域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探寻其有效改善措施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从社会经济安全、农业用水安全、工业用水安全及生态用水安全4个层面构建黄河流域水安全评价模型,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选取2004—2017年9个省区11个指标,分别对其水足迹、水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黄河流域总体水足迹呈增加趋势,农业水足迹在总水足迹中占比最大,约92%;黄河流域总体水安全状况呈现变好的趋势,青海省水安全等级最高,内蒙古水安全程度最差;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制约黄河流域水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为人均水足迹、农业用水效率以及灰水足迹强度,9个省区水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性特点。结论 9个省区应结合自身短板,因地制宜,制定最适合当地发展的用水战略和节水战略,以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为中部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文章采用EBM模型克服DEA法和SBM超效率模型的不足来测度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结果](1)整体来看,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整体呈现出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但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仍然不高,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投入水平较低,投入结构不太合理,期望产出较低,非期望产出仍然较高;(2)省域来看,中部地区6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均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增幅较为明显,其中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上升态势最明显,高于其他5省,2015年江西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值最大,安徽次之,山西最小;(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发现,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的省域差异较为明显,但呈收敛趋势。[结论](1)中部地区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效率较低的省域需加大城乡一体化投入,优化投入结构;(2)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降低非期望产出;(3)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金融、土地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等各种不平衡现象、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城镇化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期望产出。  相似文献   

14.
深入探讨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山东省禹城市与桓台县7个城郊型回迁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传统型村庄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应用可行能力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及经济等3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行为响应评价体系,分析了典型平原农区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特征,揭示了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微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土地非农化是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包括由城镇征地、村庄扩展与农村社区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与城镇辐射的间接影响,提升或降低了农户行为主体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福利;(2)不同类型村庄对土地非农化直接影响的行为响应各不相同,其中,城镇征地对城郊型社区的影响最为剧烈,导致农户经济、生态福利的提升及社会福利的下降,传统型村庄受村庄扩展影响深远,降低了农户生态福利,新型农村社区具有较高的居住效用,有效提升了农户生态福利;(3)传统型村庄受土地非农化间接影响较强,经济福利得以显著提升,经济发达镇域辐射效应有效提升了新型农村社区农户的生态、经济及社会福利;(4)农户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存在差异;(5)适度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工程,调控城乡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最后,该文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15.
广东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研究:成效、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王媚游 《南方农村》2013,(2):15-20,30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践行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仍存在法规政策细化程度低、低保救助内容存明显差距、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及城乡工作机制成熟度有差距等问题。应通过继续完善法规体系建设、逐步统一低保标准、构建省级资金供给机制、整合城乡低保管理相关资源及强化救助公平理念五大方面的内容来促进城乡一体低保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活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体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地评价森林生态安全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建立中部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部地区2005年、2010年、2015年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评价期内该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良好状况且提升稳健,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北部省份(山西、河南)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较佳,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森林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南部省份(湖南、江西)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有待提升。[结论]评价期内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提升较为缓慢,且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别;河南、湖北、安徽3省承受了较大的森林生态安全压力;单位GDP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普遍偏低,成为阻碍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响应的主要因素。中部6省森林生态安全提升重点应在于减轻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干扰,增强森林的营造、管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崇明岛特殊的地理特征、区位条件决定了崇明生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而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则为崇明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决定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其承受的生态风险的两个维度,分析和归纳得出崇明岛的生态安全局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巨大压力;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有限;生态风险源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较大变化将对生态安全产生深刻影响等。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安全主要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下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社会面貌迅速变化,城乡一体化引领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为阐明当前农村地区耕地社会保障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在安徽省怀宁县进行了耕地社会保障价值研究。在条件价值评估法下,利用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受访者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受访者年龄、家庭年收入与受偿意愿呈负相关;家庭收入来源、农地流转期限、新农保养老金发放级别与受偿意愿呈正相关;同时测算出怀宁县耕地资源社会保障总价值为9.91亿元,占当地201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68%,单位面积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为1 141.67元/667m~2,占当地征地统一年产值的71.95%。通过与他人相关研究对比分析,结论认为目前耕地在中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仍承担着基础性作用,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耕地社会保障地位正在弱化,农村社会保障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