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球环保产业正蓬勃发展,环保产业和金融市场互动产生的环境金融作为一个领域,以应对良好的环境管理与健全的经济管理正相关的观点。越来越有必要将环境质量改善提上议程。环境金融将环境保护理念引入到金融行业中,促使形成节约环保的发展模式;强调金融业应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密切关注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本文分析国际及国内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而探索有利于我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2.
促进节能环保的金融政策和机制研究: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在利用金融手段促进节能环保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国际经验表明,充分运用金融机制的调节和服务机能,包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交易市场,遵循赤道原则加强对融资项目环境风险的审慎调查,运用财税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国际金融组织介入节能环保领域等,对于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提高国内节能环保工作效能,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建立有利于节能环保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斌  魏玮 《福建金融》2015,(2):10-14
环境项目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外部性和复杂性,投资时间长、规模大、见效慢,通常公共财政投资不足、私人资本往往不愿介入,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业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节能环保领域。本文基于兴业银行环境金融的实践,分析私人资本、公共财政和商业银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借助PPP融资模式推进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0—2017年80家上市环保企业为样本,使用系统GMM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和绿色金融发展对环保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企业投资项目的长期性使其需要绿色金融的资金支持,环境规制促进专门从事防污治污的环保企业成立,环境规制在绿色金融对环保企业投资的支持中主要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环境规制水平越低,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和环境破坏程度越严重,政府和金融部门在事后治理中对环保产业的投入越多,环保企业投资越大。  相似文献   

5.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领域发展,还应该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棕色”行业转型给予充分金融支持。本文概述了转型金融的定义与内涵,总结了转型金融发展的国内外实践,展望了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推进节能环保,既是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宏观调控重点,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必然选择.金融作为国家综合调控中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节能环保工作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在支持节能环保的金融服务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商银行逐步构建日趋完备的芯片卡产品线、全面覆盖的受理环境,实现了遍布多个领域的行业应用中国工商银行金融IC卡的发展现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银发[2011]64号)要求,中国工商银行积极推进金融IC卡工作,将金融IC卡业务与工商银行客户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把绿色环保、民生工程、促进消费、引领时尚和便民性作为优先发展芯片卡的重点,较好地  相似文献   

8.
目前,针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的低碳信托计划渐渐多起来,许多信托公司已步入碳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9.
相比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新兴的绿色金融不但可以带来正面的"溢出效应",而且可以有效减少负环境效益,使其内部化。2016年,在杭州G20峰会上,"绿色金融"主题第一次被记录在会议公报中,无独有偶,七部委的"十三五"规划同时强调了我国政府发展"绿色金融"的决心。本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发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领域已经在我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绿色创业发展基金上有特别的政策指导。因此,本文研究在绿色金融的变化趋势以及对节能环保领域创业投资的影响探究,并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暮狄 《中国金融家》2011,(8):140-141
随着全球对低碳环保的关注,近年来低碳金融和低碳理财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自2007年开始,低碳环保概念开始进入银行理财产品领域。2010年底,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财税金融等一揽子政策予以重点扶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发展环境产业已经成为基本国策,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势在必行。我国环境产业是伴随着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环保产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保障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些基本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特别是由于环境产业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环保产业投资不足和资金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2.
王岩 《济南金融》2007,(11):77-78
<正>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尽管我国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看,社会信用环境仍不容乐观。具体到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银行机构大量的不良资产难以化解和处置,金融债权难以得到有效维护等。笔者基于金融的视角,认为当前应该积极探索维护金融债权的新思路、新  相似文献   

13.
工商银行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前瞻性地调整信贷结构,主动地引领信贷资金流向绿色经济领域,大力支持国家节能重点工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以及节能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优先支持客户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绿色信贷需求,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对于县域金融生态不够重视,县域金融支持不断弱化,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维护债权为中心,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为县域金融生态的改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大对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社保、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深化金融开放、推进金融创新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地区不仅金融总量庞大、金融业态丰富、金融生态优越,而且还拥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龙头以及各类区域金融改革试点,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十分活跃,这些因素都为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然而,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的大趋势相比,金融领域的一体化建设总体还处于酝酿和规划阶段,有待实质性破题。其中,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在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金融业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怎样的金融营商环境。本文借鉴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营商环境的定义,对金融营商环境的内涵进行准确界定,给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金融营商环境评估的分析框架和评估结果,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碳金融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金融是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并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是现代金融根据环境金融与绿色金融延伸出来的最新提法与发展方向,也是环境金融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应用,是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理论的融合创新。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视角,以环境金融为切入点,国内外学术界对碳金融的研究将有助于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理论的有机结合,并为金融机构进行碳金融实践以及政府部门促进碳金融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也日趋重视。本文对西方环境成本管理领域正在兴起的事前规划法的理论和实务进行了分析 ,对如何将绿色生产方案纳入环境成本的事前规划进行了探讨 ,并就这种新兴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商业银行环境责任运动的全球兴起,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响应。国家开发银行由政策性银行转制成为商业银行,将完善自身制度,使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环保法律政策相得益彰,更好的承担商业银行环境责任,发展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环境金融业务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环境金融业务开始成为金融机构拓宽市场、提升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环境金融领域已经占有先机,不但在战略高度上重视环境问题,而且将环境金融理念与环境要求融入到金融政策制定、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操作流程、贷后监控等日常经营活动中。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其经验,充分把握环境金融发展契机,推行要求更高的国际准则,创新环境金融产品与服务,完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推动人才储备建设。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商业银行环境责任运动的全球兴起,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响应。国家开发银行由政策性银行转制成为商业银行,将完善自身制度,使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环保法律政策相得益彰,更好的承担商业银行环境责任,发展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