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实现共同富裕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相对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绝大部分都是刚刚跨越贫困线,与绝对贫困只是一线之隔,甚至还存在返贫风险。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是当前不得不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而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依然是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村的内生动力及及建立大病难病帮扶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理控制收入差距,减少并最终消灭贫困,迈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研究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运用“分位数-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经济增长处于何种状态才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收入差距不被过度拉大。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可能会拉大群体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及行业收入差距,而对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较小;相比经济出现萧条或过度繁荣,处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经济增长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收入差距,但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文章建议实施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相结合,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平衡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14,(2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家为了消除人们看病难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人民,出台了一个医保政策,解决了人们看病难的问题。随着制度的实行和医院收入的不断增长,更加印证了政策的落实。医院收入的增长主要是来自医院对有医保病人的医疗服务。医院中的城镇医保患者是医院主要的就医人群,医院对城镇医保患者应该收取的款项医保机构没有及时的支付,医院为了维持资金的正常流动,自行垫付了大量资金。医院面临着未收取城镇医保患者款项越来越多。如何对城镇医保结算方式进行会计核算作为了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方式相关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都是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关键问题。要想消除农村贫困,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尚不具备稳定性、规范性。要想构建起我国规范的、稳定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选择不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式。鉴于此,本文从对农村低保方式的类型和发放原则的分析入手,研究如何合理地选择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方式。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研究中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本文立足于收入的不同来源,通过分析总结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缓解贫困,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潍坊市财政部门,把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把目光盯向农村最贫困群体,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和生活无助的农村居民,及时建立、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村贫困居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2005年,潍坊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农民达到3.8万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迅速,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居民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急需解决.由于我国农村与城镇在收入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有着很大不同,故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与城镇居民养老体系也注定有较大差异.本文首先通过阐述我国农村养老现状进而发现问题,然后列出对农村养老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和了解国际上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分析问题,最后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从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群,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救助制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近四年来,在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用.但其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政策措施上的改进和完善,使其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低保制度的逐步推进,我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城镇低保人口稳定在220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了城市贫困人员的应保尽保。在农村,1994年部分省区开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到2006年6月,已有18个省、近2000个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获得低保救助的人口有960万。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大多数绝对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缓解了生活危机,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反贫困任务仍然很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的低保制度没有实现全覆盖,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没有纳入低保制度,还存在救助标准偏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较为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来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刚刚开始建立,保障的范围较窄、力度较小。特别是对贫困程度大、涉及面广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也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本文就四川省屏山县的情况,分析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对贫困山区县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贫困,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权利的匮乏是中国贫困产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从交换权利的角度来剖析中国的贫困问题有助于理解中国贫困问题的深层内涵。在交换权利中,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自己劳动的权利,以及其他权利的匮乏,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我国农民贫困群体、工人贫困群体等的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状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分析认为制约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贫困问题、农民货币收入少和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三方面原因,提出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和优先目标、加大中央财政扶持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贫困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连片贫困、西部集中化的特征。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源是自然资源禀赋缺陷、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对农村经济建设及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农村文化落后和文化贫困、农村弱势群体交换权利与社会权利贫困。马克思的社会帮扶贫困解决论、社会地位贫困影响论等反贫困理论对指导我国制定反贫困政策具有重要启示:(1)政府应着力帮助我国农村摆脱贫困;(2)政府要赋予西部农村居民更多的社会权利和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14.
孙蔚 《财政监督》2004,(9):55-55
一、科学制定城镇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范围制定城镇贫困人员社会保障的标准,应以保障对象的衣食住行、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最低开支为主要参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和财政供给能力来相应确定并适时调整。保障对象应以城镇贫困群体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为主体。目前,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不尽规范统一,很大程度受制于地方财政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高收入群体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资源经过重新分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收入上就是个人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增加,但高收入群体都包括哪些人,富到什么程度,收入来源及资产状况如何?本篇对此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帮助农村贫困群体通过生产活动走上致富道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解决农民特别是农村特困群体贷款难问题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是新形势下政府扶贫方式的创新和构建农村"穷人银行"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手段。本文从全国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出发,在对其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以现有经济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影响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主要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后,农村扶贫专项工作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我国消除贫困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现阶段,还有着多方面不同的因素对我国扶贫政策的执行和推进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和详细的研究分析是基于再分配来优化和提升贫困群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对前人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利用收入分配与农村扶贫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将消除贫困、收入分配和我国的扶贫政策有机的联系到一起。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监测调查.2003年底全国农村仍有2900万人收入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因此,尽管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对贫困终将被消灭,但在现阶段,研究绝对贫困,采取相应的反贫困措施.在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和我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叶檀 《理财》2014,(6):11-11
我国财富分配、财富形成方式特点鲜明,中产收入阶层与贫困群体更加脆弱。稍有不慎,或者天灾人祸,中产收入阶层就会滑入贫困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