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美欧一批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次贷危机已经成为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实质经济部门,并进而通过在华外资企业传染中国市场。正是这条危机传染途径,一方面对中国国内市场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冲击,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回购在华外资企业资产的良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欧一批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次贷危机已经成为1 929~1 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实质经济部门,并进而通过在华外资企业传染中国市场.正是这条危机传染途径,一方面对中国国内市场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冲击.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回购在华外资企业资产的良机.  相似文献   

3.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近期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途径主要是信贷紧缩、市场需求萎缩、资产负债表剧变等,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在危机中相对较好,中国的内资企业较外资企业而言遭遇到的风险冲击较小,道理很简单,母国为美欧和危机突出、有“国家破产”风险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外资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一部分外资企业母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会彻底陷入偿付能力危机而清盘),这使得母公司不得不变卖海外资产(甚至是质量较优的在华公司资产)救急。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在全球尤其是欧美市场上空继续笼罩,欧美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增长较为缓慢.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成本的临床试验资源,医药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全面实施,市场容量急剧放大,进一步助推了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热潮.2009年,相当一部分在华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的销售额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在华外资企业改造初探(1949-1962):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术界历来对近代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主要从外国资本侵略的角度考察,焦点集中于外资企业与近代中国主权丧失的关系上。近年来,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变,学者们研究在华外资企业时,既关注其政治性质又分析资本的经济属性。依此思路,本文试图对建国初期的上海外资企业进行初步探讨,以求对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补漏。  相似文献   

6.
陆波 《中国经贸》2009,(13):30-33
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外资企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技术引入中国的同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引入中国。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平常的一年——无论是席卷华南的冰雪灾害.还是撼人心魄的汶川地震.无论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还是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参与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也比以往更广泛、更深入地履行了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蔡宇峰 《浙江经济》2009,(11):57-5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国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进入中国,何时进入,以什么方式进入。进人新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中国站稳脚跟,如何加强在中国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进入2009年以来很多跨国外资企业母体国家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得他们不得不放慢步伐。很多外资企业正在调整在华发展战略,完善管理结构,力求平稳度过金融风暴期。而在经济危机下,随着财务风险与日俱增,外资企业只有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防范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8.
“三聚氰胺”搅乱了中国整个乳品产业的竞争格局,也为外资企业进入腾出了市场的空间。从目前情况来看,众多外资品牌已加入到“战斗”中来。日本最大的啤酒商更是在华推出了“最贵鲜奶”。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传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近的阿根廷货币危机没有表现出1990年代以来的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危机那样明显的传染效应。本文对机构投资者行为变化因素在新兴市场货币危机传染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从这一角度解释阿根廷危机呈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迅速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近几个月来,中国大部分省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众多企业在经营上遇到很大困难,国民经济下滑的趋势开始出现。为规避风险.许多在华外资企业已开始收缩投资。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贸易传染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次带有传染性的金融危机,即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以及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危机不仅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带有波及整个区域甚至全球其他国家的特征。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传染效应”的概念,对传染效应提出各自的定义.分析危机传染的渠道并提出增强抵抗传染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危机发生的机制,而重在研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本文首先用大量事实证明亚洲国家间存在着紧密的贸易联系,从理论上说明贸易渠道传染的竞争效应、收入效应和双边贸易效应,然后以受危机波及国家的大量宏观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证明贸易渠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中是最显著的。本文也基于这一实证研究,指出了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园区竞争的三个阶段 中国加入WTO,政治持续稳定,劳动力性价比相对较高,市场空间很大,中国投资环境吸引力跃居世界第一,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起初,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由于中国市场壁垒较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许多外资企业选取合资和合作的形式;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企业逐步适应了中国的市场环境,园区以其税收等优惠政策,逐渐成为外资企业投资的载体,产业聚集效应逐渐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园区成为中外企业的聚集地,园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外企在华设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对本土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关注。文章在对某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对研发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式,并根据相关结论,对在华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爆发于2007年第一季度的美国次债危机正日益扩散和深化,以至于已经有人惊呼是否要重演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了。这场日益深重的危机必然要从各个方面向中国发出警示,其中,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强化市场中介机构监管和防范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并度量了危机传染过程中的多米诺效应。它是引发金融危机传染的多种渠道之一。我们通过描述性统计和Logit离散选择模型考察了多米诺效应的存在性,并利用离散型贝叶斯模型刻画出多米诺效应的路径,同时借助样本内预测分析了其对实际数据的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危机向亚洲新兴市场传染的过程中,中国香港和日本市场是形成多米诺效应的重要媒介,它们对美国金融事件做出的剧烈反应,最终导致了亚洲新兴市场"自促成"形式的危机传染。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所取得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本土化战略的有效运用。这一战略的成功运用,使我国企业普遍感到空前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本文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并挖掘出有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机会,为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司思 《中国经贸》2007,(3):16-16
2007年2月7日,由西门子、SK电讯、MTV全球音乐电视台牵头的1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联合发起“在华外企向中国人民集体拜年”公益行动,这是中国的在华外企首次自发、集体地向中国人民拜年。从2月9日到3月5日,拜年外企将通过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户外广告,以及杂志、网络媒体,向中国人民送出新春祝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2012,(3):38-40
英国石油集团公司(BP)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30多年里,BP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迄今为止,BP在华投资已超过46.5亿美元,拥有独资、合资企业30多家,员工总数超过4000人,是在华投资额领先的外资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即两税合一已实施五个月了。这标志着外资企业在华享受了20多年的超国民待遇成为历史,中国利用外资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上海国资》2014,(10):74-76
2/3的外资企业受访者表示,中国竞争对手的创新实力与其想当或者更强。这一数字让来自国外的外资企业主感到吃惊全球管理咨询公司思略特(原博斯公司)联合荷比卢商会、德国商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共同发布了《2014中国创新调查》报告。这份报告通过对400位中国及外资企业高管的调查,展现了当前中国企业对于创新的态度和战略上的举措。调查报告称,受访者中42%的中国企业和21%的在华外资企业认为,创新在公司战略议题中的重要性排名第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对本地市场及客户需求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