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忠鹤  闫杰 《物流科技》2014,(9):135-136
现阶段的独立学院正处于中国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以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提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分析了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现有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于独立学院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施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根据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分析艺术设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优势,对加强和改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准确定位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目前独立学院教育现状、社会需求及学生特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应该作为独立学院认才培养目标。根据独立学院办学教育规律,建构科学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保障体系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培养高素质创业创新性人才的必然选择.但很多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不足让学生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是影响当前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理论剖析和实际调查,试图找出影响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的,对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面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在高等教育创新模式下,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参考国外独立院发展的经验,积极探索培养人才的思路与方法,保证人才的质量和技能掌握程度,独立学院要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己任.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创业热逐渐兴起,然而每年创业者虽多,但成功者寥寥,这彰显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缺失。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否合理利用独立学院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条件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着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创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1问题的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战线,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民办大学设置贴近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专业专门人才为己任,依据这一特点民办大学在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不能照搬其他大学的模式,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西安培华学院作为民办大学中的佼佼者,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比较早.培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07,至2011年正式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申报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到组建科技创新实验室,再到现如今的盘古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以产学结合,以创新创业为主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但由于教育惯性影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对创新创业核心能力要素进行了说明,对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解析,以自动化相关专业为例,提出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般实践方法,并在实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它专业培养方针制定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8,(12):220-223
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重‘项目’轻‘人’"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首先厘清了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与概念,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位一体目标: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管理能力+N种个性化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维立体模型,通过在专业课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培养方案和实施项目+基地双轨制四个维度阐述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8,(5):207-209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号召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主力,我国对此予以重视。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但是我国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仅依靠学校力量进行开展,还未形成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培养机制,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够显著。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为了给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以及探索大学生创业新模式,各高校普遍开设了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教育不应局限在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逐步过渡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拓展就业是最有效的途径,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者之间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现阶段的重要内容。高校土建类专业应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有效加强创新创业型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7,(34):215-216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的工作,本文将通过分析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以及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校企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最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校企联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就业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加满足社会对于从业创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价值观,为大学生开启创新创业的就业方向.文章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分析阐述了校企联合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促进作用以及校企联合教育的开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全过程,以体验式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大创业”就业理念。  相似文献   

16.
江涛涛  王文华 《财会通讯》2021,(21):173-176
传统商科教育已无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等特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典型特征的新文科建设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孕育而生.新文科建设是数字化经济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需求和新呼唤,是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代的一种继承和升华,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要构建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教师通过"科研引领—教学熏陶—实训指导—实践升华"的循环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商业伦理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循环,具体改革措施包括打造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完善本科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积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数智化商科实训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今后高校育人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亟待建立,需要进一步探索高校创业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高校在创新与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并服务于创新,为此需要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创业文化等方面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传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增加对创新活动的认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江玮璠  李文  杨叶  汪丽琴 《价值工程》2013,(27):219-221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都非常重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把握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称之为是创新创业人才。本文针对创新创业人才评价问题,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中的各个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