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说明医疗保险反贫困的有效性,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就贫困广度、深度和脆弱性等多个方面对城镇居民医保的反贫困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医疗保险政策能够增加参保者的医疗消费,有助于改善其健康状况,从而起到积极的减贫效果;实践中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对贫困广度和深度的影响不显著,对贫困脆弱性有显著的负效应,使贫困脆弱性减少5%~8.5%,对受到大病冲击的家庭,在抑制因病致贫问题上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但对受到慢性病困扰的家庭,其减贫效果有限,精准性与预期存有差距.  相似文献   

2.
当大病的自付医疗费用支出占家庭非食品支出的比例超过一定门槛值时,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会增大因病致贫或返贫的概率。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2014年数据,利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有效识别贫困家庭,探究因病致贫发生率。大病冲击使贫困发生率增加15%,总财富减少6.9%。我们还发现医疗保险、社会资本及民间借贷对因病致贫都具有缓冲效应。这三种缓冲垫具有各自比较优势:医疗保险对中低收入家庭或中高疾病风险家庭缓冲效应显著;社会资本的缓冲效应只存在中高收入家庭或高风险疾病家庭;民间借贷只对低收入家庭具有缓冲效应。因此,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应合理利用缓冲垫,提高大病冲击的抵御能力,降低因病致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 CHNS数据,采用 Logit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影响城市、农村贫困的因素,进而提高社会救助针对性。研究发现:城市、农村贫困均具有不流动性,在城市一旦陷入贫困则比农村更难脱贫;家庭人口结构对贫困有影响,且城乡存在差异;健康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工作状况影响贫困,农村非农收入降低贫困可能性;城市就业冲击对陷入赤贫有影响。因此,低保救助应关注持续贫困家庭,减弱贫困不流动性;人口结构应成为低保救助依据;社会救助中应考虑增加医疗救助;应增加城市贫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为农村贫困家庭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应增加贫困家庭教育补贴,降低城市儿童看护成本。  相似文献   

4.
利用CHNS数据,采用Logit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影响城市、农村贫困的因素,进而提高社会救助针对性。研究发现:城市、农村贫困均具有不流动性,在城市一旦陷入贫困则比农村更难脱贫;家庭人口结构对贫困有影响,且城乡存在差异;健康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工作状况影响贫困,农村非农收入降低贫困可能性;城市就业冲击对陷入赤贫有影响。因此,低保救助应关注持续贫困家庭,减弱贫困不流动性;人口结构应成为低保救助依据;社会救助中应考虑增加医疗救助;应增加城市贫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为农村贫困家庭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应增加贫困家庭教育补贴,降低城市儿童看护成本。  相似文献   

5.
利用CHNS数据,采用Logit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影响城市、农村贫困的因素,进而提高社会救助针对性。研究发现:城市、农村贫困均具有不流动性,在城市一旦陷入贫困则比农村更难脱贫;家庭人口结构对贫困有影响,且城乡存在差异;健康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工作状况影响贫困,农村非农收入降低贫困可能性;城市就业冲击对陷入赤贫有影响。因此,低保救助应关注持续贫困家庭,减弱贫困不流动性;人口结构应成为低保救助依据;社会救助中应考虑增加医疗救助;应增加城市贫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为农村贫困家庭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应增加贫困家庭教育补贴,降低城市儿童看护成本。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两期CHARLS数据,运用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分析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对中老年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拥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能够减少家庭医疗开支并有效刺激中老年家庭非医消费.样本异质性分析显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身体状况较差家庭的医疗支出,而且对农村及老年家庭非医消费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探索商业医保与扶贫相结合和开发多样化商业医保产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大病的自付医疗费用支出占家庭非食品支出的比例超过一定门槛值时,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会增大因病致贫或返贫的概率。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2014年数据,利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有效识别贫困家庭,探究因病致贫发生率。大病冲击使贫困发生率增加15%,总财富减少6.9%。我们还发现医疗保险、社会资本及民间借贷对因病致贫都具有缓冲效应。这三种缓冲垫具有各自比较优势:医疗保险对中低收入家庭或中高疾病风险家庭缓冲效应显著;社会资本的缓冲效应只存在中高收入家庭或高风险疾病家庭;民间借贷只对低收入家庭具有缓冲效应。因此,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应合理利用缓冲垫,提高大病冲击的抵御能力,降低因病致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家庭既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金融决策行为的决策主体。家庭金融的脆弱性直接影响家庭当期的经济活动,同时又会影响到未来家庭的整体福利。本文利用2014年CFPS微观数据,对家庭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对消费福利的影响进行了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健康状况会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贫困分布;个人受教育水平、家庭的人口规模、是否有房贷支出、保费支出比重、社交资源则与家庭贫困分布显著负相关,其中越贫困的家庭社交资源、人口规模、保费支出占比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
社会医疗保险在平滑消费、降低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福利和健康保障之外,亦成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制度因素。本文首先在传统“收入-闲暇模型”基础上引入健康风险冲击以及医疗保险,研究发现保险的引入可以在不利健康风险冲击的基础上增加个体的市场劳动供给。然后,本文利用CHNS数据重点研究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劳动时间和健康的影响,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工作时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工作时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个体健康问题出现的概率,过去4周个体出现生病或受伤的情况均会显著减少工作时间。本文建议进一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险,促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同时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规范,对不同的参保人群设置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降低道德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QUAIDS模型,采用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截面数据,探讨农村居民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其需求弹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价格弹性。结论显示,家庭规模、家庭收入对医疗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地区差异对其有负向影响;医疗服务大体上仍属于生活必需品,但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将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对农户进行收入补偿,能够减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对医疗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其他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对低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新农合对农民不确定的未来医疗支出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降低了农民医疗服务的价格,报销比例越高,农民自付医疗费用就越少,因此对农民的消费将产生正向的激励。运用2007年—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为了检查检验结果是否具有稳健性,引入抚养比、文盲率、性别比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控制变量做了进一步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新农合对农村人均消费、人均医疗消费、人均非医疗消费、食品支出和日常生活及其他消费都会产生影响,但在目前的筹资水平上,影响的程度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不断提高筹资水平,提高报销比例。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建相对贫困家庭的医疗经济风险预期对家庭医疗负担反应差异的面板门槛模型,发现相对贫困家庭的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为医疗支出占除食品、教育及居住等其他支出的21.02%;继而建立空间计量Tobit杜宾模型和空间Tobit杜宾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实证检验了灾难性医疗支出以社会网络为媒介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空间传导机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空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通过社会关系影响转移性支出压力和社区家庭健康水平,灾难性医疗支出可以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传导,但是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缓解相对贫困家庭间转移性支出压力和提高整体家庭健康福利,从而阻断了灾难性医疗支出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在2008—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及Logit二元选择模型,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乡家庭代际贫困流动性进行测度,对比分析了城乡家庭之间代际贫困流动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乡家庭整体代际贫困流动性不断降低,并且农村家庭的代际贫困流动性普遍高于城镇;第二,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日益成为城乡贫困家庭子辈跳出贫困陷阱的关键;第三,农村医疗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父辈的健康水平依然是子辈摆脱贫困状态的制约因素。结论是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条件,能够促进城乡贫困家庭提高收入水平,增强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相对收入假说,利用我国29个城市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造了动态面板模型,可房价变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支出与房价变化在经济上和统计上都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时间段的研究发现,2001-2005时段内房价变化较为平稳,房价变动和居民消费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但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极不显著;但2005年之后的房价快速上涨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较强的挤出效应,房价变动和居民消费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且在统计上较显著,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家庭要为高房价缩减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并给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的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因此要缓解城市贫困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并扩大覆盖面;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科学合理地识别并管理老年人医疗服务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我国老年医疗保障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年数据为样本,利用Heckman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影响,检验了基本医疗保险中是否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基本医疗保障使老年人医疗支出显著增加;基本医疗保险中存在逆向选择,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吸烟和饮酒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概率显著降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道德风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后,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依然存在,而大病保险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采用CFPS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FGLS法构建相对贫困脆弱性衡量农村相对贫困指标,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大病保险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并从收入再分配效应、健康效应、经济补偿效应及资本积累效应方面进行作用机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病保险能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大病保险对低收入及健康状况差的群体政策效果更好,且减少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是大病保险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作用机理之一,由此可见大病保险存在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健康效应和经济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不断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增长和结构变化受收入水平、教育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医疗保险是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分析社会医疗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最优社会医疗保障程度在60%左右,参保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较未参保家庭显著高了35%,社会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概率、规模和比重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医疗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影响机制是替代效应,即随着社会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提高,家庭将安全资产转移到风险资产,从而提高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三期数据,从灾难性医疗支出以及贫困脆弱性入手,采用OLS模型、Probit模型和PSM-DID模型,分别考察了基本医疗保险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因病致贫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初期,虽然有效减轻了患病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但对于减轻灾难性医疗支出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在基本医疗保险的成熟期,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地增长,居民自付的医疗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因病致贫没有得到更有效的缓解;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减贫效果大幅提升,住院行为的发生不再显著降低个体的贫困脆弱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基本医疗保险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精确识别贫困脆弱性较高的居民,并提前予以补贴帮助,避免发生因病致贫.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比较了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差异,并运用两部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不同,城镇职工医保显著增加居民医疗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提高了患病就诊率,而医疗支出却有一定程度下降;城镇居民医保对医疗服务需求无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为建立公平高效的医疗保险制度,应注重城乡衔接与整合,避免城乡二元分割带来的不公与低效,建立一套城乡统筹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