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企业是老板在诉苦,员工也在诉苦。老板总是说企业招不到人才,求职者总是说自己找不到工作。既然老板要招人才,求职者在找工作,为什么老板不要他,或者他不选择老板呢?因为人才的概念对于老板和员工来说,不同角色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老板认为的人才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人,求职者认为的人才是具有高学历、专业知识的人。  相似文献   

2.
读完这一组文章,我有两个感觉:一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很自信,原创性很强,聂圣哲也自称是"德胜管理体系"的创始人;二是,这位创始人的内心应该很孤独,他刻意将自己完全限定在"资方"的角色上,而在其倾注极大心力的公司中,他也许鲜有知己。一、管理的自信我发现中国企业经常有一个通病,尤其中小企业,就是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不自信。这些老板通常都是白手起家,通过不懈努力,不知不觉中把企业做大了。但做到营收几个亿、员工几百人的时候,他不是越做越勇敢,而是越做越害怕——自己这样搞行不行?靠谱不靠谱?符不符合西方理论?有没有科学依据?——他越来越担心,觉得自己好像有毛病。然后他就要到处去报班、听课、培训、学习,或者是找咨询公司来把把脉、吃点  相似文献   

3.
李华振 《经营者》2002,(9):32-32
<正> 注意老板并无特权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实行人才部模式,让员工与老板在利益分配上做到平衡。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不是资本经济时代,资本时代里,老板可以凭自己的资本多分利益,但在知识时代,这一套就行不通了——既然大家都是人才,那么员工与老板就应平等地分配利益。为人称道的梁山108条好汉共聚大义,也是以"老板与员工"不分贵贱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作为前提的,试想,如果是"老板"宋江喝一碗酒,"员工"武松们却喝半碗酒,还会有梁山大聚义吗?白衣秀士王伦就失败在  相似文献   

4.
正T县是山区小县,总体经济较为落后,工业企业不多,且企业规模小,造就了企业负责人观念落后、安全意识不强,处处爱"节俭"的习惯。这不,钱老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钱老板真的姓钱。姓钱,也爱钱,更省钱。能省则省,能不花就不花,甚至该花的钱有时也不花。没办法,就是这么节俭。T县工业企业不多,因此特种设备的总量也不多,设备不多但麻烦事却不少,因为钱老板这一类型的人还占了相当大比例。钱老板是个真老板,开办了一家木材加工企业,是典型靠山吃山型的山区企业。钱老板的企业有一台锅炉,锅炉不大,额定蒸发量只有2t/h,但它却是企业运转的心脏。为这锅炉,他可真没少费心;为  相似文献   

5.
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技背景我经常在想,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MBA人才?应该是既有人文精神,同时又有科技背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首先的一条,是人文背景。假定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文科学传统和背景,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只是属于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什么要有科技背景?因为考进MBA的人,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各行各业,各个专业的都有。有的或具备工科和理科的背景,这些人懂得现代科技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我们说,MBA的培养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但这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老板,自己能创业的老板。这是最要紧…  相似文献   

6.
在一家企业当营销副总的朋友告诉我,他真受不了企业老板,去年还是五千万的任务,今年就要定一个亿,还没等我们去争辩,就要求我跟他签订目标任务书,可明明知道是完不成的,但只要我还在这里干,没办法,他说多少就多少,说了也没用,最后只好按照老板说的办了,也不知道今年这任务是怎么定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一家企业当营销副总的朋友告诉我,他真受不了企业老板,去年还是五千万的任务,今年就要定一个亿,还没等我们去争辩,就要求我跟他签订目标任务书,可明明知道是完不成的,但只要我还在这里干,没办法,他说多少就多少,说了也没用,最后只好按照老板说的办了,也不知道今年这任务是怎么定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一次,与一位老板交谈,他跟我诉苦说,他的企业有近十年的历史,一年有几千万元的营业额。前些年公司发展很快,但最近两三年不知为何,怎么努力也上不去。不仅如此,作为老板的他还感到越来越忙。产品的设计要他去抓,  相似文献   

9.
很多企业老板很忙,因为他大部份时间在分担着高管们应该干的活儿。老板的职责是管高管,然后让高管去管他们应该管的事和人。在我看来,作为企业主,如果我无故直接插手去管高管的下属,那就是我的无能,因为用了他却不信任他,这是极其不好的做法,对人才梯队的培养会造成恶劣影响,很容易导致管理层流动频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文化包涵了企业里的所有文化。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老板抱怨,说企业没有人才。这种心情我能够理解,但并不认同。如果一家企业刚成立不久,那么企业没有人才也许可以理解。如果一家企业做了多年,员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老板还说企业没有人才,那么这个问题也许不是员工的错,而是老板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孙兵-同心动力V:空降兵说:这个团队素质很差,从来都不配合我的工作。团队成员说:他一个人的工资是我们三个人的总和,有本事自己做,咱们跟他学习什么叫配合。老板说:花钱找一个人才,怎么还不如一般员工做得好?真亏了。  相似文献   

12.
怎样识别优秀人才? 企业老板对人才都有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情,不论在企业的哪个发展阶段从不排斥人才,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优秀人才以及一群优秀人才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老板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老板因为赏识某个人的文艺才华就将其安置在企业中,做的工作也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的事;也有因为老板曾经有过兵戎生涯,对退伍军人就格外信任并在企业中大加重用;还有些企业领导在外部社交中结识一些管理学者,钦佩对方广博的知识面和对管理的独到见解,就邀请到企业中作为自己的智囊,担任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有些企业中,存在着一种初看让人不可思议,再看却很有代表性的人才观——"没有来企业时是人才,在企业里是庸才,要调走了又是人才"。举例说明之:李君是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毕业时某大型国企的董事长、总经理及人事部门负责人看过他的档案后都觉得非常满意,纷纷找他谈话,说该企业现在特别缺他这样的优秀人才,云云。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君谢绝了其他单位的邀请,来到了该企业。然而,他来企业几个月却无所事事。后来,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软件开发任务,可开发时软件出现些小毛病。按说这属于正常现象,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的软件也是左…  相似文献   

14.
周冠华  薛亮 《企业研究》2005,(12):48-50
美国著名企业ABB的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当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横向扩展到一定程度时,老板一个人已经无法负责这95%的执行了,为了使企业仍然能够运行有序,老板就需要找一些替身,去传达他的思想、执行他的战略。这就是企业中层的诞生。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老板就是脑袋.要去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战略;中层就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也就是基层员工那里。因此,可以说,中层就是老板的“替身”,也就是支持大脑的“脊梁”。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为何企业却做不好呢?因为中国人都是过分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而且越是成功的老板,越自以为是。所以中国大多数企业的人才都被浪费了。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诸葛亮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关键不在于诸葛亮有多厉害,而在于刘备对人才的欣赏和重用。  相似文献   

16.
《中外管理》2013,(11):82-84
无数企业雄心万丈地启动了绩效管理,但多以失败告终。近年来,绩效管理几乎成了企业的雷区。原因何在?再也没有如绩效管理一样让人看不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一边是深信不疑的专家和HR们,另一边却鲜有成功案例。老板说,中国企业的文化就搞不了绩效管理,是HR们引错了路;HR们却说,是中国企业文化里的“老板”就搞不了绩效管理,他们带错了队。  相似文献   

17.
马千里 《人力资源》2007,(9S):34-35
老板的迷惑 人才是从哪里来的呢?就大多数企业而言,主要依靠外部招聘。而且。一个企业在刚刚起步时,都是创始人(老板)亲自出马,到处游说,精挑细选,物色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然后极力进行鼓动。描绘出美好的远景和蓝图。来吸引他加入自己的企业。那时候老板们很明白——没有合适的人才是做不成事业的,所以。创业早期的老板们最重要的工作往往就是“招聘”。  相似文献   

18.
洪玉 《质量春秋》2008,(3):20-21
“现代企业的成功,实际上是人才战略的成功”,然而。怎样择才用人?世界上有一些企业巨子,他们在使用和管理人才上,方式各异,但把握的标准是共通的:让人才在自己手下发挥最大价值。森布鲁斯:员工第一,在当今企业营销中“顾客第一”的口号叫得很响。但美国罗氏旅游公司的老板森布鲁斯先生却以“顾客第二”的营销之道。在短短15个春秋内就把原先只不过是费城地区的一家小旅社。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达15亿美元的世界三大旅游公司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宋珂 《中国新时代》2006,(2):100-101
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把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把自己已经拥有的优势都看成是核心竞争力两年前,在跟深圳的一个民营企业老板沟通时,他讲了公司的成长历史。5个人起家,从小作坊开始,零打零敲的找一些小客户,慢慢有了一点经验后开始做大客户,那时候,市场很好做,就这样经过5年,成为国内行业的老大。他自豪的告诉笔者: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五个:资金、技术、市场、老板、人才,我们会越来越好!一年后再见他,人依旧,但风采不再。他的高端人才不断被他看不上眼的中小企业高薪挖走;一般员工因为低工资待遇而不断离他而去;他的技术慢慢不再…  相似文献   

20.
张丽纯 《潮商》2015,(6):34-36
朋友们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似乎不太适合经商,因为他经常把金钱利益放在末端,总是违背商人的"原则",但他所经营的企业却被授予诸多荣誉. 他是商人却做了一些与买卖无关的事,他说自己有时"不务正业",但很多人却评价他古道热肠,他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总是充满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