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最新的GTAP9数据库,将石化产业作为敏感产业并设定3种不同的模拟情景分析了中国-海合会FTA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海合会FTA对成员国有较强的正面效应,但对双方共同的主要贸易伙伴和“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向冲击。中国和海合会应加快谈判进程以早日获得贸易自由化收益,并规避受损国家可能的暗中掣肘,同时发挥中国-海合会FTA的示范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FTA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向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工程机械的影响因素、 出口潜力与出口效率。 研究表明, 贸易双方的人均 GDP、 “一带一路” 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我国对“一带一路” 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共同边界与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显著正相关, 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与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显著负相关。 以可拓展出口额为划分依据, “一带一路” 国家分别归属潜力再造型、 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巨大型。 “一带一路” 国家的铁路总公里数、 港口基础设施质量、 贸易自由度、 海关清关效率和政府支出水平与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效率正相关, 而 “一带一路” 倡议以及 “一带一路” 国家的关税水平对出口效率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研究背景,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03~2012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签订双边投资协定(BIT)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签订BIT能够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促进作用要比发达国家更加显著且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 2005~2017 年 “一带一路” 沿线 4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运用熵值法构建税收 营商环境指数, 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OFDI 的空间相关性及税收 营商环境等因素对中国OFDI 的影响。 研究发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税收营商环境具有显著差异, 中欧、 南欧地区的税收营商环境相对较好, 中亚、 西亚、 东欧地区的税收营商环境则亟待改善; 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OFDI 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 东道国的税收营商环境、 市场规模、 劳动力 总量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对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OFDI 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东道国科技发 展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东道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潜力越大、基础设施情况越好、自然资源禀赋越丰裕,中国制造业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模式;而“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水平越高,中国制造业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模式。政府应提高海外投资信息服务水平,为企业深入了解东道国环境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模式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 的发展导向特征使其不同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 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从 “两缺口模型” 和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入手, 在测算分析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存在资金缺口的基础上, 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聚类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 但是促进作用会随沿线国家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2) 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 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随着东道国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 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替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3) 资本和劳动投入是 “一带一路” 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7.
2008年次贷危机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对外投资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对外投资, 为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东盟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本文通过选取 “一带一路” 沿线东盟国为研究对象, 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 双边贸易额、 对外直接投资额、 东道国市场潜力、 集聚经济效应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均显著正向影响四大银行海外机构数量, 而地理距离、 金融开放程度与海外机构数量呈现负相关。 基于此, 本文立足 “一带一路” 倡议, 为稳步推进四大商业银行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区位布局以及完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网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有效实施供给侧改革以及顺利进行“一带一路”战略工作的根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借助DEA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比分析全国与“一带一路”国内段沿线地区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的硬性基础设施投资,“一路”的软性基础设施投资呈现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鲜明的空间依赖性;与全国比较,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一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硬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沿线的效应较大,尤其是对西北地区产生的本地和溢出效应最大;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最明显促进“一路”沿线的集约化水平及带来显著的积极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 “一带一路” 倡议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具有深远意义。 我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呈下降趋势, 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货物贸易方面, 我国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呈下降趋势, 资源密集型产品则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对外贸易关系的不断加深, 我国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也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表现为: 通过进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改变, 降低国内低附加值产品的库存和产能, 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扩张和价值链的延伸,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是深化改革开放、谋求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国际贸易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GDP、总人口、中国对外投资、中国从各国进口、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是否陆地接壤等指标均对中国出口产生正向效应,距离对中国出口产生负向效应。我们应该加快贸易通道建设,稳步推进“设施联通”;适当扩大对沿线国家的进口,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提升双边贸易深度;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投资与开发,加强“政策沟通”。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航空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航空相关项目建设将坐实“稳增长”重要支柱的地位。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31个省的航空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区域比较了航空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趋势。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航空产业将加速融入国际社会,航空产品研发能力、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生产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航空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国内经济增长效应为出发点,选取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和相关数据,相继构建理论模型和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探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动态经济增长效应,以期明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挖掘和验证经济增长外部引擎路径与潜力,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间保持着正向均衡关系,而短期中,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效果还比较微弱,有待合理规划产业投资布局以逐步释放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PPP是 “一带一路”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实现方式, 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也间接具有 “溢出效应”。 本文根据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 1990~2017年 PPP 及基础设施数据, 对其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和分析, 结果表明,PPP 模式下能源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 TFP 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进而本文提出今后要发挥私人资本在电信等科技领域的相对比较优势, 以PPP 形式发挥基础设施溢出效应、 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同时沿线国家也要推进城镇化建设、 完善市场制度环境等, 为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是促进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2007~2017年 “一带一路” 沿线 18 个省为研究样本, 利用熵权法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深入分析了物流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东部区域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好于西部, “马太效应” 显著; 区域内物流行业综合评价的空间自相关效应较为显著, 然而异质性并不明显; 碳约束、 经济发展水平、 信息化发展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 “一带一路” 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出口的影响。 利用 UNCTAD 数据库2011~2017 年我国机械制造业出口的面板数据, 构建引入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扩展引力模型, 探究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能否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出口, 经 Hausman 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实证结果表明: (1) 总体而言, “一带一路” 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能够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对其出 口; (2) 沿线国家海港和铁路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出口起显著推动作用, 航空和公路基础设施质量改善会抑制我国机械制造业对其出口, 但抑制作用不显著; (3) 西亚和中东欧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出口影响并不显著。 南亚和独联体地区海港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能显著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出口, 航空和公路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则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货物运输效率测度与评价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加快生产要素流通的重要依据,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实施, 对货物运输流通效率与协作的要求也更高。 基于此, 本文利用DEA-BCC 模型,以中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为决策单元测度2006 年、2009 年、2012 年以及2015 年中国省域货物运输效率; 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ESDA) 探索货物运输效率时空演化及关联特征。 结果表明: (1) 自2006 年开始,31 个省市自治区货物运输综合效率、 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整体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2) 从全局空间关联看, 除2006 年外, 其余年份31 个省市自治区货物运输效率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 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 (3) 从局部空间关联来看, 货物运输效率H-H 关联区主要位于中东部, 所占比重较大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西部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空间关联并不显著。 基于研究结果, 以 “一带一路” 为背景提出提高省域货运效率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高———高位置区域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加强省域间货物运输协作。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沿线各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紧抓机遇提升R&D 效率是关键。本文以2009~2015 年“一带一路”沿线15 省高技术产业R&D 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 指数法对其R&D 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技术产业整体R&D 效率有待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动情况趋于一致;不同省份推动或阻碍高技术产业R&D 效率提升的原因各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给出有助于R&D 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口岸效率、 海关环境、 规制环境和金融电商四方面构建了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测算指标体系, 对 “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了测算。 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整体效应、 分区域效应和分措施效应等 3 个方面的分析。 研究发现: 贸易便利化水平、 沿线国国内生产总值、 沿线国与中国接壤以及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均能对中国向该国的出口贸易产生正向影响; 而关税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沿线国首都与北京的直线距离则会对中国向该国的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推进, 沿线国家合作交流日益紧密, 既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 也彰显了同舟共济、 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本文利用 2000~2017 年面板数据,从经济、 制度、 社会三方面选取36 项具体指标构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结果显示沿线国家城镇化质量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 但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空间邻界矩阵检测, 发现各国城镇化质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 采用SDM 模型从消费投资、 产业发展、 就业水平、 自然资源以及科技研发方面对城镇化质量进行驱动因素分析, 为 “一带一路” 倡议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大体系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 2003~2017 年面板数据, 分析影响我国向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电气装备制造产品的主要因素, 发现贸易方各自的 GDP、 共同边界与我国电气装备制造产品出口是正相关关系, 两国间的地理距离、 “一带一路” 国家的通电率与我国电气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呈现负相关。 依照我国电气装备制造产品对52 个 “一带一路” 国家的可拓展出口额, 将其分为潜力巨大型、 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再造型3 类。 “一带一路” 国家贸易自由度、 信息化、 基础设施指数和班轮运输指数有利于提高我国电气装备制造产品对其出口效率, “一带一路” 国家的关税水平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