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选取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Means聚类法及莫兰指数分别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空间集散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江苏省与浙江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小,上海市与安徽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大,且各省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逐渐趋于稳定;(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4)城市经济韧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的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模式逐渐演化为多样类型;(5)投资、文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程度、行政调控力和环境治理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热潮到来之际,如何抓住机遇增强经济韧性是城市在新时代寻求突破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了城市层面的经济韧性与工业智能化水平,并实证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实现。异质性检验发现: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高水平人力资本城市中的效果更大。本文为解读工业智能化如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如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是应对外部冲击、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2011年至2019年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不仅可以增强本市的经济韧性,而且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周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本市与周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显著,而数字化程度的推动作用则并不显著;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程度会因为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城市创业活跃度以及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间接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因此,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城市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提升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结合城市特质规划数字产业布局,提升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程度;激发城市创业活力、调节城乡收入分配机制,打通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间接路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韧性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论文以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对2005—2019年城市韧性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进行动态模拟预测。结果发现:(1)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高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小片状”分布。较低、低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沿分散分布”空间格局。(2)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热,外围冷,“热点恒热”现象显著。(3)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能准确地预测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规律。韧性强的城市持续集中在中心城市。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有高度的相似性,生态韧性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论文深入研究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进行韧性的预测与分析,对于厘清城市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4—2020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且在运用替换变量指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验证后,该结论依然稳健。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活跃度存在明显U形中介效应,即当金融集聚程度较低时,可能会由于金融支持不足抑制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从而降低城市经济韧性;随着金融集聚程度不断加深,创新创业活跃度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在经济韧性强劲城市、经济韧性优良城市、经济韧性一般城市、中规模城市、中城市流强度、低城市流强度样本中,创新创业活跃度在金融集聚驱动城市经济韧性中的U形中介效应更为显著。为此,应培育金融创新源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和着力打造梯度韧性城市,以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并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具有更强迫切性。利用1990-2017年长三角城市尺度数据,以城市群渐次扩容为基础,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评估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一体化区域扩容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且一体化区域扩容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批次及不同区域城市的创新质量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印证了融入一体化实现创新质量提升中政策制定、实施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一体化区域扩容通过市场规模效应、要素竞争效应、策略创新效应等影响城市创新质量,且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弱化了一体化区域扩容的创新质量负效应。因此,在以城市群一体化区域扩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关注城市群一体化可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城市韧性是城市面对各类冲击和风险时所具有的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环境压力的减轻有助于城市韧性的提升。文章论述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韧性的促进作用,讨论了经济发展水平通过环境压力提升城市韧性的中介作用,基于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省域城市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压力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韧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城市韧性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冲击,增强经济韧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模型等多种计量模型,对制造业升级、信息网络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升级显著促进城市经济韧性,但促进效应呈下降趋势;信息网络对制造业升级促进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并呈现异质性特征;制造业升级和信息网络融合发展,通过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城市经济韧性的科学测度,利用中国2005—2019年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提升,这一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激发创业活跃度和创新活跃度两大机制最终促进市域经济韧性提升。(3)空间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提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4)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于中西部城市及外围城市而言,东部城市及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市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强。文章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含义:加大数字经济发展力度,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是提升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合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工程韧性4个维度构建资源型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4—2020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对四类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差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予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四类资源型城市韧性的分维度指数具有相似分布,依次大小均为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其中再生型城市各维度均值处于领先地位,衰退型和成长型城市相对靠后。成长、成熟、衰退、再生型城市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2)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就区域内差异来看,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内差异呈现“成熟型>再生型>衰退型>成长型”特征。就区域间差异来看,成长—再生型城市之间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成长—衰退型城市之间的区域间差异最小。(3)市场规模、科技投入、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以及环境规制均能显著影响中国资源型城市韧性水平,且作用强度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以及数字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机制分析,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角度优化和改进衡量产业链韧性的指标,并构建“区域分工参与度”指数,从而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传导机制显著促进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一带一路”数字化水平会在区域分工影响中国产业链韧性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一带一路”区域分工会在不同分工参与方向、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下对中国产业链韧性产生异质性影响,而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的异质性检验中都增强了“一带一路”区域分工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本文不仅从理论上为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提供了基础,也为维护和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指出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我国2006-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城市群扩容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扩容对城市群原有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对新进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无显著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该结论是可靠的。机制检验表明:扩容未影响原有城市的技术效率,但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来促进原有城市技术进步,进而提升原有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扩容通过降低功能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新进城市技术效率,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来促进新进城市技术进步并降低其技术效率,由于技术进步效应和技术效率降低效应相互抵消,扩容未影响到新进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此外,扩容对原有城市中的大城市、高创新能力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有更大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20年中国104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区域一体化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检验区域一体化政策对规划范围内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政策可以显著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且随着区域一体化合作的不断推进,促进效应逐渐增强。(2)区域一体化的促进效应对规划周边的资源型城市影响较小,说明空间上地理邻近但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应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以承接中心城市扩散。此外,促进效应会受到城市群规划、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交通禀赋的影响。(3)机制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升级产生间接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相关文献,为新时期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断模拟逐渐成为认知网络结构韧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城市群客运网络,借助Python模拟和评估应对外界冲击下的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韧性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韧性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具有一定脆弱性,总体韧性水平表现出对沪昆发展轴的依赖性,节点韧性水平呈现抗干预的差异性。②武汉、长沙、南昌等主导性节点的失效以及景德镇、抚州、吉安等脆弱性节点的出现是显著削弱网络结构韧性的关键因素。③针对主导性节点与脆弱性节点特征,从整体提升中心性、增强近域性联系、丰富跨区域连通、保障城市安全性四方面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5.
段丹彤  李锦 《经济师》2023,(9):130-131+134
城市韧性能力评估有助于规划者了解城市系统的韧性状态,并识别出提高韧性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生态、经济、制度和社会多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多源数据的支持下,对关中城市群中各城市2016—2020年的韧性能力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变化。旨在为提高关中城市群韧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苏杭  卢笑同 《技术经济》2023,42(9):67-82
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局势紧张带来的巨大负面冲击,数字经济逆势而上,在贸易领域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基于中国城市和海关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出口韧性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出口韧性,且后续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结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出口韧性的作用因城市区位和政府治理效能、出口目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风险而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城市贸易成本、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增强城市创业活力进而增强城市出口韧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外部不确定性冲击背景下,数字经济能够平抑风险并持续提升城市出口韧性水平。本文厘清了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出口韧性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推动贸易“稳中求进”,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2018—2021年风险冲击期为样本,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创新要素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并使用Shift-Share分解法将经济韧性划分为区域经济韧性与产业韧性,将创新要素分解为效率变动、技术变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四个变量,进行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韧性存在空间相关性,经济水平越接近的区域,其经济韧性表现越相似;(2)整体而言,创新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分产业而言,科技创新对第二产业韧性的增强作用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第三产业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显著,第一产业韧性的增强主要依赖于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而非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田皓森  温雪 《宏观经济研究》2021,(11):139-148,175
本文基于两地区DSGE模型,通过引入信贷市场不完备性,探究金融一体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06-2019年全国12个重点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推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认为加快经济要素空间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在金融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过程中均起到中介效应;(3)进一步考察金融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影响的时空差异,发现成渝城市群等发展型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推进更能改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苏缘  顾江 《财经科学》2023,(2):138-148
临时性产业集群具有与传统产业集群相似的知识传导机制,但是克服了其成长周期长、知识锁定、创新惰性等缺陷,或将赋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基于我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的15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临时性产业集群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临时性产业集群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分区域特征来看,相较于东中部地区,临时性产业集群对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处于低附加值环节的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影响机制的间接验证表明,临时性产业集群创造了促使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流空间”,使得主体间进行知识交换,从而提升城市创新水平;进一步空间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临时性产业集群具有正外部性,能够提升同一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创新水平。为此,应提高临时性产业集群水平,重视产品与要素流动中介作用,引导临时性产业集群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并通过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群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将经济集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路径分解为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后发现,多样化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专业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进一步将城市按照规模和区位进行划分后发现,大城市经济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经济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多样化集聚对提升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经济韧性作用显著,专业化集聚对提升小城市的经济韧性作用显著;多样化集聚对东部城市经济韧性促进作用最大,对西部城市促进作用最小;专业化集聚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的研究对推进差异化的城市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