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枚小小的铜钱,往往折射出古代官员们迥然不同的人生情怀。有人洁身自好,视金钱如敝屣,结果青史留名,成为后人怀念的清官;有人见钱眼开,贪得无厌,结果遗臭后世,成为遭人鄙视的贪官。本文从历史上的“一钱太守”和“十钱主簿”说起,介绍几则清官、贪官与钱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党风廉正建设。对一个企业来讲,“为政清廉”,不但是对领导者,也是对领导者的参谋———会计人员提出的一个严肃的问题。领导者为政能否“清廉”,除自身的主观原因外,也不可忽视身边参谋的作用。“廉正理财”是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否则,这个参谋是当不好的。所谓“廉”者,乃廉洁不贪之谓也;所谓“正”者,乃公正、公平之谓也。廉则能明,正则能刚。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自身廉正,才敢于坚持原则。“廉正”,固然领导者应具备,对会计人员更为重要。所谓的“理”,就是…  相似文献   

3.
2008年和2009年各发生的一起涉及银行存款的案例表明,人们对银行存折及银行卡上的金钱归属问题存在一些分歧,有人认为它们应当属于储户和银行卡持有人,有人认为它们应当属于银行。存在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有人没有认清储户和银行卡持有人与银行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关系是合同法律关系:储户、银行卡持有人将货币交与银行后,他们因货币所有权已转移至银行而丧失所有权,但获得了以存折或银行卡形式存在债权凭证。因此,银行存折及银行卡上的金钱应归属于银行;此后,他们与银行之间如发生纠纷,应按债权债务关系来处理,即使有人盗用银行卡等窃取货币,损害的将是银行财产,银行在客户无过错情况下,依然要承担偿付责任。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人们的财富观念有种种说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剥削阶级的财富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不逞之徒的财富观;“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是地道之人的财富观;“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是廉洁之士的财富观。作为华夏第一村——华西村的领路人吴仁宝,他的财富观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5.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成为热门话题。有些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银行的根本性挑战,断言银行将被颠覆;还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后,将取代现有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形式,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将不再起作用,甚至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功能也会被取代……于是不少人跃跃欲试,都想投身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认为这是难得的商机,甚至有人放言,就是要当金融业的“搅局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功能的迅速进步而必然形成的潮流;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出,目前不少人对所谓互联网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了解也不够充分,市场上的一些说法和做法明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目前的不少现象也许只是阶段性的。  相似文献   

6.
常宏 《中国信用卡》2008,(21):54-55
有人说过这么一席话,金钱是天使,它能将人们带进天堂;金钱是魔鬼,它能将人们带进地狱。天堂和地狱交界处,是人间天使与魔鬼短兵相接的疆场。天使捍卫着人类,魔鬼给人类带来劫难。天使偶失一臂,魔鬼便恣意地侵扰着人们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清廉文化是和贪腐文化相对应的。清廉文化和贪腐文化自古有之,中外有之。清廉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弘扬清廉文化是“道”,践行合规制度是“器”,踏实执行企业合规管理制度是人寿保险企业建设清廉金融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面世以来,比特币一直极富神秘色彩,甚至在今年5月初的“巴菲特2013年股东大会”上也成了受人关注的话题。它虽为虚拟货币,却与Q币、百度币、游戏币等不尽相同;它玩的是心跳,创建时仅5美分的市值,竞可以在3年内暴涨4万倍,它的市值也可以一夜腰斩,AK260美元跌至140美元;同时,它也颇受争议,庇护者称它寄托了一群技术宅的技术信仰,给予了“货币观念的革命”的盛誉,但也有人提出异议,称这只是一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庞氏骗局。  相似文献   

9.
《中国证券期货》2013,(12):12-14
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近日刊载文章,综合阐述了五名经济学家对比特币未来的看法。从这些经济学家的看法来看,经济学家对于比特币的未来莫衷一是,其中有人认为比特币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下去,也有人认为比特币注定将会覆灭,无法成为行之有效的替代性货币;与此同时,也有人指出,只要比特币能挺过所有货币都需要经历的生存危机,那么就将改变人们对于价值储存、金融以及虚拟经济独立性的思考方式。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货币的种种议论(杂谈)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可以是金银、钞票,也可以是支票、存折等等,人们将之统统俗称为“钱”。古往今来,人们对钱毁誉不一,对其感情则更复杂,有爱之,有恨之,有怨之,有厌之……,可在当今社会谁又能离得开它呢?现让我们听...  相似文献   

11.
对“存差”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  彭兴韵 《中国金融》2006,(24):34-36
近年来,金融系统中的“存差”问题在社会上引起颇多责难,很多人甚至将目前所谓“流动性过剩”以及相关的经济问题归咎于此。我们认为,“存差”(相对中国金融系统中的“存差”分析对应的概念是“贷差”)作为一个产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概念,如今已基本丧失了科学性。因此,用之分析当前我国的金融现象,得到的将是似是而非的结论;用之来指导货币金融政策,更会产生严重误导。  相似文献   

12.
万存知 《金融博览》2014,(13):40-41
自货币产生以来,它就是获取财富和配置资源的手段。但人们对货币的态度却迥然而异。自古就有仇视货币的人,文字记载上比较典型的是,《新约》中的《提摩前太书》第六章第十节里说:”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犬儒派的奠基人狄奥根尼在他的第50封书信中也提到,  相似文献   

13.
《湖南地税》2010,(2):1-1
胡锦涛同志告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为政之要,贵在廉洁。“廉洁”至少包括:在对待钱物上不贪不占,在对待权力上不以权谋私,在对待名利上要淡名轻利,在用人上要任人唯贤,在纪律上令行禁止。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保险作为第三产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取决于人。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人才是治国立业之本。“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历代明君为了治国安邦,总是把人才与粮食视为镇国之宝。众所周知的周文王渭水河畔求贤、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李世民洒泪哭人鉴等……已成为千秋佳话。“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一个国家倘若能得到贤才的辅助,国力就强大;反之,国力则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初,一本全新视角论述货币、识别金融规律的书籍——《金钱统治》出炉,它不仅因作者权威专业而难能可贵,更在于该书对中国货币史的通俗解读和系统构架观点开历史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货币”一词并非在货币使用之始就出现,而是有一段曲折有趣的演变转化形成过程。  货币一词的“货”与“币”,早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含义,出现使用时间迟早不一,源头也各有差异。以贝壳为媒介而出现“货”,以布帛为媒介而使用“币”,经过多年的相互渗透、借用、混用,最后才组合成“货币”。期间,货币的名称曾有多种,如古化、古泉、古钱、泉币、泉布、帛刀、帛货、货布、货泉、钱币、钞票等,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货币”最终被广泛认可和使用,而其他的货币名称,逐渐淡化使用,成为代称、专称,…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国际化是个热门话题,它的缘起是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和仍未完全可兑换的货币,目标是成为国际通用的具有清算、储备和投资功能的“硬通货”。一种货币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原因就在于发行该货币的国家是一个大国、富国,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在于它背后的这个国家是强大的、安全的。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道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我国传统上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行为。因为诚信大致包括诚实、信誉、正直以及可信度等与道德标准有关的一些内容。这是基于“人本善”假设,认为人人都有廉耻之心,能自己约束自己。依据这种看法,注册会计师完全是“靠良心办事,凭本事吃饭”,他们将信誉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但这种假设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成立。因为人都是有私利的,人的行为是博弈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诚信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即人在总体上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内部乃至整个高校系统内,目前的财务与会计都是台设在一起的,或叫“财务处”,或叫“计财处”。总之财务与会计是没有分设的。那么.在高校内,财务与会讨是否应该分设呢?据笔者的了解和所知,从高校领导到财务人员的看法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人坚决反对,认为没有援例;有人认为两端都可;还有人认为高校财务机构的设置,应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人民日报客户端一篇题为《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福利的全民大讨论。有人觉得那篇文章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认为反腐主要应反“三公”消费、权色交易、买官卖官等,而不能借反腐之名拿掉职工应有的福利;另有一些人则认为,目前很多福利都是借福利之名行腐败之实,治理滥发福利现象并非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