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日本人认为,“腹”中有灵魂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人是用“腹”来进行思考的。因此在日语中,产生了许多关于“腹”的惯用句,这些惯用句是建立在“腹”的本义和扩展义基础上的,并体现出了日本人的精神现象和日本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分析“腹”的本义和扩展义,可以更加清楚“腹”惯用句所表达的意义及其所体现的日本文化。同时根据学生学习和掌握惯用句的现状对日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蒋云 《新智慧》2004,(9B):58-59
一、日本的化背景 我们知道,日本化在世界化区域概念上属于东方化。东方化广义上泛指欧洲以东的化,狭义上是指中国化和印度化。日本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中国化的输入运动,尤其是公元7世纪的“大化革新”,中国传统化被“批量”引进到日本。到了近代,日本又提出“明开化”,引进西方化,这样西方化又融会到日本的传统化之中,构成了人们现在所称谓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普通国家”地位成为日本国家战略追求的目标。与之相适应,在探讨中日关系发展时,军事大国化、“普通国家化”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相当多的人将军事大国化等同于“普通国家化”。例如,日本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指出,海湾战争后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利用军事力量为国际社会做贡献;日本学者志方俊之也认为,所谓“普通国家”是指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为了同盟的共同目的使用现在位居世界第二的常规武器。我国国内从事日本研究的人,多数也持有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美国一向以拥有“近乎完美”,能“创造源源不绝的利润”的制度和拥有“发展最迅速、体系最完备”的管理科学自诩;又长期以世界经济、科学、技术中心。包括管理科学中心自居。就是这个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在受到日本“挑战”与“威胁”之余。认真地提出了“应该如何来应付这项挑战”的问题。同时掀起了对管理科学的大探索。这场大探索是从风行美国的研究日本“成功秘诀”、描述“日本第一”。人们称之为“日本旋风”开始的,它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反思和呐喊、觉醒和变革,逐渐进入了探索创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增长不仅表现出持续高速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可持续性。虽然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奇迹”有它偶然的一面,但毫无疑问的是,“二战”后的日本在历史机遇到来时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而其国内各利益集团间谈判势力结构的对称化变革及其国际谈判势力的提高为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方便面之父”日本日清食品集团创始人安藤百福的逝世,引发了媒体对方便面的极高评价。日本《读卖新闻》称方便面不仅“占领了全球,现在更影响到宇宙”;美国《纽约时报》也认为,方便面将“永存人类进步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刘豪烜 《新智慧》2008,(4):I0001
日本音乐中的“三曲”(Sankyoku),并不是三首曲子,而是一种日本古典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这里的“曲”是指乐器,简单地说,“三曲”就是三种乐器进行合奏的意思。三种乐器中,筝和三味线是固定的,第三种乐器是古弓或尺八。  相似文献   

8.
洞庭稻作文化传播至日本后,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农业结构,即改主种玉米、薯类为水稻,同时也改变了日本人民的饮食结构,使他们视大米为“生力之米”,大米饭为“生力之饭”,与稻作文化相关的一系列地名也应运而生。由此,亦折射出与中国洞庭稻作文化的同源。  相似文献   

9.
玉米 《大众商务》2006,(1):12-12
自打有了“全球经济”,便有了“外来”与“本土”之分。“外来”叫的不够狠,于是又有了“狼”这个比喻。狼啊狼,叫了很多年,越叫越凄惨,越叫越没了力气。不仅中国,日本也是如此。但是,日本却有“杀狼锏”。在很多行业百试不爽,所向披靡。 例如,便利店行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始于50年代,经过70年代的进一步调整,到80年代的中后期形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高潮,日本经济也达到空前繁荣。90年代以来,日本经受“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投资和出口都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有一些大企业进一步走向全球战略经营时代,这标志着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开创了新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1.
刘霞 《大众商务》2008,(12):40-41
黑龙江有家生产一次性卫生筷的企业,产品全部销往日本,表面正经营得红红火火,但因售价太低,所以利润很有限。为了扭转困局,该厂就派专人到日本考察市场。考察人员发现:日本的公司职员全部在公司就餐,快节奏的工作使不少人都忘记了日期。于是,该厂以此为契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一到星期日的数字,一共七套,卖绘快餐饭店;除此之外,还生产—些印有“母亲节”、“樱花节、“情人节”、“成人节”等字样的祝福筷。  相似文献   

12.
2002年2月,在纽约召开的第32届世界经济年会论坛认为日本是全球经济的最大威胁。其成因之一是日本经济结构问题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恶性循环;二是日本持续通货紧缩的根源在于总需求低速;三是财政赤字恶化,国际信用评级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出现日本“哭穷”以及掀起日元贬值风浪等,这是日本跨世纪战略转换过程中所采取相应技术变化的新“高招”。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一亿中流” 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号称“一亿中流”,直到两年前拥有中流意识的人已超过半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活时代、个人遭遇、本身气质、学习环境与“五四”文学革命等原因,郁达夫接受了日本“私小说”。它具体表现在汲取“私小说”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叙”色彩;不着眼于外部事件的描写,而重在刻画心境,具有强烈的抒情格调。但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私小说”回避现实矛盾、脱离社会生活,而郁达夫小说中个人痛苦的诉说,概括了社会的痛苦,他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大合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提出的“亚洲经济圈”理论。滨下武志理论的操作技巧在于以“地域”的空间观念,来替代我们习以为常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亚洲研究,从而得以在此基础上全面反思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模式:“冲击—反应”、“传统—现代”。滨下武志理论这些突破,反映了日本思想界一些特异的思维定式、空间感觉,对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以来,随着西学在日本的兴起,部分日本人便想丢弃中国文化。于是就有了“脱亚入欧”、“汉字废止”之类的论调;汉字在日语中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了。那么,汉字最终会在日语中消失吗?笔者依据日本文化之根,中日现实交往之需要和对可以预见的未来日语发展之展望,得出否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解说东亚发展的精神支持,这是东亚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韦伯式的问题”。涩泽荣一创立日本第一国立银行,有“日本资本家之父”之称,为日本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涩泽荣一主张:商人之一生当如穆罕默德一手持剑、一手经卷那样,一手持算盘,一手持《论语》,以儒家精神指导工商经济活动。他说:“从来学习《论语》者,皆将仁义道德与生产殖利分为两物,此乃大谬也。必将合二为一,方得其真旨。”东亚传统文化在他那里被“圆熟”地与经济事业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本论述了在日本国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贺茂真渊的思想。日本国学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批判朱子学的风潮中产生的日本特有的思想。他通过对日本自己的古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研究,把握皇国之道。他反对儒学的“道”和“理”极端排斥中国的儒学。笔认为这样的日本的自我中心主义及民族化优越论的来源,来自于国学。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然而,纵观130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赶超的只有日本。作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日本能给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与其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怎样的激励和示范效应呢?本文力图从内在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即从“人”和“文化”的因素入手,来探究日本崛起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市场失灵”说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农业、农村经济“弱势性”的分析框架,并对美国、日本和印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美国农村政策金融的结构特征主要源于农业的一般弱势性,日本主要源于“小农户”的弱势性,而印度复杂的农村政策金融结构的形成则源于包括“人多地少”、农户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在内的多重“弱势集合”。结论:一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弱势性”既决定着其农村政策金融功能定位的演变,又决定着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