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社区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示,中国现有60岁以上的人口近1.4亿,占总人口数的10.2%,出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发展很快,预计今后50年内,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踏上了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列车,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汹涌澎湃的白发浪潮,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各界的关注。一、传统养老方式受到挑战1.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2.
肖慧  柳青 《走向世界》2014,(41):18-22
十年前,一份名为《银发中国》的报告震惊国人。“中国的老龄化浪潮令人瞠目。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面对突如其来的老龄化,传统的养老意识和养老方式,正在快速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改变,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上还没来得及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口的增加和解决他们晚年生活是现代化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已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已成为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养老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政府、社会、民众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而西式机构养老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通过对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以网络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将是我国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出城镇1.24个百分点。养老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为此青县探索出了一种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对中国有参考借鉴作用。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核家庭”已不能承担起夫妻二人要照看四位老人的重担,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与经济发展和经济承受力不协调的是,中国过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要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走养老社会化之路,在养老问题上必须从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心论”转变为现代的“社会中心论”。中国仅有过去的注重经济资助的养老保险还是不够的,中国的养老社会化应大力强化生理和心理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7.
王长义 《魅力中国》2011,(7):170-170
中国已步人老龄化社会,能不能做到“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养老问题成为国家面临的大事,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养老方式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种传统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本文建议在我国农村养老可采取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社区的力量,利用合力共同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8.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两亿.浙江省2000年进入老龄化后,一直在积极探索老龄化问题解决对策.本文在考察浙江省老龄化养老金融市场基础上,剖析了潜存问题,分析了内中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养老金融创新思路,结合浙江省金融机构和养老市场需求,为浙江省养老金融发展提供出建议,希望能对浙江省乃至中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一条科学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不论是在以前还是在今后,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的发展却导致这种养老模式在养老的功能、传统、成本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正确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则成为当下促进家庭养老模式转型升级,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其养老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养老问题日益突显,形成一个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需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一、瑞昌市农村老龄化现状为了摸清区老龄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对瑞昌市贫困乡武蛟乡当前的老龄人口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武蛟乡共有7个  相似文献   

11.
丁源 《中国经贸》2011,(12):24-25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入口的迅速老龄化是必须面对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化养老是今后养老发展的趋势。本文提出了社会化养老社区的功能、社会化养老社区的建设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桂英 《特区经济》2010,(12):139-141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2010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热点。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以养老服务社会化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已日益成为目前中国养老问题合理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养老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有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近年来,虽然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文章借鉴了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社会养老模式的优化与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并阐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发展中国养老事业,构建敬老养老工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敬老养老工程的一些新思路和对策,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关爱老年人,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使中国早日步入幸福养老时代.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将面对老龄化问题,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成为了各国所密切关注的事情。该论文在国外的主流数据库和知网上搜索共得到国外80篇、国内131篇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国内外智慧养老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国内外智慧养老概念、智慧养老需求、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进程,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国内智慧养老的理论研究有所借鉴,并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是目前我国各地,尤其上海等大城市所面对的重要人口与社会问题之一。生育政策实行至今,在人口数量控制与稳定方面成绩显著,但同时也推涨了人口老龄化的高潮,促使家庭规模向小型化与核心化发展,将老龄化与空巢化提前、放大。数以万计计生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养老需求与难度不断增加,计生家庭的养老问题已日益升温。在此背景下,探索上海市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截至2018年年底,省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多达748万人,改善养老服务业,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成为当前突出问题.目前,黑龙江养老产业发展面临很多困境与问题,日本较为成功地应对老龄化危机的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养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只有更好地发展养老服务业,才能应对老龄化危机,有利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正库 《浙江经济》2012,(14):42-43
如何在商业操作与解决社会问题中找到平衡点,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下找到养老的正确路径,是养老产业当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不期而至。养老问题迅速成为社会承载压力,传统的居家养老正在受到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挑战,机构养老因保障机制不健  相似文献   

19.
面对老龄化的中国,如何实现"老有所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这样一个养老体系,取决于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取决于中国式养老由补缺型转向普惠型的现实要求,也是发达国家带给我们的经验启示.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我国逐渐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但是社区养老中存在的亲情缺失、环境变迁、沟通不畅等不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吐哈油田的离退休职工大部分居住在哈密石油基地,另有一部分居住在广汉、酒泉、兰州、西安、北京、苏州等退休基地,除哈密石油基地有完善的管理机构、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外,各驻外生活基地离退休职工的养老方式都以居家养老与各生活基地管理处服务的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