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公司治理水平低,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掏空公司的情况非常严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呈倒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与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显著负相关;隶属于企业集团增加了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董事会效率、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关联交易的发生概率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的大量恶性案例表明关联交易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1998—2 0 0 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关联交易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持股比例超过10 %的控股股东数目的增加会降低关联交易的发生金额和概率。此外,控股股东间的制衡能力越强,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金额越小。这些发现为通过增加控股股东数目,改“一股独大”为“多股同大”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改革思路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与掏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雷何少华  黄志忠 《经济学》2006,5(4):1157-1178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掠夺在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关系中的传导作用。在理论上我们明确了小股东、大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三重委托代理关系,并将掠夺概念化为小股东补偿大股东的代理功能而支付给大股东的租,建立了所有权高度集中体制下公司治理的外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的理论框架。通过以关联交易作为对大股东掠夺的直接测量,本文用事件研究法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负价值效应,并发现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对上市公司董事的股权激励以及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的主要因素。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与控股股东的控制能力对大股东掠夺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3—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不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更高。进一步分析,本文发现股权质押引起的掏空行为发挥着中介作用,还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股价崩盘风险较高、上证A股指数较低、熊市年度组、信息质量较低组更加明显,这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由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引起的掏空行为和控制权转移风险引起的。最后,本文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7.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可能是双向的:掏空或者援助。文章回顾并发展了西方的文献,对这种利益输送的双向性及其转换进行了模型化表述。文章认为:当控股股东难以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其产权收益的时候,除了现金股利分红,掏空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当控股股东可以低成本进行股权转让时,控股股东就需要在股权转让收益与掏空收益之间进行抉择,甚至援助上市公司以提高股权转让价格。文章的结论对于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具有正向意义:放松对控股股东产权收益实现方式的管制(或者降低其交易费用),将会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在取得上市公司之后,采用多种资本运作的方法掠夺和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可谓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通过上市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手段侵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文章主要通过对一些问题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后,认为民营企业中存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代理问题,并试图从内外部治理方面分析其原因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鸣 《经济师》2007,(11):139-140
文章从理论分析和以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全流通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两方面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控股股东掏空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仍可能选择掏空公司的策略: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低,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上市公司业绩越差,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经验结果支持以上的推论。  相似文献   

10.
关联交易监管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尤其在近年加大监管的情境下,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更为利益相关者关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因其特殊性更是焦点所在。本文选取2008—2010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关联交易监管环境的强弱对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关联交易外部监管环境与内部股权制衡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当外部监管程度较高时,关联交易规模不会加剧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当外部监管程度较低时,关联交易规模会加剧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并且股权制衡能够抑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发生,且在外部监管程度较高时,效果更为显著。据此,本文提出完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已有文献对于企业集团核心经济功能存在巨大争论,综合考虑掏空和支持互动机制有可能克服单一的掏空或支持视角研究的局限。本文实证考察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掏空和支持的时机选择、工具差异和经济后果,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时,控股股东同时提供融资类和非融资类关联交易支持,而当控股股东陷入财务困境时,上市公司仅提供融资类关联交易支持,非对称存在的掏空支持互动机制构成集团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保险。本文再利用证监会关联交易监管政策变动外生冲击开展的自然实验研究提供了补充证据,其政策含义在于监管当局应考虑制定关联交易的相机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象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控股方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进而侵犯广大中小股东、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着眼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原因和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委派董事长、控股股东的性质是影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实证结果从法制、公司治理、市场监管等角度给出了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讨论并检验了关联交易、投资者保护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且控股股东有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公司利润的倾向,进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投资者保护指标显著地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从而在微观上验证了LLSV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终极所有权视角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理论上,文章通过引入股权融资决策拓展了LLSV模型,揭示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股权融资规模密切相关,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需求呈现分离现象——高回报时实施投资型融资,低回报时实施圈钱型融资.实证上,文章采用因变量受限的Tobit模型对2007-2013年我国1 803家A股上市公司的1 118次公开增发新股的规模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验证了融资需求分离假说.文章为融资过程中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提供了理论解释和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5.
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四个维度构建公司治理指数的测度指标。以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2008—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境外机构股权投资者持股(QFII-shares)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QFII-shares持股比例、持股制衡度与公司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表明QFII-shares持股比例和持股制衡度越高,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越高,治理绩效就越好;公司规模和控股股东类型与治理绩效显著负相关;公司所处的宏观政策环境越好,公司治理结构就越完善,治理绩效就越好;QFII-shares持股周期与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超额商誉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超额商誉规模更大时,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进行外部融资的规模更大。其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超额商誉规模越大,会使得股价高估程度越大,进而使得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规模更大。该结论表明,超额商誉的支付能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进而导致企业愿意在并购交易中支付更高成本。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了高额商誉资产与超额商誉的关系,研究表明,拥有高额商誉资产的企业超额商誉规模越大,并且拥有高额商誉资产的上市公司股价高估程度更大,进而使得有融资需求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规模更大;基于审计质量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超额商誉对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在低质量审计组更显著;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超额商誉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同时,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控股股东在超额商誉规模较大时质押股权是高风险行为,因为超额商誉规模越大,会使得股票价格在未来期间大幅下跌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现有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文献表明,公司的控股股东一般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从中获取种种隐性收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交易中,控股股份与非控股股份在转让价格上的差异,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水平约为流通股市价的4%,相当于非控股股东的非流通股转让价格的28%。研究还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越强,则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便越高;而公司流通股规模越大,则公司控制权的隐性收益便越低。同时,公司负债并不能成为约束大股东掠夺行为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经济研究》2018,(1):138-15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的税收规避可以实质地改善业绩,有利于抑制控制权转移风险。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更可能税收规避,说明控股股东有动机利用税收规避抑制控制权转移风险。(2)股权质押对税收规避的正向效应只存在于非国有企业组、企业地处东部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组以及股价下跌较明显组,这些组的控制权转移风险越大,公司越可能税收规避。(3)股权质押对税收规避的正向效应只存在于低掏空组、低融资约束组以及向上真实盈余管理组,从而排除了掏空、融资约束以及向上真实盈余管理对本文结论的的替代解释。(4)股权质押对税收规避的正向效应只存在于董事会规模较小组、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组、管理费用率较低组、高资产周转率组以及其他应收款较低组,说明灵活、低代理成本的治理结构能统一控制权私利与公司利益,从而强化了股权质押对税收规避的正面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丰富股权质押以及税收规避文献。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民  刘星 《当代财经》2005,(9):112-115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对公司进行保“壳”和再融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通过对存在控股股东型公司关联交易量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量明显多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配股盈余管理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为显著,同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在确保“壳”资源免遭“ST”或终止上市的同时可能直接转移了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误导了投资者和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剖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曾是我国证券监管的盲区,一些控股母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为上市公司包装利润、美化报表,帮助其获取配股、增发资格,在上市公司成功融资之后,再通过关联交易将利益转移,以达到部份或全部占用融资资金的目的。由此可见,此类关联交易的实质是控股母公司以上市公司为窗口,掠夺中小股东的财富,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随着这种情形愈演愈烈,中国证监会终于在2001年9月出台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期约束和规范关联交易,解决关联交易这一监管的漏洞。为此,有必要对以往的关联交易进行总结,对其操作手法进行剖析,作为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