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主义哲学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存在,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成长为目标,反对传统教学,力主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适时引导完成教学。这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存在主义,实际上是对哲学与生活方式合而为一的前苏格拉底传统的回归.政治、科技和经济等方面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与离开教堂的资产阶级,意味着无家可归之后又增添了虚无和荒诞感.这是桑塔格等"新左派"最大时代语境,也是存在主义的主题.桑塔格在诸多"言"与"行"上与萨特都有强烈的相似性,萨特是她的行动之父,但她的审美感受力的"理想丈夫"却是加缪.桑塔格在对待二者的矛盾态度中彰显了自身特征.不仅如此,存在主义对人自由的自况以及由此而来的责任意识,仍然有其恒常价值,尤其是在新媒介生态下的现在.  相似文献   

3.
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和"人是绝对自由的";由此出发,存在主义在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师生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对此,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4.
小说《苦艾》表达了个人在命运面前丧失自由选择的权利时的悲哀,人对"自我"遭遇的默默承受,对"他者"的忘却,甚至最终忘却"自我"的本真存在。本文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分析小说《苦艾》中的人际关系及悲剧韵味。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Ontology)就是探讨存在本身,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本体论”这一术语创立于17世纪,现代西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主义(或译存在主义)的本体论,重视人的本体问题,但其本身仍存在很多缺陷。人类本体论同生存主义本体论观点的区别在于:它认为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群体的存在;人类本体论认为人既是偶然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存在。人类本体论要对人的本体存在及其本质特征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同时也要对与人相关的世界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人类本体论还要对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世界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6.
《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作品,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男孩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的故事。乔伊斯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顿悟"写作技巧实现了自己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哲学家祁克果的视野中,思想焦点始终是人,人的存在,人的自由选择。他强烈关注生命和人生问题,并将存在看作是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过程,包括自主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本文认为,祁克果关于"存在"的概念以及"生活辩证法"的哲思,为汶川大地震后每个中国人的存在和奋进,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提供了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8.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写作手法的分析,从特殊的幽默风格、存在主义的荒诞观、"反英雄"人物和"反小说"形式这四个方面论述了黑色幽默在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以及"静态的和谐"和"能动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进行了辨析,旨在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达成共识,以及倡导生态美学不仅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自由和谐理念解释世界,更在于积极按此理念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0.
责任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依存)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和人与社会这几层相互支持的关系。责任意识则是指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责任意识薄弱的现象,论文从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与责任谈起,提出课程内容应做的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世界交往"思想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且只有世界性普遍交往才能创造形成这一条件。"世界交往"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对存在主义流派命题的处理别具一格,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不仅对主人公的荒诞性的经历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描述,同时也使其所经历的人生之旅凸显存在主义观点的荒诞性,继而将自由的观念引向了荒谬的结局。本文旨在探讨塞林格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处理存在主义的文学流派和哲学命题的方法,以加深对塞林格小说创作的特点及方法的理解,论述其创作技巧、哲学观念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哲学关于教学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价值论诉求,可以概括为:教学是精神性、体验性、关系性的存在;教学对于人道主义、自由和解放的整体诉求。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分析,存在主义教学哲学关注和强调教育教学中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观点,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对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下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思想启发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是一篇贯穿着和谐理念的无产阶级纲领,它不仅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而且蕴涵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内容.<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提出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关的思想,这对当今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玛格丽特开枪打狮子的动机去分析这篇小说,但该论文则侧重从自然主义的观点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海明威及这篇小说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然后提出问题:麦康伯是否是真懦夫?针对这个问题,论文从自然主义的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对麦康伯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麦康伯是个真正的"硬汉"而非胆小鬼;最后从海明威本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硬汉"的描写得出麦康伯其实是海明威自身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赫索格》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思考。索尔·贝娄在存在主义视角下,展示了犹太知识分子生活在"悲惨"的生活中,人生是一段又一段毫无疑义的重复,人们行事倾向于用内心思考来代替实际行动,带有鲜明的不同常人的特点。在作品中,作者认为人们所生存的这个"荒诞"世界是无法打破、不能扭转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侧重综合思维而英美人则侧重分析思维.语言深刻地反映了思维模式的这种差异,因此就形成了英语的形合特征和汉语的意合特征.英汉语言的这种"异质性特征"对英汉互译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时应顺应译八语的语言规律和特点,译出意义贯通,符合独特语言风格的译文.这篇论文侧重阐述语言中的形合和意合特征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米兰·昆德拉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处境及其本质进行探询与反思.在《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之中,他以现实的暴力、极权与虚伪的处境为背景,用艺术的形式演绎追寻生命本质这一当代哲学命题.主人公托马斯在轻与重的思考与选择中,追寻着生命的自由,渴望着存在本身有永恒之重来拯救,而特蕾莎在灵与肉的矛盾中,也对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价值进行着抉择,而二者追寻的最终结果却对选择本身形成了反讽.他们的追寻之路暗示着人类所经历的思想之路,现实处境的荒诞以及存在本质的最终荒诞也正是西方存在主义的观点的艺术展现,而最终,作者给追寻者们的出路只是宁静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19.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篇,也是对精神瘫痪这一基本主题的归纳与总结。乔伊斯运用“精神顿悟”的技巧来揭示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瞬间的感悟。使“精神顿悟”这一技巧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最精彩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主义戏剧《禁闭》中,萨特将自己对现实荒诞性的理解转化为"地狱"情境的特殊安排。地狱布局有若一间陈设为第二帝国时期的客厅,它没有镜子和刑具,灯火通明,不分昼夜,在这个全封闭的空间里,三个鬼魂形成了互相追逐的三角关系。剧中呈现的地狱情境与人们对地狱的常规想象大相径庭,却是一种反映了现实生活经历又富于哲理意蕴的情境。文章主要从地狱情境的特殊性着眼分析《禁闭》的自我主题,以期把握这一情境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和形而上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