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一名员工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跳槽十多次,平均算下来,在 每家单位工作的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抛开企业的好坏不谈,这位员工自 身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我们暂且把这样的员工称为“问 题”员工。 “问题”员工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知名或不知名的十多家公司的同 时,也就遭遇了十多个好坏不等的大小老板。在问题员工的眼里,是怎 样看老板的好坏,这对于老板们来说,其实,也不失为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李华振 《经营者》2002,(9):32-32
<正> 注意老板并无特权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实行人才部模式,让员工与老板在利益分配上做到平衡。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不是资本经济时代,资本时代里,老板可以凭自己的资本多分利益,但在知识时代,这一套就行不通了——既然大家都是人才,那么员工与老板就应平等地分配利益。为人称道的梁山108条好汉共聚大义,也是以"老板与员工"不分贵贱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作为前提的,试想,如果是"老板"宋江喝一碗酒,"员工"武松们却喝半碗酒,还会有梁山大聚义吗?白衣秀士王伦就失败在  相似文献   

3.
厚道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老板的厚道,很容易影响到员工。其实一个老板,不必要有太大的能耐,最要紧的是要厚道,然后你的员工就地道了。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当老板很轻松,因为可以支配员工们执行具体事情。也有的人说当老板很累,因为需要考虑员工们所不考虑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些“轻松”与“累”都是一定同时存在的,就像一张树叶的两面一样。但是,为什么有的老板可以当甩手掌柜,一年中很多时间都在“不务正业”地专注自己的各种爱好?而有的老板既比员工早到办公室又比员工晚离开办公室,甚至连双休日时间都在为公司忙活,一年到头自己累得像头牛也只是勉强让公司活了下来而已。在我看来,后者根本就不是当老板,因为这些老板都没有当好自己的角色,他们只是在给员工打工而已。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今年初到一家火锅店工作,按照该店的工作制度,我每日工作6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后来我觉得这种作息时间不太合理,于是去找老板,要求变更作息时间,每周给一天休息时间。老板听了我提出的要求后说:“按照国家对工作时间的规定,你们每日应当工作8个小时、每周应当工作44个小时,现在你每日只工作了6个小时、每周只工作了42个小时,已经占了大便宜了,还有什么可说的!”我对此说法也将信将疑,不知道自己要求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是否正当?老板制定的工作制合法吗?  相似文献   

6.
黄勇 《英才》2003,(1):30-30
做人难,做老板更难,想做不被员工背后骂的老板那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板也是人,老板的弱点也都是人性的弱点,只不过老板所处的位置在将其光环放大的同时,也注定会将其弱点放大了示人。哪个公司没有几个广为流传的“老板的故事”?又有哪个老板不是员工餐桌上常说常新的话题?“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板?”,这样的话题无疑最能引起员工的共鸣。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次调查一定是《英才》杂志最成功的选题之一。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最不受欢迎的老板似乎可以分  相似文献   

7.
一谈到激励,大家就很头痛,位子有限,票子有限,拿什么激励,很多老板一谈到对员工激励的问题就装聋作哑,有的甚至"卧病不上朝"往往对激励只能是放任自流,没则或许也是则.  相似文献   

8.
上班第一天,老板给我一个下马威。单位规定,员工上班时不准穿高跟鞋。那天我正好穿了一双新买的高跟鞋,没想到被老板一顿批。他说我第一天上班就违规,要罚款50元。当时我被人数落的滋味很不好受,何况是因为穿鞋子这种小事。从此,我就和老板结了“梁子”,以为他成心找我茬。一个人一旦看对方不顺眼,就会觉得对方事事碍眼,觉得老板坏透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老板辈出的时代。由于中国改革具有重点激励经济发展单兵突进的特点,因此财富价值与富人形象所得到的社会推崇的广度与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其他社会难以相提并论的。更多的老板为更多的员工创造了就业机会,更多更好的员工支撑更多的老板出现及帮助老板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既有兼容性又有斗争性的博弈关系。如何在这种新型组织关系中有效地发展自身是老板、员工、将为老板者和将为员工者都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建玲 《楼市》2012,(5):76-79
"对一个企业来说,完全没有老板的影子,这不客观也不现实,‘老板情结’并不是负面的东西,一个企业的老总对自己的产品高度重视,也会让企业员工更有责任心,而产品上有老总想法的投射是客观存在的,金都也不例外,但是,光有‘老板情结’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企业是某鼎鼎大名的民营企业,但老板总喜欢把主动辞职的员工硬说成是被公司开除的。且不去讨论老板的动机是什么,员工的主动辞职被这位老板视为背叛了,如果用“开除”这个词来描述,是这位老板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在这种忠诚的观念下,员工需要忠诚的主体是个人——老板或者员工的直接主管。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忠君思想的历史给许多人留下的对忠诚的理解常常是这种对个人的忠诚。在今天的许多企业里,员工、老板也都不会对这个约定俗成的观念产生怀疑。在老板表现并无失常的情况下,辞职的不忠诚行为依然不被老板认可…  相似文献   

12.
管理是需要激励的,在企业管理中要想让员工有好的表现必须不断给予物质与精神的激励而最重要的是精神激励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有老板曾对笔者表示员工表现不好的时候就应该批评就应该骂,为什么要激励?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细想起来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批评是老板的权力也会给员工适当的压力从而产生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员工的消极性与对工作的抵触性。老板最终是要获得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新前程》2008,(9)
督促员工努力工作的老板,通常最好的理由就是,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努力.因为老板他们都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工作,并认为其他人也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14.
管理老板     
王三强 《英才》2003,(1):29-29
针对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板所做的调查,对做老板的人和希望做老板的人都是有益的启示。员工们对自己不喜欢的老板的评价覆盖了领导者个人素质、人格魅力、管理领导能力的各个方面,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领导难做。正如其中一位受访者所说,成为老板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但只要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注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老板。对于已经是企业领导者或立志要成为老板的人来说,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提高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15.
四问年终奖     
Q年终奖可以不发吗 我公司往年都会在春节前向员工发放一笔年终奖,具体数额都是老板确定的.不久前,老板组织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开会,根据初步统计,公司目前无盈利,基本的收支平衡可能都无法实现.因此,根据《员工手册》中的规定,老板决定今年不发年终奖.但是,有部分员工无法理解此事,要求公司照常发年终奖,理由是公司每年都发的,今年也不应该例外,至于公司是否盈利,跟员工没有关系.请问,我们该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6.
祥波 《经营者》2005,(6):108-109
<正>年终奖金有两种一种是到年末时,老板偷偷塞给你, 不数也不知道有多少,别人也不知道你拿多少;一种是本来就谈好的,有多少业绩表现,年终就发约定的奖金。事先不知道拿多  相似文献   

17.
管理是需要激励的,在企业管理中要想让员工有好的表现必须不断给予物质与精神的激励而最重要的是精神激励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有老板曾对笔者表示员工表现不好的时候就应该批评就应该骂,为什么要激励?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细想起来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批评是老板的权力也会给员工适当的压力从而产生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员工的消极性与对工作的抵触性.老板最终是要获得结果,所以在员工出现问题时或表现不好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或者能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很好解决问题以及获得老板想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赵文家 《财会月刊》2010,(12):I0007-I0007
有一家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层下发的管理规范文件也很少被下面的员工所了解。当然上班、下班、吃饭都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公司员工认为这就是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大家都是跟着老板干就好,没有那么多规矩。只是到了后面,发出去的样品连客户是否收到都没有人过问;销售签回来的合同到了车间就多了一个零;送出去的外协品回来也没有人确认数量。员工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岗位有什么要求和规范,只知道上级交代怎么做就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不管大小,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益分享”这个问题。“利益分享”针对的无非就是眼前利益和中长期利益,一般来说,老板要的是中长期利益,员工要的是眼前利益,若要想让员丁帮助老板实现中长期利益,老板就必须给予员工眼前利益;老板若要想员工牺牲眼前利益,就必须告诉员工中长期利益是什么,实现路径是什么,而且必须要清晰,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有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面对面的沟通,而这个也是许多理论研究证明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每次去敲老板的门都很发怵,所以能不见就躲起来不见了。"相信很多白领都有这样的感觉,甚至有不少员工一年也见不到老板几次,老板是老板,员工是员工,仿佛是两个没有多少交集的群体。事实上,一个组织的沟通效果决定了组织的管理效率,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做好组织沟通,对促进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畅通而有效的组织沟通,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充分流动和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