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企业可持续创新驱动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可持续创新定义,指出企业可持续创新具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促进生态和社会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创新与发展能持续较长时间几个基本特征。企业可持续创新包括瓶颈驱动、政策驱动和文化驱动3种驱动模式。中小规模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发展瓶颈驱动;大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政策驱动;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可持续创新文化驱动。可持续创新文化驱动下的企业更具有生命力,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较大的优势的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正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新媒体传播环境已经深深影响到了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进程。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媒体传播环境作为研究切入点,进而分析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在新时期的策略与发展方向,以期待能够推动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革新带来了新媒体平台的生机,媒体环境也随之巨变,传统媒体受众已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单一角色,在人人皆为记者的新媒体环境中,企业危机公关遇到的问题更加棘手,而同时其应对策略也更加多元。本文即针对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对企业危机公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信息时代,地方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地域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提高地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本文分析了燕赵文化的媒介传播现状,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借鉴先进省份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提出提高媒体文化传播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 ,是现代企业发展变化的一种新趋势。这种趋势是从分权管理、跨国公司发展与管理、矩阵组织和战略经营等时代演变到企业文化时代而形成的趋势。企业文化的兴起 ,使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其理论与实践给当代企业管理以深刻的影响。1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 ,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功能 ,它必须根植于该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 ,所以说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向企业渗透以及企业重视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结果 ,是社会文化融于企业管理之中而形成的企业与社会的共同体。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创新 ,是一项战略性的历史实践和理论课题。在当前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技术、经济环境中 ,企业面对的新问题层出不穷 ,与之相适应 ,企业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 ,审视内外环境 ,确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并为此革新技术、革新制度、革新理念。从而使企业得到创新 ,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限生机 ,成为推动历史发展浪潮的先进生产力。发展 ,是创新的动因 ,也是创新的结果。目前 ,有三种现象 ,很值得作为企业文化创新的研究对象。1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信息业已经从传统的传输服务业发展成为实时互动调控的新兴产业 ,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  相似文献   

7.
蔡景根 《时代经贸》2012,(10):144-144
网络的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全方位网络宣传和全员性网络参与的新理念,从网络形式、网络内容、网络管理上加强落实与创新,积极主动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国外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为此,笔者就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全方位网络宣传和全员性网络参与的新理念,从网络形式、网络内容、网络管理上加强落实与创新,积极王动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仁寿 《技术经济》2005,24(9):48-50
技术创新是由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管理四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基本因素所构成,并存于社会大环境中,受社会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因素制约。因此,我们要在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内聋联系及其因果关系中,抓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特别是缺少企业创新文化的主要矛盾,通过创新与建设促进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企业文化,提升高科技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文化的风险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公司治理文化的风险根源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应从行为、制度和观念三个层次去寻求公司治理文化风险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和谐。新疆这个多元民族文化聚集的地区要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当前新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出现了诸如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独特的民族习俗消亡等不和谐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借鉴国内外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经验,加强新疆地方文化立法。  相似文献   

13.
刍议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贵平 《现代财经》2008,28(6):85-88
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正以其自身的发展方式快速进行.本论文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网络文化产业西强我弱入手,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在贸易逆差、数字化能力较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该从理论上加强网络文化产业研究,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产品出口、打造网络文化企业规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纯客观物质变量向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变量以至最终向纯主观精神变量逐次递进的扩展过程。文化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主观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在经验实证理论体系之外。经过诺斯、舒尔茨等人搭建的曲折理论通道,文化精神最终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范式集,成为经济学家分析不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原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文化精神对经济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约作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组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体系,它以文化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本文立足实际,调查组织文化的不同难度与国有企业效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证论证组织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迅速,各国文化创意经贸往来无论从范围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在迅速扩张。本文从理论角度和市场角度追踪文化创意经贸发展脉络,梳理文化创意经贸发展程度和阶段,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形式、内容、贸易特点进行统计归类,通过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数据信息,概述了分析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增长特点,深入分析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路径障碍、产品方面的障碍以及法律规则障碍,据此论证了实现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增长关键要素以及制约瓶颈,并从国际视野剖析了未来文化创意经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因,从国际及国内理论与实践角度对于未来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如何克服制约性因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基础作用,借鉴吸收其他民族和企业的优秀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是创建企业文化的主体,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企业理念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要针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赋予企业文化新内容,在求新求变中突出个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型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组织文化,对组织即兴发挥、组织变革、组织创新等都有极大影响,从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当前实验型文化维度结构尚不明晰的局限性,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国内16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访谈资料作了细致编码和深层次分析。研究发现,促进行动、容忍错误和信任支持是中国情境下实验型文化的3个主要维度,具体内涵包括鼓励尝试、包容犯错、开明式领导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实验型文化维度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企业战略创新研究方法的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方现代理性研究方法的局限与后现代管理挑战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战略研究面临的两大困境——理性缺失与不同的文化系统,提出要通过管理文化的方法来研究我国企业的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20.
John Kenneth Galbraith’s 1992 The Culture of Contentment was written to assess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he Reagan/Bush era on America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light of recent electoral politics and outcomes, this article revisits Galbraith’s central argument to consider how the culture of contentment influences our discontented politics today. To do so, the author briefly examines the recent findings of sociologist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to examine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discont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present.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brief examination of Veblen’s views of democracy as a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e forego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