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进行研究,证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外投资对象为发达国家、并购动机为技术寻求型的直接投资活动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而对象为发展中国家、并购动机为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企业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仅在并购后初期较为明显,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浪潮已经形成,然而中国对外投资企业面临比较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对此,本文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研究城商行信贷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商行信贷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影响;融资约束是影响路径,城商行信贷可以降低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城商行信贷更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增强城商行信贷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但货币政策冲击没有明显扩大城商行信贷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差距;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商行信贷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计算机制造全行业,以及各个子行业企业的出口、利用外资的状况和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全行业,利用外资以及利用外资的来源地对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起着首要作用,企业是否出口起次要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排序为:出口的外资(不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不出口的外资(不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的内资企业>不出口的内资企业。在各个子行业中,则发现了和全行业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运用2000~2014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汇率变动视角切入,聚焦中国出口企业,系统分析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走出去"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汇率波动总体上不利于出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随企...  相似文献   

5.
基于SBM-DDF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2006~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广义分位数模型和动态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地区腐败、市场化进程和知识产权保护外生制度环境下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突变和动态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边际效应发生了结构变化;随着地区腐败程度的加深,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逐渐降低;以市场化进程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门限变量,跨越门限点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依次增强。东、中、西三大区域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表明,东部、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西部地区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目录》和西风(Zephyr)全球并购数据库匹配后的数据,基于企业生产率的视角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机制,并进一步根据融资约束差异对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企业的生产率越高越有可能选择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则倾向于选择新建投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2)生产率的这种影响机制在不同地区/行业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企业或制造行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3)融资约束弱化了企业生产率对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高度细化的进口数据,考察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运用DEA—SBM模型估算中国全部企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的基础上,分析垂直专业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并没有明显获得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中国的技术升级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出口网络。  相似文献   

8.
使用2005-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改进的LP方法,首先分行业估计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广义倾向评分匹配法(GPSM)分析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内源及外源融资约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内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外源性融资约束的下降对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5个省份的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省际差异.研究还发现,对外开放度可以部分地解释这种省际差异,而人力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与省际差异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本文基于协整理论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重点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出口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内资企业出口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是内资企业出口增加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结论支持了投资和贸易存在互补效应的观点;从动态分析的角度看,短期内外资企业主要通过出口示范效应对内资企业出口产生影响,而在长期,外资规模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资金短缺与信贷约束同生产率一样,都是企业国际化路径的绊脚石。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构建融资约束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融资成本的增加要求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较高的负债资本比对企业国际化有抑制作用,且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应发展金融市场,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扩展索洛模型就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实证结果表明,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显著的。FDI通过其技术转移、促进进出口、促进企业和行业内经济体制向符合市场原则转化等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分解,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公共投资的代理变量,检验了公共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共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负向影响,且无显著的区域差异;公共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东部,而西部公共投资对纯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小;东、中、西部公共投资对规模效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应从总量上减少公共投资,为稳定经济进行的投资应该向西部地区倾斜,并着力改善东部地区具有技术进步作用的公共投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采用CSMAR数据库的上市公司数据和EIU数据库的宏观数据,分析企业异质性、人民币汇率变化和波动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并且探讨汇率变化、汇率波动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联合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对出口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则有显著的负向冲击。人民币汇率变化和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以及汇率波动和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中生产率更高的出口企业在面临汇率变化和汇率波动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利用2008~2017年中国18大类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从投资深度及广度两方面系统识别并验证行业层面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非国有企业主导行业和第三产业样本中近似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呈现显著负向关联;行业工资水平、行业规模、行业增加值则呈现显著正向关联;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在部分回归分析中呈现显著负相关性。中国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吸收情况与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及深度间存在显著关联性,但正负影响作用视各样本不同估计结果有所差异。此外,所有权特征发挥作用有所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序前5名的行业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主导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无融资约束和融资约束两种情况,讨论了企业出口和研发投资之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对出口与RD投资之间两种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抑制了出口与RD投资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随着融资约束的增加,企业不能既出口又进行RD投资,只能二者择其一。这一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发现,折射了我国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是阻碍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为何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没有带来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以2007-2016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OP方法测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检验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路径上技术创新存在中介效应。在股权激励有效期越长、非国有的上市公司中,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对东道国的整体出口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通过影响内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声誉、出口商品结构以及生产规模等对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产生间接影响。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0年3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了中国内资企业整体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但表现出一定的行业异质性。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不利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生产率之谜"根源之一在于企业金融化行为,表现为企业越来越偏好配置金融资产。理论上,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储蓄"和"挤出"的双重作用机制。进一步地,基于2008-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GMM方法,实证了"生产率之谜"来自金融化假说的一个解释。实证结果显示:(1)金融资产配置与TFP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金融资产配置在"TFP增速下降"之谜中扮演了促进因子的角色;(2)金融资产配置的挤出效应大于储蓄效应,表明企业套利动机强于储蓄动机,意味着长期来看TFP增长动力趋于弱化;(3)对TFP作用大小随企业所有权性质呈现出较大差异,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储蓄"效应更加显著,而国有制造业企业则更多的是挤出效应;(4)融资约束越小、杠杆率越高、机构投资者越集中、企业规模越大和托宾Q值越低的企业更加偏好金融资产配置,其通过"挤出"效应而对TFP的负向作用也越大。因此,警惕企业金融活动的过度化,并采用差别化的"疏""堵"结合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制造业企业能"安心做好主业"。  相似文献   

20.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生产率之谜"根源之一在于企业金融化行为,表现为企业越来越偏好配置金融资产。理论上,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储蓄"和"挤出"的双重作用机制。进一步地,基于2008-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GMM方法,实证了"生产率之谜"来自金融化假说的一个解释。实证结果显示:(1)金融资产配置与TFP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说明金融资产配置在"TFP增速下降"之谜中扮演了促进因子的角色;(2)金融资产配置的挤出效应大于储蓄效应,表明企业套利动机强于储蓄动机,意味着长期来看TFP增长动力趋于弱化;(3)对TFP作用大小随企业所有权性质呈现出较大差异,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储蓄"效应更加显著,而国有制造业企业则更多的是挤出效应;(4)融资约束越小、杠杆率越高、机构投资者越集中、企业规模越大和托宾Q值越低的企业更加偏好金融资产配置,其通过"挤出"效应而对TFP的负向作用也越大。因此,警惕企业金融活动的过度化,并采用差别化的"疏""堵"结合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制造业企业能"安心做好主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