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中国保险业的增长质量,本文对保险业的增长进行分解,并测算了增长驱动的贡献。本文采用DEA非参数方法,分两个期间实证考察2008 -2016年保险业的增长源泉及动力,并将保险业的产出增长分解为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两部分,测算了保险业在两个考察期间的动力转换。研究发现:相比2013年、2016年财产险机构发展的单因素驱动的态势更加明显,创新的重点从效率提升向技术进步转变;人身险机构由单因素驱动向要素、创新双驱动转换,从过度依赖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移,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多数人身险机构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上升,而效率提升的增长贡献减小。本文认为我国保险业正处于数量型增长模式向质量提升型增长模式的转变阶段,建议监管部门制定适应性的监管政策,财产险机构应将创新的重点集中在效率的提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人身险机构应将创新同时集中在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稳固要素和创新双驱动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描述了我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集聚的程度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动态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省级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要素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研究。笔者发现最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均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效率增长为负,而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增长为正。我们认为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因此,合理引导要素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使要素在区域间有效配置是提升集聚经济的规模效率和推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科技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正向调节科技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加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力度,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领域,满足其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充分重视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调节效应,借助复合型金融人才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要素的赋能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精准的金融服务,促进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促进型转变成为必然。中国宏观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冲击之下更为凸显,然而,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深入产业链各环节使得数字化技术得以普及,并延伸至居民生活,进而影响居民消费行为。为了厘清数据要素驱动下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经济机理,本文将数据要素成本、数字化技术与数据质量外生冲击引入包含互联网平台主体的DSGE模型,模拟分析消费、投资、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倾向等变量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成本降低加剧产品市场价格竞争,短期降低居民消费倾向,长期则通过收入效应拉动内需增长效率;数字化技术创新通过要素重组升级引致的效率变革增加消费者相对收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数据质量改进短期促进投资、挤占消费,降低居民消费倾向,但长期可缓解厂商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提升居民消费倾向;数字化技术创新在促内需长短期效应俱佳的同时,引致的消费者福利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其市场化配置对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至关重要。数字人民币(DC/EP)作为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处于国家战略规划的核心位置,其不仅标志着支付系统的一大进步,还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本文在分析数字人民币的基本功能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背景下,提出了数字人民币如何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和高效配置的核心观点。揭示了数字人民币在提升数据要素市场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中的潜在价值,针对数字人民币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对策建议,为深化对数字人民币在经济体系中作用的理解、推动数字人民币数据要素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依据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全要素能源效率,且在区域、时段和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差异。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其重要传导机制。鉴于此,需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不同区域发挥好比较优势,实现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助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赋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衡量经济增长质量,运用工具变量法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二者存在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中介渠道的传导机制,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企业的创新融资约束,激励创新研发活动,进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在对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信息充分可靠.作为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确认、计量经济活动的信息,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后,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升能否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13)评估了省份-行业层面会计信息质量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发现如下:首先,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显著降低了省份-行业层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离度,推动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向上集聚,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在控制内生性、改变测度指标和样本构成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次,机制检验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提高信贷配置效率、优化要素投入和提升市场竞争机制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最后,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当地区市场化程度及省份-行业非国企比重较高时,会计信息质量的资源配置功能更强.本文结论为"会计信息质量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中国的宏观证据,为中国政府推进会计标准体系建设,释放会计改革的制度红利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推动黄河流域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利用DEA-BCC模型在测算黄河流域2006年-2020年省际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的基础上,通过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图、莫兰指数及空间可视化法对其时空演变格局做了探究,并进一步采用Tobit模型明确了黄河流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驱动要素。结果显示:一是研究期内黄河流域金融业及其主要行业都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但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二是黄河流域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稳定的效率提升体系并未形成,省际层面上的金融业发展呈现出“发展水平高,配置效率低”和“发展水平低,配置效率高”的对立格局;三是黄河流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时序演变上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都在不断缩小,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和超变密度,其在空间上逐步呈现出正相关,而在空间上演变特征呈现为由较低效率主导向较高效率主导转变的格局;四是政府支持、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对黄河流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起促进作用,而消费水平阻碍了其效率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建议通过加快金融产业布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提升驱动要素活力等...  相似文献   

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不但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还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和效率。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效率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目前研究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结果显示:包容性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与东部地区相比,这一提升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人口和土地红利正逐渐减弱,依靠出口、高储蓄率形成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此形势下,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显得更为重要。金融资源作为要素市场最活跃的部分,其配置效率的提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金融资源配置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文献的基础上,以2007~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测算金融资源配置的丰度与效率,并分析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探索金融资源配置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倪红福 《金融研究》2022,500(2):21-39
基于BF(2020)模型框架,本文构建了嵌入间接税、成本加成和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扭曲—调整的索洛余值的事后核算和结构分解新方法,进一步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WIOD数据库等编制了与模型匹配的社会核算矩阵,实证测算分析了1997—201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1) 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且两者存在明显此消彼长的“跷跷板”特征,劳动的贡献相对较小且贡献率呈下降趋势。(2)纯技术效率变化一直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贡献部分,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7年是其分水岭,受技术模仿后发优势逐步式微的影响,技术进步速度下滑,但2012年后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纯技术效率逐步提升。(3)扭曲因子配置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由正转负,进口中间品贸易条件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率由负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大背景下,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但2007—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扭曲因子配置效率出现短期恶化并拉低了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在"双碳行动"的背景下,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例,理论上从三个角度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方法(DID)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影响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情况。实证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使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提升,且时间越长,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越显著。影响机制表明,市场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低碳技术创新是改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重要影响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的同时,政府需要因地制宜、适度干预,行业需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进行推动,提高农业经济水平能够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全要素增长效率增长过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必备要素有:土地、水资源、化肥、农机、劳动力、人均耕地以及家庭国定资产等。在我国,各地区间的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差异比较大,增长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国家中部和北部区域。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进行分析和研讨,并提出了一些能够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在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有效缓解要素市场扭曲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性;基于区域层面的异质性检验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普遍抑制作用,但各地区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不同,创新水平发挥中介效应的显著性也有较大差异。由此,文章提出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缓解我国金融要素领域扭曲现状;大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2011~2014年中国229家小额贷款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DEAGlobal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和收敛性分析。研究发现:小额贷款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小幅增长,但增长率不稳定;纯技术效率提升是引起小额贷款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成立越早的小额贷款公司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越低,小额贷款公司的技术效率面临"增长瓶颈";各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技术效率越低的地区其小额贷款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速越高;小额贷款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特征,表明小额贷款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在浙江分支机构的总和为基本单位,同时选取美国、德国、韩国银行业作为比较单元,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了2000年至2008年期间浙江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其他三个经济体的银行业比较,浙江银行业效率较低;样本期内浙江银行业规模效率有较快的改进,但技术进步效率则有所恶化;进一步的实证表明,在样本期的前半段,浙江银行业的效率尚不及其他三个国家的银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相应年份的水平,后期差距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18.
陈经伟  姜能鹏 《金融研究》2020,482(8):74-92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中国OFDI(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效应传导机制理论框架,并对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影响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和结果进行拓展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企业OFDI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效果,且OFDI企业可以通过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型升级、提高管理效率以及生产效率这三个重要途径实现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跃升;现阶段中国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现象会显著抑制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作用机制是,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作为干扰外部摩擦因子,通过降低企业资本要素密集度和生产效率等渠道抑制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果。本文进一步提出构建知识产权金融化建议,包含知识产权股权化、知识产权证券化和知识产权流动性机制等内容,以此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9.
陈经伟  姜能鹏 《金融研究》2015,482(8):74-92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中国OFDI(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效应传导机制理论框架,并对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影响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和结果进行拓展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企业OFDI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效果,且OFDI企业可以通过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型升级、提高管理效率以及生产效率这三个重要途径实现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跃升;现阶段中国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现象会显著抑制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应,作用机制是,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作为干扰外部摩擦因子,通过降低企业资本要素密集度和生产效率等渠道抑制企业OFDI技术创新效果。本文进一步提出构建知识产权金融化建议,包含知识产权股权化、知识产权证券化和知识产权流动性机制等内容,以此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地区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中存在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区域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中发挥了单一门槛作用,当跨越门槛值后促进效应会呈现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