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贷款拨备、会计透明与银行稳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贷款拨备政策不仅会影响到银行会计透明,而且也会影响到银行稳健经营。本文首先回顾了美国银行业1980年代以来在贷款拨备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及美国银行界与会计界为此所展开的冲突和争论。然后,对我国银行业自建立贷款拨备政策以来所经历的政策变迁及其对银行稳健和会计透明的影响进行了经验分析。最后,在上述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主要缺陷之一在于其会加剧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效应。本文基于2015—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以中国银行业分批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新模型能否弥补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缺陷。本文发现,当银行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后,贷款拨备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减弱。该效应减弱的重要机制在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非自由裁量贷款拨备产生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从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拨备计提模型变更对拨备顺周期效应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由“四大”审计和实施高管薪酬延付的样本中。此外,本文研究表明,拨备计提模型变更可以削弱贷款拨备对信贷规模的负向冲击,缓解信贷顺周期现象。本文为中国及全球银行监管机构推进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完善贷款拨备监管制度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引入贷款拨备比率反映出监管者对银行体系的资产分类结果持审慎和怀疑的态度.本文对上市银行贷款拨备比率的测算结果显示,拨备覆盖率较高的银行,其贷款拨备比率反而可能较低,仅考察贷款拨备指标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性结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逆向激励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贷款拨备比率指标进行以下改进:(1)对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提供较长的...  相似文献   

4.
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贷款分类制度、贷款核销制度、应收未收利息的会计制度属于现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攻坚的部分,也是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贷款损失准备拨备提留的意义及尽可能地提足拨备,减少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隐患是当前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以黄南州农村信用社拨备提留情况为例,探讨贷款损失准备的拨备严重不足的原因及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信贷周期与银行风险拨备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银行信贷周期与资产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两种通行的风险拨备计提方法——现金流贴现法和压力测试方法,接着分析了银行风险拨备与信贷周期背离的原因,最后就我国银行采用现金流贴现法计提风险拨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孙天琦 《上海金融》2005,(11):56-58
本文阐述了香港现行银行呆坏账拨备制度的7个主要特点并借鉴香港贷款准备金制度,总结出8条启示:准确的贷款质量分类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基础;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待遇以及在特殊时期,可以考虑税收上的支持等.同时要规范核销,提高核销效率;可以研究针对特别国家和行业的特种准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7.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对防范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已有的几种典型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即现金流折现法、动态准备金法、压力测试准备金法和基于马尔科夫链迁移矩阵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本研究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健全的拨备规则可能加剧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危机后建立微观反周期机制的途径之一就是改革拨备规则.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动态拨备系统的经验分析表明,动态拨备规则虽不能消除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但其较好地解决了拨备的充足性及其"旱涝保收"问题.提高了银行系统抵御风险的缓冲能力.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借鉴西班牙动态拨备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银行业拨备制度,提高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抵御风险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9.
贷款损失拨备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计提充分与否能影响银行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进而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影响。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监管当局再次关注金融机构跨经济周期稳健经营问题的背景下,本文总结了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拨备覆盖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常常被作为衡最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指标.本文认为,拨备覆盖率并非越高越好,南于其内在局限性,它反映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准确程度受不良贷款结构和漏划不良贷款等因素的影响,并可能产牛扭曲对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评价、掩盖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影响银行利润的合理使用以及降低银行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负面影响.因此,为完善拨备考核指标,本文提出应以预期损失为基础考核银行冲销不良贷款损失的实际能力,设计新的贷款减值拨备率指标;并认为在确定减值准备指标时,考虑系统性风险既无实际意义,也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各种拨备计提从理论体系、计提方法、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为提出适合我国的商业银行拨备制度奠定了基础;其次,创造性地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角度对贷款拨备方法进行了分类,从而得出了动态拨备制度紧扣防范系统性风险这个核心问题,从而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最后,借鉴了国际上关于银行监管标准和会计准则协调的最新理念(监管收益表等),结合我国现有监管指标(拨备覆盖率)体系,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简便易行的动态拨备模型,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会计理论角度研究分析了建立风险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回顾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五家上市银行2004年年报,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管理情况和制度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拨备体系的构想,结合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情况,对贷款、投资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计提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在实施全面风险拨备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转变观念、规范操作、加强审计和监管力度、加大配套环境和制度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贾建军 《新金融》2012,(5):34-39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是商业银行会计和监管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的会计处理会影响到资本充足和拨备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但是会计准则和监管标准缺乏协调使得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监管有效性降低。本文研究国际监管机构和相关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政策的协调,研究我国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和监管的协调,提出完善我国贷款减值会计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天琦 《西安金融》2005,(10):19-23
香港现行银行呆坏账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1)与一些监管机构不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没有发出过对呆坏账拨备水平的正式指引,但是制度有效;(2)HKMA鼓励按个别贷款的实际情况计提拨备;(3)结合五级分类制定各级别贷款的具体拨备基准,并在特定时期有针对特定国家的国家风险准备;(4)强调五级分类的准确性;(5)要求计提拨备时对抵押品适当估值.HKMA经常对银行发出指引,列明银行就部分常见的抵押贷款(按揭、股票质押等)应遵守的最高贷款与估值比率;(6)一般准备税后处理,特定(专项)准备计入成本税前计提,银行与税务部门就拨备也会讨价还价。对我们的启示:(1)准确的贷款质量分类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基础;(2)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待遇,商业银行和税务部门的讨价还价不可避免,金融企业也必须通过纳税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在特殊时期,可以考虑税收上的支持。同时要规范核销,提高核销效率;(3)可以研究针对特别国家和行业的特种准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研究针对特定行业贷款比重限制(余额占比、增量占比,即贷款的行业集中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农村信用社要加紧推进五级分类,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6)规范抵押品的价值评估、打折率、聘用外部评估公司、抵押品保险、价值重估、五级分类和计提时对抵押品的处置等,这需要各方的工作进入到更深的技术层面;(7)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指引,引导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内、外部各层次数据库,积累有关数据;(8)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或者经济资本管理,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覆盖预期损失,而其不能抵御的非预期损失能够被资本充分覆盖,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制定应急方案等措施来应对异常损失。  相似文献   

15.
以2001~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以异常贷款损失拨备作为审计独立性的代理变量,以未预期费用作为经济依赖的代理变量,验证了审计师在银行业的经济依赖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预期审计费用、总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率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没有显著影响,而未预期非审计费用则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总体而言,审计师在为上市商业银行提供业务过程中,过高的经济依赖,促使其接受了客户的盈余管理偏好,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会计理论角度研究分析了建立风险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回顾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五家上市银行2004年年报,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管理情况和制度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拨备体系的构想,结合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情况,对贷款、投资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计提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在实施全面风险拨备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转变观念、规范操作、加强审计和监管力度、加大配套环境和制度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贷款损失拨备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计提充分与否能影响银行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进而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影响.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监管当局再次关注金融机构跨经济周期稳健经营问题的背景下,本文总结了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货款损失拨备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甘露 《新金融》2012,(9):31-34
在本轮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银行拨备的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亲周期性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拨备制度并推动其广泛应用的呼声日趋强烈,但受数据储备不足、预期损失计算尚无定论、与会计和税收部门仍存分歧等因素的制约,动态拨备制度本身虽被认可但推广起来仍有难度.本文通过对比介绍动态拨备制度在西班牙和拉美四国的实践运用,分析了动态拨备制度的发展成果及主要挑战,并就其在我国的深化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势严峻,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和银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银行的利润几乎全部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三个季度的拨备覆盖率不但逐季下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甚至已经接近150%的监管红线,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承受能力正不断减弱。本文针对16家上市银行重点分析了不良贷款的行业、地区分布和贷款对象的结构特征,发现2015年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华东及沿海一带,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公司不良贷款高于个人,而且随着不良资产规模的扩大,行业及地区的范围都会有所扩散,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问题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万晓芳 《银行家》2011,(8):71-73
近期,中国银监会在已有的"贷款拨备覆盖率"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增加了新的贷款损失拨备监管指标"拨贷比",对商业银行将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这无疑是我国银行监管机构顺应"巴塞尔协议Ⅲ"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后危机时代审慎的金融监管思路。本文结合作者长期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