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从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角度,尝试创建与之相关的道家文化价值观度量体系,构建基于道家文化价值观动因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模型,并对绿色购买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的信度和效度令人满意,本文创立的道家文化价值观度量体系能够有效地诠释绿色购买模式。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由人的内心体验而来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人合"德",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道德境界,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本质上是天人合"艺",是一种艺术境界。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道德特征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宁  张虹 《时代经贸》2008,6(19):258-258,F0003
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科技所持截然相反态度的道家和墨家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代表,当代部分学者笼统的认为墨家重视并推进科技发展,而道家则恰恰相反,阻碍科技的进步发展。这种观点是不完善的。其实道家和墨家对科技的认识各有特点,并非完全相悻,更多是相互弥补,是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人向来善于从水中寻找拳喻的源泉,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分别对水的意象进行过阐释,只是二者的视角却有所不同:儒家观水是从水的形态流动中获得心灵感动的,认为水能获得人生的启迪,开发人生的智慧;而道家则以水为镜,认为从中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儒家欣赏的是活水,而道家欣赏的是静水;儒家看到了水的勇猛,而道家看到了水的柔弱和谦卑。  相似文献   

5.
《经济月刊》2010,(7):118-119
潘锋,号弘元子,当代杰出书法家,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艺术委员,中国博物馆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祖籍河南,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4年出家学习中国道文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道教与道家文化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相似文献   

6.
自然,在现代人的理解中,是一种状态,一种风格,一种态度,或者就只是一种口号。但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则是一种理论,一种智慧。它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这个问题,在专门学术领域谈得不少。但时下冯达文先生的道家新论,则令人耳目一新。书名叫《回  相似文献   

7.
“和”是东方管理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是管理十五要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等思想观念,儒家、道家等曾作过深刻阐述。“和”文化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崭新的视角来疏理、审视和借鉴中华“和”文化元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韩和港澳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儒教圈所特有的人文文化特征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也是人所共知,比如家庭观念强、 重视教育、 讲究文明礼让、 遵纪守法,羞耻文化等等,特别是近些年来讲汉语的大中华区,中国大陆外加港澳台的强势崛起,使得世界认识到东北亚将是全球的经济重心,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也不言而喻,甚至是美国众议院网站报道,2009年9月28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要知道欧美国家历来骨子里只相信强权,这次是彻底服帖了,否则不会主动祭奠我们的圣贤,说白了孔子是我们的文化标识,这是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我们除了自豪之外,应该努力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儒家思想的主干就是"三纲八目","内圣外王".道家思想我觉得应该是"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们受南京句容规划部门委托对茅山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其中的茅山旅游度假宾馆是茅山景区建筑设计的核心.我们期望在设计茅山宾馆构思过程中以道家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星级酒店设计理念,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园林资源,通过设计打造一个融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江南园林,茅山自然风光,道家养生观为一体的,有茅山特色的道家文化旅游度假宾馆.  相似文献   

10.
日本企业文化明显地带有宗教特征,这与日本宗教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历史有关。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也兴起了一种宗教式的企业文化。如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师承国学大师南怀瑾,深感“国之兴衰在民之觉悟”,把儒、释、道学的很多行为法则引入了企业。湘财证券则在公司里建设了易学博物馆,八卦、天象成为令大家心灵相通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研究多局限于园林内部,常常从一些纯建筑的景观角度去观察园林,没有能够跳出园林看园林,将园林与所在的城市的文化之间联系起来研究。以成都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道教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宗教哲学思想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宗教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同时,园林文化中的多个因素也都能清晰地反映所处城市的宗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英语这门国际化语言出现了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特点。带有明显东方特点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应运而生。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指带有中国文化蕴涵和文字特色的语言、文化、事物、思想意识等的词汇。中国英语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传播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著名小说《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就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典范。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无法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因此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创造使用了大量的中国英语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古玩字画,赋诗作对,道家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纵观本小说,林语堂先生创造的中国英语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英语的使用是本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国文化,有利于中西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发展武当山生态旅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武当山概况、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了发展生态旅游是武当山旅游业的唯一出路。进而分析了武当山的环境容量,提出了发展武当山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经历了从革命到创新的发展历程,这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发展轨迹给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前进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前进方向。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壮大,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本文首先从封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上,阐述了中外关于文化产业内涵的差异。其次,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来看,分别比较了中外文化产业各自的发展特点。最后,依据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发现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立足于经济学哲学思想视角,通过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比较研究以及东西方经济发展历史的对比分析,讨论文化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寻找文化思想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供必要的哲学思想依据,也完全可以为发展广义虚拟经济,拓展人类新财富提供极具开发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洞天福地是道教的理想修行地,也是人居环境的理 想模型。依据历史影响力及现今建设现状,选取江西6处代表 性洞天福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江西洞天福地在选址、理景两 方面所蕴含的独特景观营建智慧,得出:江西洞天福地一般位 于盆地,并以江西形势派风水理论为指引;绝大部分洞天福 地借鉴壶天仙境来营造仙界景观,整体空间布局模式为:山 门——“壶口”,道教建筑所在盆地——“壶腔”,沿山势曲 折上升的山道沟通内外,并呈现出“虚(水)实(山)结合”的 特点;植物配置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且以常绿乡土古木为基 调,寓意万物共生;建筑营建深受“仙道意识”影响,仙境信 仰影响了建筑营建思想,仙灵信仰影响了建筑装饰艺术。通过 研究洞天福地所蕴含的道教哲学思想,总结出有益于现代社会 健康发展的积极处世观、生态发展观、养生观及物种保护观。  相似文献   

20.
杜娟 《经济研究导刊》2013,(11):279-28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取其精华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去,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