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蒲艳萍 《经济师》2003,(6):36-37
1 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 ,如何治理通货紧缩成为政府和理论界百倍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在介绍了西方“滞———缩”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政策成因。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治理和宏观政策的合理运用具有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敏  尹忠明 《财经科学》2003,(3):114-117
本以通货紧缩的含义为切入点,以开放经济为研究的背景条件,在分析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及综合治理原则的基础上,推论了中国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和治理原则,作出了“中国通货紧缩是各层次国际国内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和“中国既没有能力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也不可能输入通货紧缩”的基本判断;据此判断,本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现实原因及实践中制约治理政策良性效应的因素,提出了切实解决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末中国通货紧缩产生的表层原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下降,需求的下降是由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外部因素也是通货紧缩的重要诱因,通货紧缩的持续既有通货紧缩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也有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垄断部门产品价格的上涨、亚洲经济衰退也加深了通货紧缩。实施反通货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应在政策的时效性、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力度的选择、不同种类政策性质的协调方面予以改进,同时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朱道才 《技术经济》2001,20(5):52-54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我国经济决策者所关注的一个至关重要问题是如何遏制通货膨胀。因此 ,通货膨胀前提下的有关会计问题也成为当时会计学界探讨较多的话题。然而 ,1997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 ,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扩张性财政性政策和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 ,但由于政策效应的局限性和通货紧缩的整体性、持续性特征 ,通货紧缩至现在为止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 ,物价水平呈现整体性下滑趋势。通货紧缩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 ,也对以历史成本 (或原始购置…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目标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内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治理通缩的主渠道是货币政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定义,以通货膨胀率低于1%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那么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状况已较为严重,对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引发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必须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与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货币现象。反之,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持续下跌和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还有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物价连续下降,货币数量的减少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以及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即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连续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收缩、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  相似文献   

8.
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1993-1996年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中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9.
通货紧缩的威胁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通过回顾有关论述通货紧缩的文章, 分析其成因和威胁,为经济受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困扰的国家提供对策。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什么是通货紧缩,其定义最近成为一些国家,尤其是经济出现负通胀率的国家里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第二部分探讨了通货紧缩对一国经济的威胁( 可能比通货膨胀的威胁还要大) ;第三部分探索了通货紧缩的成因; 第四部分以日本经济为例分 析了流动性陷阱问题。克 鲁格曼( Krug m an) 指出,“只有在与流动性陷阱相联系的情况下,通货紧缩才有必要值得关注”;第五部分对一些著名的学术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建议作了小结;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黄凤羽 《现代财经》2000,20(4):25-26,64
通货紧缩有四个主要特征,经济持纽增长与通货紧缩结伴而行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在治理通货紧缩的方法、货币政策的运用、信用货币流行的利弊、市场均衡的实现等方面存在分歧。但这些理论对我国当前分析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现实政策等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滢 《资本市场》2000,(5):17-20
<正> 我国经济正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这已成为经济界的共识,但通货紧缩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却很少有人论及。本文将从通货紧缩的产出效应和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同时将对我国通货紧缩产生的政策原因进行剖析,力图通过对近年来某些宏观经济政策的些须反思,总结出防范与化解通货紧缩的经验与教训,并为提出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打下基础。通货紧缩的产出效应通货紧缩的产出效应主要研究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其核心是通货紧缩的财富收缩效应、通货紧缩的经济衰退效应和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本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通货紧缩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日本经济。根据日本官方观点,目前日本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在战前历史上也只有在1881年开始的财政紧缩时期和1927年的金融恐慌时期出现过,且在目前整个西方世界也只有日本处于这种状态。这种通货紧缩的局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加剧了资产紧缩,而且也使日本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失去了以往的作用,以至日本经济迟迟摆脱不了长期停滞的局面。一、日本通货紧缩的特点及原因目前日本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战后日本也曾出现过多…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通货紧缩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本轮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阶段。国家为治理通缩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措施,但其效果却不尽理想。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的通货紧缩是发生在中国渐进式增量改革进程当中的增长型通货紧缩,促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体制性压抑。因此,中国经济要彻底走出低谷,光靠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着眼于政策与体制的联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现令中国经济中出现的颇有争论的通货紧缩现象,通过对传统的费雪方程式MV=PY的演绎。分别从M、V、Y着手分析。揭示了我国通货紧缩这一反常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和金融调控对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澄 《当代财经》2002,(12):16-20
基于对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后认为,在转轨经济时期,特别是通货紧缩时期,应执行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设置物价指数预警区间,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并在货币政策目标转换时,注意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相似文献   

16.
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宏观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它既是一种货币现象,又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通常发生在经济周期的经济收缩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已进入趋势性通货紧缩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下降,是导致出现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是:应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中长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应该加强宏观经  相似文献   

17.
货币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因此 ,公众通过调整货币需求可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利用货币内生性理论来分析公众行为对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我国M2 的供给有较强的内生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以此可重新认识我国当前通货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通货紧缩仍在持续,表现为价格持续下跌,失业率上升及经济增速放慢(低于潜在产出水平)。通货紧缩为何长期持续,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本试图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通过分析劳动、商品和资本市场微观行为,认为:通货紧缩时期在劳动、商品和资本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的深度。劳动力市场上效率工资的存在造成失业增加,工资成本反而下降;高等教育普及使原有凭结构的信号传送功能弱化,迫使人们追求更高学历层次,并为之增加储蓄,减少了即期需求;商品市场上厂商之间博弈会形成折弯的需求曲线和价格粘性;信贷市场由于银行风险厌恶程度增加,信贷配给更加严重,债券市场因代理人问题出现萎缩;中小企业融资也因各层级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程度差异,形成低层级融资均衡,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投融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蒲艳萍  陈仲常 《经济师》2003,(8):34-34,36
1 997年以来 ,中国经济出现了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 ,但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文章在对西方关于经济周期与经济衰退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中国的通货紧缩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低及实际增长率小于趋势增长率 ,中国的通货紧缩是一种增长型的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20.
经济快速增长本来是不应该和通货紧缩同时并存的。按经济学理论讲,经济快速增长,是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的需求)增大的表现,它会扩大就业,并易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紧缩则不仅导致物价下跌和失业增加,而且导致经济下滑甚至衰退。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浦斯曾利用英国一百年的统计资料,描绘出一条曲线(即菲利浦斯曲线),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