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县(市)统筹和省级统筹的区域分割格局,全国统筹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财政条件分析,进而探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如何创设制度和管理条件,最终实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相似文献   

2.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层次问题,并取得丰硕成果。在提高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层次方面达成共识,探讨了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政治条件、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但对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研究上略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全国统筹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依据2008年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数据,从养老保险精算视角,对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进行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付文林  周珂 《税务研究》2021,(2):122-126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面临着基本养老保险地区不均衡和制度碎片化等挑战。本文从制度公平性、征管法治化、基金管理成本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保险"费改税"对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作用。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进步,我国社会保险"费改税"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社会保险"费改税"后,社会保障税应作为中央统筹收入,且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与新型城市化战略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1996年8月,国务院作出跨世纪的重大决定:统一全国养老保险制度,“九五”期间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力争下世纪初向全国统筹迈进.因此,1997年,成为我国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全国养老保险方案并轨的关键一年,对于降低改革成本、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5.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步骤。郑州市作为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少数地市之一,其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推广价值。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制度特征、实践情况的系统分析,总结出其对我国构建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以期为政府构建统筹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此,人社部、财政部已作出相应部署,2020年底之前,完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第三轮国资划转充实社保基金的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实现制度公平与效率至关重要的一步,那么,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未来的模样究竟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7.
在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践过程中,市、县级政府道德风险严重、过度依赖省级政府,致使省级政府压力巨大而市县政府责任弱化,这些教训在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过程中应当记取。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不明确,造成基本养老保险向全国统筹迈进的步履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统账结合"模式。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仅指对纳入社会统筹账户的养老金进行统筹,强调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分账管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今后发展有重要意义。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应处理好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关系,注意债务风险,并在巩固省级统筹基础上推进。  相似文献   

9.
提升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会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差距,是坚持基本养老保险公平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全国统筹后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密切相关,现阶段可以采取渐进式的过渡路径。  相似文献   

10.
贾洪波  方倩 《保险研究》2015,(1):100-111
提升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会缩小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差距,是坚持基本养老保险公平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基础养老金由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与全国统筹后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密切相关,现阶段可以采取渐进式的过渡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各级人民政府都比较重视社会保险体制的深入改革,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也在努力提高,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已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要在3年之内实现全国统筹.目的就是要建立基本要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全国统一管理制度.本文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解决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有效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各级人民政府都比较重视社会保险体制的深入改革,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也在努力提高,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已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要在3年之内实现全国统筹。目的就是要建立基本要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全国统一管理制度。本文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解决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有效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我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制度背景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过程中赡养比和人均工资水平的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导致地方政府利益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两种不平衡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但均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政府之间权责关系的失衡或边界不清。针对我国各省份省级统筹模式的多样化形态,本文分别从近期和中长期提出了省级统筹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养老金公平分配既是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也是再分配调节能力的基础.只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基础养老金自市级统筹提升到省级统筹层次带来的收入分配变动,才能更好检验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提升所带来的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实现全国统筹铺平道路.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据养老金计发办法,分析统筹层次提升对养老金给付影响及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得到如下结论:省级统筹的实施对养老金给付水平的调整不存在影响;省级统筹的实施对新增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给付存在影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升缩小地区间的新增退休人员初次分配差异;对于新增退休人员来说,实际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要小于名义上的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但当前的省级统筹层次提升分配方案损害了高收入地区高物价水平地区新增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福利,未能真正体现出保证劳动者在职贡献与养老金福利给付的相对公平.因此,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物价水平差异,确保高收入地区养老金合理的流向低收入地区,保证基础养老金分配的公平与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国统筹的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制度的互助互济、风险共担功能难以真正实现,全国统筹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经之路。通过对比分析各个省份在历史债务负担、制度替代率、制度抚养比、制度覆盖率、基金收支结余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本文从财税体制、养老保险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流动人口分布等多个角度探究造成地区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建议通过大力推行中央调剂金制度、完善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弱化各省份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促进各省份的均衡发展,助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周丹 《时代金融》2014,(11):220-221
国务院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对民生建设、保障经济发展和应对老龄化冲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回顾我国养老保险发展过程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分析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和意义,论述政策实施的有利条件,并对未来整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路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我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给社保制度的完善带来了契机。国务院已明确提出今年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与此同时,新型  相似文献   

18.
2022年2月22日,人社部对外宣布,1月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启动全国统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县级统筹到省级统筹,再到全国统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关键的几步跨越了30年之久.2022年,全国统筹的"元年"开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给社保制度的完善带来了契机。国务院已明确提出今年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以及农民工社保异地转续也有望在今年成为现实,表明我国将在2009年开始重塑社保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中华人民其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则规定:“……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在这一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