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金融混业经营应积极慎重地推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金融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但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实现混业经营的条件,金融混业应积极、慎重地推进。成思危说,当前业界对混业经营的主要顾虑,一是从风险监管能力上看,分业监管可能比较容易管住风险;二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分业监管制度的针对性可能更  相似文献   

2.
高圣 《浙江金融》2001,(8):13-14
在一阵混业经营的喧嚣中,担保混业经营监管的声音似乎被完全地淹没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金融业混业经营之风吹入我国,也引起了业界的一阵攘动,一些激进者更为之摇旗;我国金融机构也应效法欧美之举,全面推进混业经营。然而当今时期,我们认为混业经营尚不能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冲锋号角”,而且还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分业经营的总体格局,这不仅因为混业经营制度存在着先天“内在不稳定性”容易诱发利益冲突以及“内部交易”,同时也因为我们在制度设计时必须弄清一个“时序”问题,古人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就该在近年来国内外混业监管滞后与混业经营而不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教训基础上率先倡导加强混业监管,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而不至于急急投向混业经营的怀抱,或者,在混业经营面前手足无惜,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1993年以前的金融状况,集中而言那段时间金融体积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资金运用的问题,相当多的银行通过其全资或参股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资金挪作他用,卷入炽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最终形成了历史性的大泡沫。泡沫经济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银行坏帐,银行资产流动性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大削弱,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难度急剧加大。但当时所谓的“混业”,实质上看来却是政府行为直接操控金融企业致使混业经营变成混乱经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金融业没有实行分业监管的一个直接结果。因此当我们重新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并没发现当时的混业监管有何不妥,只是我们没有完全赋予这种监管制度以更多的权威罢了,而致使当时的监管欠缺力度难以拾局。  相似文献   

3.
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时期的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金融与经济》2004,(10):44-45
中国已出现了从事混业经营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业务合作和渗透在不断增强;外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正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金融业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时期。“三会一银”金融监管体制难免部分监管职能交叉;难以对混业经营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妨碍金融业务创新。应当抓紧完善监管联席会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主监管制度,对混业经营实行功能监管。近期内在“三会一银”之上建立统一监管机构是不现实的。赋予银监会履行过渡期内对混业经营的临时监管职能,有利于避免对混业经营的监管重复或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向。混业经营的最大风险是银行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形成泡沫,我国必须完善混业经营的条件。1.加快银行体系改革。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3.加强金融法律体系的适应性建设。4.强化金融监管。5.加强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5.
金融快报     
《安徽农村金融》2005,(12):78-79
银监会积极支持金融混业试点。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银监会不反对金融业综合经营,并且积极支持这方面的试点工作,但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行审慎的监管,强调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强调科学的和健康的防火墙制度。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阐述“十一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着力点时也表示,“十一五”期间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鼓励金融创新,将主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发展综合类金融业务,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6.
晋胜 《时代金融》2008,(4):63-65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银行监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已初步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监管理念有待创新,监管目标模式和技术指标体系等,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银行监管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目前若仍坚持分业经营原则,势必难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混业经营下的银行展开竞争。本文通过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从中找出其发展的合理性,并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角度,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同时,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在分业监管下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原因,并就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也开始出现了混业经营模式,国内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可先推广风险较小的纯粹金融控股公司,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最后再逐渐过渡到全能银行。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正逐步接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将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面对WTO,我国银行监管将在银行监管体制、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法规、监管人员素质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重建一个灵活、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手段,提高监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李庭辉 《新金融》2010,(1):45-49
积极审慎推进混业经营,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浦东稚行金融混业经营,从国家的政策、法律到现有的金融体制、规模、资源、手段、环境都具备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浦东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可借鉴美国经验,从金融控股集团开始,通过政府推动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实行纯粹性控股集团的模式。可供选择的方案:一、从银行控股过渡到金融控股;二、以银行为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新设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道德风险、利益冲突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关联交易风险、垄断风险以及风险传染等问题。防范风险首先要完善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其次要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再次要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加强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监管重点是市场准八、资本充足率、内那关联交易及风险集中监管。  相似文献   

11.
近期,证监会表示正在研究向银行放开券商牌照的消息让金融混业经营的话题再次变得热闹非凡.毫无疑问,金融机构的经营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从金融分业到金融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可作为一把“双刃剑”,金融混业经营也对金融机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以及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原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当前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现阶段和未来几年所面临的现实选择,虽然分业经营有其特有的优势,混业经营也有其固有的弊端,但从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混业经营的优势远远大于分业经营并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为顺应潮流,金融控股公司成为我国可以选择的混业经营模式,而以我国金融制度框架、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兼顾效率与安全、能够谨慎发展和平稳过渡的混业经营与监管模式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当局基于金融规则对金融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典型的多边分业型监管体制。而在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金融混业经营以及混业经营的载体——金融控股公司已大量存在。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法律安排已严重滞后于金融实践。顺应世界范围的金融混业经营大势,并尊重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实践,迫切需要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和金融立法经验,逐步改革和创新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法律安排,最终实现由“多元监管体制”向“一元监管体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混业经营是各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我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则是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分业经营。从各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的经验来看,是否选择混业经营体制,关键是看该国是否具备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如金融市场化程度、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水平、证券市场监管能力以及法治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林光平 《南方金融》2006,(12):34-36
2003年银监会分设,正式确立了我国金融领域分业监管的体系架构,但目前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分业监管效率低下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对重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设计了重构金融监管体系的三种模式:“新央行”模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模式和“一行三会”模式;在对三种模式利弊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央行”模式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深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品种的相互交叉正在扩大 ,因此 ,国际上出现了三业间混业经营的趋势。面对国际金融形势的最新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积极进展 ,一些人呼吁改变我国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状况 ,及早实行混业经营。对这种观点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应当看到 ,近两年刚刚建立的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 ,基本符合我国国情。早在 1 0年前 ,我国曾经在混业经营方面进行过一定尝试 ,但由于当时经济过热 ,管理水平不高 ,混业经营造成了惨痛教训 :混业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影响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金融高层小心翼翼地推动混业经营在中国的展开,并确定为金融业综合经营。但中国现实情况下的分业监管模式如何与这个国际潮流“契合”,对此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对金融综合经营监管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可选择的监管模式,构建了“四角伞形网状”监管体系,以期实现综合经营、功能监管的有效协调。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金融业重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金融业重组就是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金融业混业经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二是银行母子公司模式,即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渗透,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银行母子公司模式这两种混业经营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9.
罗莹  王子立 《河北金融》2011,(5):36-38,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混业经营己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主导潮流。随着金融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混业监管法律制度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步走向混业经营之路,金融混业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我国金融混业监管制度的构建上,应充分借鉴和参考国际金融监管的原则和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混业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机构和体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三阶段DEA分析法并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05~2007年全球1702家大型商业银行中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效率提高较快,可以进一步开展混业经营。我国的上市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发挥混业经营纯技术效率方面的优势,但混业经营的规模需要调整;非上市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发挥混业经营规模效率方面的优势,但在混业经营的管理、产品创新和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需要提升。在进一步开展混业经营的同时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突发性、系统性的风险,面对混业经营不断加强的趋势,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