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汇 《时代经贸》2008,6(9):17-1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上述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导致中国近20年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腾飞。本文首先研究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以及环境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通过建立环境承载能力模型并测度出环境承载率的大小,为进一步的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姚林如  李莉 《财经研究》2006,32(8):135-143
伴随着每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针对此现象,文章在探讨产业集聚机理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所带来的效应。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若考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摩擦时,随着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率的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地区差距均可能会出现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超 《财经研究》2012,(9):81-91
文章在出口贸易条件的假定下,构建了一个包含自然地理和劳动力禀赋的基于生产者最优决策的出口产业集聚模型,以解释出口产业率先在中国沿海地区集聚的原因,并通过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溢价"和出口运输距离来界定区位的地理与禀赋的梯度变化,得出劳动力工资与运输成本相互替代且包含集聚效应影响的均衡方程,并以此进一步对中国出口产业在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空间调整和空间均衡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初始工资、运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劳动力空间流动和经济区域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1980—200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工资差异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加对经济集聚的作用显著,而内陆地区工资变动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因此工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是有效率的,对内陆地区的集聚效应是非效率的,内陆地区的经济集聚受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有: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情况、沿海地区农民工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在家从事农业或副业的农民收入情况、农民工对于未来的期望、沿海省市的生活成本;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有:企业产品的市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情况、沿海地区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成本。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并从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编织工业东,西部合作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礼茂 《经济地理》2000,20(6):25-29
我国纺织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的价格,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沿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传统优势在逐渐丧失,纺织工业呈现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特别是纺织初加工业。纺织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区域分工与协作的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从纺织工业转移的前景看,棉纺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而  相似文献   

7.
我国纺织工业东、西部合作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纺织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的价格 ,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使得沿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传统优势在逐渐丧失 ,纺织工业呈现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特别是纺织初加工业。纺织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主要是 :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 ;区域分工与协作的需要 ;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从纺织工业转移的前景看 ,棉纺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 ,而毛纺和化纤工业近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部门不断扩展 ,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 ,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 ,地区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的转移、替代和重新分配 ,是解释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变迁是产业空间位置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利用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项指标相结合,观测其年度变化,以测度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结果发现,从2000年开始,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并且在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趋势;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2006年以前一直向沿海地区集中,直到2007年向其他地区转移才始露端倪。以"单位劳动成本"测度我国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发现我国中部地区有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的逐步增大或者对外贸易环境的相对恶化,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减弱,在产业集聚的多种负面效应作用下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陈海盛 《技术经济》2020,39(3):146-154
以浙江案例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法系统探讨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研究证实:(1)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环境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出集聚影响超过资本和就业集聚;(2)沿海地区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伴随商业信用环境逐渐优化,非沿海地区信用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资本特征较为敏感;(3)副省级城市制度门槛对地理集聚造成一定扭曲,显著降低商业信用环境;(4)资本集聚和就业集聚显著提高信用示范城市商业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普雁翔 《财经科学》2010,(10):73-80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巨大变化,本文探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并基于19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对制造业选择邻近市场的区位具有重要意义.出口导向战略、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凸现了沿海地区的区住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随着制造业逐步集聚,集聚经济外部性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经验证据支持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的积极影响,雅各布外部性的证据则较弱;由于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工资调整并没有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地区间市场化差异也对制造业区域转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引起广泛关注。江苏省沿海地区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使产业集聚不断提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系统分析了江苏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的特点,揭示了江苏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类型主要有原位膨胀型、市场拉动型、外来移植型和异地孵化型,它们是根据沿海地区各地的特点而形成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总量,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了当地城市化进程;沿海地区20多年产业集群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了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大的启发:地方政府对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相当重要;发展产业集群一定要与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这样的集群才是长久而有生命力的;要改善产业集群融资环境,拓宽产业集群融资渠道;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汉欣 《经济地理》2003,23(6):731-737
近10多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章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指出目前制约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建设布局与区域分布特征,提出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怀民 《经济经纬》2007,(2):50-53,77
台湾地区、韩国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和智利、阿根廷成效差异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政策环境、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与外部环境差异等等;东亚由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向加工贸易活动转变,而东南亚成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后向联系和技术溢出方面的差异;中国大陆的加工装配活动是成功的,已在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国际收支和技术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沿海地区加工装配产业在比较优势将消失的趋势下,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些产业并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引入异质劳动力构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考察高、低技能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及其相互影响发现:当交易成本较低时,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均可促进流入地产业集聚;当交易成本较高时,两类劳动力需集聚到一定程度,才能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产业集聚发生.进一步地,采用2002-2012年31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两类劳动力流动均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低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反向影响;在西部地区,两类劳动力都未能对工业集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和农村就业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产业集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集聚企业会有大量用工需求,这不仅给城镇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通过实际调研,在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伊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并对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研究,使其能为其他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黄超  郑艳  朱凌 《海洋经济》2020,10(1):22-27
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电力负荷中心,沿海港口为煤炭运输提供便利条件,并且沿海地区能够提供火力发电所需的大量水资源,因此,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火力发电厂的集聚区域。本文将对沿海地区火力发电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其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内陆地区凭借其初等要素的成本优势、更优惠的投资鼓励政策以及不断改善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正逐步吸引制造业的发展重心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而长江三角洲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却因为只注重产业吸收和输入,没有产业输出导致与内陆城市的生产结构日益趋同,制造业东西部之间的梯度转移难以实现。要素价格处于高位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产业优势也就无法体现。实际上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应当合理利用其人力资本、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加工贸易,实现自身新一轮经济增长,从而促进我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进出口增长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