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城市理论为基础,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要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途径来推动实现;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重要基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手段和支撑是信息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不断加强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阜新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小有成效,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阜新城乡发展依然不协调。为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瓶颈、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十三五"时期推进阜新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变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在突出“多目标”的同时,强调“最优化”.通过以多目标最优化为视角,采取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研究方法,构建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一体化整体上进入初级阶段后期,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从奠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和空间基础,推进区域发展制度改革和创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培养政府、社会及公民三方责任利益共同体意识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4.
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基于金昌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金昌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反映出的金融支持问题为基础,通过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对金融的需求.提出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也是适应城乡产业融合趋势的内在要求.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状态、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动力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保障等层面选取28个指标,设计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区域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水平测度,得出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水平由高到低的区域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市场化发展程度态势具有一致性;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但它是影响城乡产业一体化实现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城市与乡村各种要素逐渐互为流通与服务。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嘉兴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区位交通优势凸现,城乡差异日益缩小。通过分析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对近年来主要依托各级电大开展的城乡一体化成人教育,从运行机制上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收获,提出了城乡一体化联动开展成人教育的若干战略及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距较大等.观念落后、政府职能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完善、现存城市化畸形、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等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合肥市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努力澄清3个认识误区,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紧扣实际,以规划为龙头、以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产品为抓手、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扎扎实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城乡一体化,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加速推进土地流转等工作做了全面部署.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只有靠加快推进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加速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农业、工业双受制约的局面,进而缔造"双赢".  相似文献   

10.
当涂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要解决经济发展、政策兼顾、文化教育统筹、城乡布局、区域差距等问题。当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省级中心村建设,加速"两线四区"规划建设和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路径有:健全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畅通人才引进通道,加大多方投入;扩大农民话语权,实现城乡居民待遇逐步趋同;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本文立足四川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全省在城乡规划引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经验。目前,全省城乡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城乡整体差距明显、地区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大、城乡要素融合机制不够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不健全等。同时,本文还针对上述问题,围绕乡村振兴基本要求,提出了促进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发展好了,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需要总结分析各地的实践做法,分析农村人口的家庭生计策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如何缩小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目标,是今后苏州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也是加快苏州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苏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完善制度,"双轨"运行,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创造基础和条件;第二步逐步并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为此,须注意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及其组织管理的改革、创新、协调、整合、有差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启动农村改革注入发展活力的城乡互动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快速发展的城乡协调阶段、形成战略思想不断缩小差距的城乡统筹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发展一体化的城乡融合阶段。通过对四个阶段历史进程的梳理,将党领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逻辑主线归纳为对城乡发展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可以概括为递进的三个层次: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的坚持,满足城乡融合的基本前提;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寻求工农城乡关系变迁的总体路线;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其作用目益式微,迫切需要在新时期采取更加合理的治理方式。本文认为,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城乡联动,以社区为基础,凝聚各方力量,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分析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描述陕西省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变动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变动和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变动对陕西省城乡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变动的具体影响,得出陕西省城乡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不断缩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乡收入差异、城乡消费差异和恩格尔系数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完善的老年保障体系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维护老年人权益,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保障。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造成农村老年保障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农村老人需要更多的生活照顾以及医疗服务。通过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本文认为未来发展需要采取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双向互动老年保障模式建设,均衡城乡老年保障公共服务发展,让城乡老年保障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实现城乡老年保障的互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旅游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都市型产业,又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农业服务业。农业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表现为一系列的内涵转变和形态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要打破二元经济的制度约束,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农村工业化”向“城乡工业一体化”转变,架起城乡一体化的桥梁;通过“农业生产追量的扩张”向“贸工农一体化追求质的提高”转变,奠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通过“农村城镇化”向“城乡一体大循环”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