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下属行政区的人口和GDP,采用下梯形法分别计算2000年、2012年三个层次的区位基尼系数:全国基尼系数、三大地带即东中西部基尼系数、各省区基尼系数系,并将三者进行时间纵向与区域横向对比,揭示了十年来中国地区及地区间区域发展差异变动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全国范围的经济差异有所缓解,但东部和西部地带及部分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变大。文章据此提出的相应政策建议是,区域政策应当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准化转变,政策的着力点既要关注后发地区中的后发地区,也要关注发达地区中的相对落后地区,同时还要关注被大城市阴影遮蔽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性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业规模探索区位基尼系数的简化计算、区域分解和两位数产业分解,给出产业份额、区位商以及产业份额空间测度加权区位基尼系数的分解公式,提供相对边际效应和增量分解的计算公式。利用我国2004年、2008年的经济普查数据,计算国民经济19个字母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得出以产业份额计算的区位基尼系数更能反映产业聚集程度的结论,并使用产业份额区位基尼系数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7,(6):15-18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3年—2012年的城市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间差距大,昆明市首位较高;2012年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不符合理想的人口位序—规模分布,大部分城市偏离直线区,形成大量的空白区域;人口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展方向南辕北辙,经济水平越高,人口越集聚;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反映的区位熵,具有波动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高效"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区位基尼系数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优缺点,进而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分析河北四大区域的经济专业化水平,从区域角度分析了河北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问题,最后就目前河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戴德颐 《价值工程》2007,26(10):2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区间的产业分布比较相似,因而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本研究从区位基尼系数与利润率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分析表明,在1987-2000年间所选行业里,绝大多数行业的利润率与区位基尼系数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得出,我国此阶段的行业分布变化总体上是符合利润率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虽然受疫情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和部分地区出现暂时停摆现象,但在华投资势头强劲,总额占世界首位。区位选择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是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良好地利用外资可以促进我国在经济上的国际交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所以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选址时的参考因素具有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基尼系数局限性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地区收入差距时最常见的是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统计手法。在很多研究中都可以看到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这些统计手法测算的我国各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差距,其变化的倾向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中,在分析地区收入不平衡度和密度、或者差异的时候,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被频敏地使用。由于基尼系数是对应洛伦茨曲线图的面积计算的。它最大的优占是可以从直观上把握不平等度的大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仅凭基尼系数是无法从本上说明一国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现状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日益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不断趋向合理。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基尼系数被各国公认为衡量财富分配是否平均的重要指标。当基尼系数小于0.2时为高度平均;0.2—0.3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间为比较合理水平;0.4—0.6间为不平均;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警戒线。我国的基尼系数自1984年以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见表1。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的,作为一种尝试,一国经济体制改革引发区域变更产生不同特色区域经济是无可非议的,探究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地区发展、合理配置资源、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以避免地方盲目攀比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化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指出 ,当前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但贫富差距也拉大了。基尼系数已从 1 980年的 0 33迅速增大 ,1 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 0 4达到 0 43 ,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 0 45。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中国已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1 999年 ,2 0 %的城镇高收入户收入占当年城镇居民总收入的 42 4%。8 74%的城镇富裕家庭占有了城镇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 60 %。私人财富逾千万元甚至更高者已不乏其人 ,而农村和城市尚有庞大的“困难群体”。中国社会最主…  相似文献   

11.
基尼系数解释分配公平性的原理及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国良 《企业经济》2006,(4):162-164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在诸多类似的方法和指标当中,基尼系数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近几年来它广泛被社会各界关注、测算、引用,但基尼系数在计算方法上也存在着欠缺,其本身只是反映收入均等程度的指标,因而以此作为评价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将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国经济现阶段处于转轨时期,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完全令人信服,同时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以及地区间、行业间的不平衡也必然导致基尼系数一般性标准在我国的应用上无法完全套用。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各原有阶层的利益均衡被打破,不同阶层、不同区域利益出现了巨大变化,贫富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很低,但近些年来这一指数快速上升,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资料,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6,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只占全国总收入的4.5%,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估算中国消费基尼系数,评价经济增长和消费分布对居民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02~2012年城乡消费分组数据,在消费分布服从广义贝塔分布Ⅱ型假定下,通过估计分布参数,估算消费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的消费不平等程度较高,消费基尼系数处于0.4左右;城乡之间消费不平等是中国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城镇内部消费不平等、农村内部消费不平等和剩余项;2002~2012年,经济增长对总体居民社会福利增长的贡献率约为95%,消费分布改善对总体居民社会福利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研究创新:基于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收支数据,在消费服从GB2分布假定下估算了消费基尼系数;按照城乡群体分解了消费基尼系数;利用平均分配的同等消费概念,评价了经济增长和消费分布对居民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价值:更好地把握中国消费不平等程度,为政府权衡效率与公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尼系数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尼系数是测量和判断收入分配状况最常用的综合指标之一,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则是判断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重新定义低、中、高三类收入群体以及采用多项式函数形式拟合洛伦兹曲线,建立基尼系数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基尼系数和中等收入比重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44,相应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大致在44%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基尼系数的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钢 《企业经济》2008,(3):8-10
和谐社会的经济标准应该考虑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人均GDP衡量经济效率,而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基尼系数也迅速走高并升至高位,即目前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已有所呈现,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中国基尼系数的未来走势为:尽管政府已开始采取措施以努力降低基尼系数,但基尼系数仍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保持在高位水平,估计约在2015年以后才会开始缓慢地下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的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尼系数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城市化基尼系数和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对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较为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递减.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之初,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拉大;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我目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不断缩小的阶段,但是其缩小速度越来越慢.  相似文献   

17.
李玉萍  马丛 《价值工程》2010,29(13):115-116
国家审计局原局长李金华曾指出"中国经济存在马太效应,地区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来越严重,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因此如何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生产函数与资本折旧率选择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际测算,以全国和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讨论经济发展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弱线性反向、强非线性的变动关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虽能有效缓解区域有效发展不平衡,但这种关系存在一定的阈值效应。第二,二者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和动态演变性:2012年之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具有逐年递减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存在波动增加的趋势;2012年之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趋于平缓,而中、西部地区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而区域间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是引起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均实现了增长,但各地区之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大,长江中游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小;全国以及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全国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研究结论为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时空格局提供依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在同一阶段,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要同时实现平衡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常需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需要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在区域空间上,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