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车辆监控系统的不足,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车辆远程监控服务系统。该系统利用车载终端采集数据,通过GPRS网络上传到服务器,监控客户端对数据的解析和处理,实现对车辆状况的全面监控。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车辆导航采用GPS系统,并没有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系统,提出了应用北斗和ZigBee技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思想引入车辆安全状态检测平台中,实施对车辆的温度,速度进行检测。在硬件电路设计方面选用CC2530芯片作为数据传输的主芯片,并且以CC2530为核心架构的ZigBee节点,为系统搭建一个稳定的硬件平台,使节点具有采集车辆行驶速度、车内温度等数据的功能,通过卫星系统实时传送给指挥调度中心。经实验测试,该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达到了对车辆实时监控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典型测控系统全新的自动化运行设计。该系统是为卫星长期管理任务配置的新一代测控设备,采用轨道根数和网管计划驱动模式,适应对任务中心和网管中心全透明的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控,卫星长期管理期间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设备自动化程度比以往测控设备大幅提高,其自动化运行设计将成为新一代测控系统的技术典范。  相似文献   

4.
研华ADAM模块是基于RS-485总线形式的远程监控模块,具有工作稳定、传输距离远等特点,利用远程模块数据检测与组态王组态软件实现远程监控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远程局部战场的通信需求,提出了一种以小卫星为中继的远程通信方案。在 分析远程通信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推算了小卫星轨道参数,构 建了具备通信中继功能的中椭圆回归轨道小卫星星座,实现了战机-作战指挥中心通信功能 ,通过STK软件建立了基于小卫星中继的远程通信覆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对指定 战区的平均覆盖率为9969%,作战指挥中心与战机的可连接时间达到98.26%。  相似文献   

6.
《市场观察广告主》2007,(3):103-103
亚洲卫星(1135.HK)负责亚洲一号卫星的运营。亚洲一号卫星是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1990年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颗用长征火箭发射的外国卫星。航天科技集团原持有公司股份.2005年进行股权转让.中信集团附属公司Able Star与GE Equity通过Bowenvale持有亚洲卫星股份的689%。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车辆管理系统概况、射频识别系统的发展和关键技术着手分析;进而进行车辆管理系统框架设计,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查询模块、教据统计模块、放\禁行控制模块、报警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和数据备份/恢复模块七个模块,系统层次的设计还包括信息模型。  相似文献   

8.
南京地铁一号线位于车站车控室的FAS主机对位于轨行区的区间水阀只能远程关闭,无法实现远程打开的功能。在区间水阀被关闭以后,人员只能进行轨行区请点进入区间,在区间水阀的控制柜上实现打开功能。这种现象对地铁的安全运营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增加了人力成本。通过现场情况分析、厂家设备资料的研究,最终确认方案为在原有的位于轨行区内的控制模块旁边增加一个控制模块,并对FAS的软件进行修改,实现对区间水阀的打开功能。通过改造,设备维护人员可以在车控室FAS主机上实现远程关闭和打开区间水阀,改造后每年能节约人员成本约5万元,同时避免了地铁运营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上的应用,新的测试理论、新的测试方法不断出现。网络化测量技术与具备网络功能的新型仪器应运而生,网络技术与虚拟仪器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网络化虚拟仪器。从而突破了传统虚拟仪器的三大功能模块(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显示)都集中在单一计算机上的限制,而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分解到不同的计算机上,利用网络将各个模块灵活的连接起来,使测量仪器、测量数据在网络内得以共享。本文利用NI公司的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对组建远程测试系统的原理进行了论述。通过设计并实现远程测控系统,可以在分布很广的作业地域之间实现自动数据采集、传送、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由于保密的要求以及铺设专网耗资巨大等问题,测量船对远程的 标校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选用无线网桥技术设计了一套无线控制系统,并开发了 网络控制模块以及相应的软件,进而实现了测量船对远端设备的有效控制。测试表明,系统设 计合理,控制便捷,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和扩展性高等优点,完全适用于测量船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美国西联宇宙通讯公司、TRW 公司与 Harris 公司合作,为宇航局研制“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据称,这是新的一代卫星通讯系统,将代替宇航局跟踪网目前使用的许多设备,对宇航局和商用的地球轨道卫星进行跟踪和通讯,能提高通讯能力和降低工作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12.
某专用通信网络是基于卫星通信链路设计,具有带宽窄、传输时延大等特点,该网络需要对多个远端卫通站进行远程监控,而传统的网络监控协议是基于地面有线网络设计,占用带宽大,不适用于卫星信道。为满足窄带卫星信道条件下设备状态实时监控的需要,设计了基于窄带卫星信道的设备监控信息传输协议,协议中包含了设备状态发送日期、发送时间、设备标识码等基本信息,重点对参数上报数据帧结构进行了优化,根据设备参数的具体特点,将开关量参数与其他参数区别处理,有效提高了协议的带宽利用率。实际使用效果证明,采用优化的协议后,带宽利用率较优化前提高约40%,监控信息传输实时准确,方便了设备的故障排查和问题分析,提高了系统运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美军天基通用数据链体系的特点,结合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现状和全球远程数据链信息传输需求,分析了TDRSS远程信息传输支持能力,提出了发展基于TDRSS的天基远程应急信息传输系统构想并预测了系统应用前景,以期对未来天基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具备与Internet的互联能力,遇到的首先就是协议转换的问题,本课题介绍如何将MODBUS协议转换为WEB服务器的HTTP协议,设计一个网关以及基于Cortex-M3微处理器结合RS232构建了Modbus协议转换模块。模块可通过RS232通讯方式与各种支持Modbus协议的设备进行通讯,可以将Modbus设备连入Internet,通过该模块的协议转换功能,能够通过Internet对Modbus设备实施网络化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以少量卫星载荷设备在广阔的服务区内提供高增益的通信链路,针对多波束通信卫星提出了一种星上收发波束选择的载荷构架及其实现方法。载荷构架分为波束分组与选择模块,实现方法则利用了收发无源设备的频率响应。通过控制前后端有源设备的混频本振,使上行接收波束和下行发射波束能够工作于多波束天线覆盖区内的任意位置。通过波束指向轮循,以低于波束数量的转发器实现了卫星在广大覆盖区内的高增益通信。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同样波束规模的多波束卫星,采用所提载荷架构的多波束卫星能够大幅降低载荷重量、功耗及热耗,提高转发器使用效率;相比同样承载规模的多波束卫星,能够大幅提高每个波束的传输性能及整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6.
美国碟线公司(DiShNetwork)。如今美国第二大直播卫星通信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开启直播卫星电视业务。至今已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全产业链。通过技术革新和并购,碟线不仅专注于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提供,还开启了卫星数字网络业务.数字机顶盒等视频设备的生产,以及节目内容的生产,不仅为家庭用户提供了实现TvEverywhere的家庭网络中心。  相似文献   

17.
Telnet数据采集方式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telnet协议的数据采集方式,采用Telnet协议对远程主机进行登录,使用命令的方式对远程主机的数据进行索取。针对远程主机设备的不同,设计了数据采集适配器。  相似文献   

18.
机场是航空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是航空器活动的重要场地。机场的平面交通如何,对保证飞行安全和飞行的正常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机场的飞行流量,进而影响着机场的使用效率,因此,对机场平面交通的研究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飞机和各种车辆(消防车、加油车、行李车、摆渡车等)的机场平面交通情况,以及影响机场平面交通的各个机场构型,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下,SQL Server2000和VisualBasic6.0的开发环境下建孟机场平面交通构型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结构模块,从而实现可以交互式对机场的平面交通信息进行数字化。该模块可作为“数字机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为机场地面交通的仿真、评估提供所必须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基于telnet协议的数据采集方式,采用Telnet协议对远程主机进行登录,使用命令的方式对远程主机的数据进行索取。针对远程主机设备的不同,设计了数据采集适配器。  相似文献   

20.
郭安 《市场周刊》2008,(6):32-3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泰雷兹公司开发的“危险品化学运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于2004年8月通过了国家安监总局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列入“2004年度安全生产重点推广技术目录”和科学技术部“2005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是针对我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突出问题和政府安全监管需求而开发的,它是贯彻落实“科技兴安”战略.将高科技手段引入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表现,通过利用先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精密的数字监控设备,以及高效率的系统管理软件,成功地实现了车辆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和安全隐患的实时报警,有效地减少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为提高运输车辆监管水平提供了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截至2006年底,该系统已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中化等企业集团,以及北京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近4000辆汽油、柴油、液氯、天然气、剧毒化学品、雷管、炸药、烟花爆竹等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上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