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油的主要消费领域是食用,豆油、菜籽油与棕榈油在消费领域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3个品种的价格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当油脂类期货的价差偏离一定水平时,将存在跨品种套利的机会.首先分析国内期货市场上豆油、菜籽油与棕桐油3个品种期货价格的相关性,然后对品种之间的价差及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油脂类期货跨品种套利的临界区间,并判断可能存在的期货跨品种套利机会.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春节后,国内大豆及豆粕期货价格受CBOT市场影响,在14个交易日内上涨了近500元/吨,最大涨幅达到了26%,平静的现货市场价格也出现了剧烈波动。这轮上涨行情令需要购买豆粕作为原料的饲料企业苦不堪言。然而,也有一些相关企业有效地利用期货市场进行豆、粕套利交易,低风险地实现了利润,尝到了甜头。所谓套利交易也称价差交易,是指在买入或卖出某种期货合约的同时,卖出或买入相关的另一种合约,并同时将两种合约平仓的交易方式。其交易形式与套期保值的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套期保值是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进行套做,而套利交易是在期…  相似文献   

3.
针对金融危机对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与豆粕期货价格之间关系的影响,分别截取了2006年8月15日至2009年12月18日的日收盘数据,以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并运用协整一体化的方法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前豆粕期货在价格发现功能中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危机后大豆期货在价格发现功能中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危机前后大豆与豆粕期货价格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且互为Granger原因,但在金融危机后协整系数下降了39.44%。建议金融危机后期货投资者多关注大豆期货的价格变化,可以在大豆与豆粕期货之间进行跨商品套利;中国应大力发展和完善大豆期货市场的制度建设,通过期货市场的发展来加速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日,油料油脂期货普遍走强。豆粕、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等品种较11月低点明显走山一波反弹行情。受油脂现货价格上涨影响,国内油脂压榨厂远期进口大疆的压榨利润已较上两个月期价大幅下挫时有所回升,部分企业已出现盈亏平衡甚至小幅盈利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豆油和豆粕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大豆压榨量逐年提高。在国内大豆市场一直呈现严重产不足需的情况下,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也是第一进口国,我国在大豆的定价上已经丧失了话语权.而未来我国大豆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发展大豆生产,提高大豆自给率,已经严重关系到我国的食用油供应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美国大豆、豆粕均已经突破了2008年所刻画的历史高点,正在不断改写价格记录。美国豆油也朝着2008年以来高点挑战。毫无疑问。豆系(大豆、豆粕、豆油)明确运行在牛市格局当中。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6月开始对大豆进口放宽政策、实行有序进口以来,大豆市场波动不大,豆油、豆粕市场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有较大变动,6月底7月初豆油市场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市场带领下,发起了一轮强劲的飙升行情,全国上涨幅度在500~1000元/吨.而且豆油出现回流东北现象,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仍在继续并有扩大之势.豆油价格7月中旬在高位振荡,大豆、豆粕市场价格在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8.
进入11月份以来,主产区黑龙江国产大豆收购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CBOT大豆期价的连续反弹,使得近月到港进口大豆完税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豆油价格的持续攀升行情也使得国内油厂的大豆压榨利润大幅增加,因而使得国产大豆的成本优势不断体现,并促使产区周边众多油厂和现货商大规  相似文献   

9.
当下,相较于股票市场,以期货为代表的衍生品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截至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虽然股指期货交易品种还不够丰富,但为跨品种套利策略设计提供了可能。其中,沪深300股指期货和上证50股指期货主要收录的标的为消费和工业两大行业,在经济意义上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针对二者在时间序列上的收益率变动率进行回归分析,并中心化得到残差序列,设计了相应的套利策略。结合参数扫描和回测结果,最优参数下年化收益率为19.17%,夏普比率为0.248 1,最大回撤为7.83%。本文的研究实现了沪深300、上证50股指期货的跨品种套利,证明了中国股指期货跨品种套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国内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豆粕需求持续低迷,对大豆的需求拉动作用较小,再加上油厂早先定购了不少高价大豆,后来大豆副产品价格暴跌,油厂的压榨利润亏损,在银行贷款紧张的形式下,大多数油厂仍面临着资金困境,亏损企业对进口采购变的异常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