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面临着建设资金缺口、市场主体缺位、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PPP模式的引入能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可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对PPP模式的再认识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回顾,提出了分行业、分区域、分阶段的PPP模式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预算约束、法律契约、价格调整、风险分担等机制,以保障PPP模式良性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由政府和银行贷款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给政府带来了沉重负担。新兴PPP(公私合作)模式的使用,使得私营企业能够有机会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本文希望通过北京和伦敦地铁建设PPP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为中国更好运用PPP模式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凡 《财会月刊》2015,(2):23-26
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巨量资金需求和原有投融资机制的不合理是当前城镇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土地财政+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投融资模式,通过发行市政债、大力推行基于PPP理念的项目融资方式、投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等途径,建立健全市场主导型投融资新机制,促进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系构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6,(12):27-28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加。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分析PPP模式应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优势,阐述不同形式保障房的具体适用模式,并对PPP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PPP模式应用于保障房建设,可以使政府和企业获得双赢,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结构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发展离不开融资信贷的有效支持。在对新型城镇化现有融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的项目投向,探讨由于土地出让收益不可持续性、融资平台发行地方债模式和政策性融资模式等因素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分析指出这些融资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周期、贷款特点以及我国融资制度所决定的。最后,从构建多维融资模式、转变土地财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多样化,提高了对项目融资的要求。论文围绕新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进行了探究,首先阐释了在高质量发展之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PPP融资现状,其次分析PPP模式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如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模式适用性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我国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来满足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而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管理的传统模式来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此情况下,将PPP模式运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创新融资模式,广泛的吸收社会资本,有效的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为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和新型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两种,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有负债型和权益型两种,新型的投融资模式则主要有BOT和PPP这两种模式.文章现对传统的投融资模式和新型的投融资模式的内涵、优缺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的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成都市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资金短缺造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立足于成都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实践,本文分析PPP公私合营的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质量的不断提升,PPP模式在资金融资支持与风险分担等多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然而,PPP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政企合作模式,给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机制带来了重大创新,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有效识别PPP项目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制定有效、积极的应对措施和方案,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将对PPP项目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进行梳理,明确PPP项目的融资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分担的过程,并给出具体对策,从而有效识别和控制PPP项目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此基础上,推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出现与成长,而PPP模式较为突出,不同于暗含经济风险的传统型风险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政府财政支出压力的降低。但是需要多加关注的是,PPP模式的工程项目融资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风险因素。为此,论文着眼于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基本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患策略,为我国顺利推进PPP模式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融资难问题却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文章以2010年到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依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银行借款融资对企业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增加债务融资,尤其是增加银行借款融资的比重。所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刻不容缓。这篇文章旨在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以及政府的扶持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刘瑜 《价值工程》2010,29(33):109-109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正处于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债务的多年累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产生机理及传导机制,文章以违约债务为基点,构建基于熵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指标体系。在量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比一般的线性预警方法更能有效而合理地反映债务风险规模,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债务风险控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续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而走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为了更好地评价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构建了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出了2000—2010年陕西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数,并对五个中间层指标进行逐个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陕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自2005年以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目前仍处于量化积累阶段,其中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滞后严重阻碍了陕西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届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回报率是否可以支撑城镇化将带来的大量固定资本投资?本文构造了一个两部门模型,并结合中国的省际数据和多重代理变量方法从理论机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证明了:由于劳动力从农村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资本回报率有可能出现随资本存量增加而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即如果城镇化可以拉动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那么固定资本投资在一段时期内将有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作为支持。研究结果还表明,制造业规模、存贷比指标、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以及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会对资本回报率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城镇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稳定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从2013-2022年住房市场发展的预测分析看,今后住房市场在数量上保持规模发展的同时,重点在于质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指引下,房地产业必须进一步优化住宅供应结构,科学合理地制定新城开发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步实现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打造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18.
李小玉 《企业经济》2012,(12):148-152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近年来我国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思路之一。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他们的收入状况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收入得到一定幅度增长,但仍存在总体水平偏低、增长幅度与贡献不符合、稳定性不高、保障水平低下等问题,需从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强政府干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法律执行力、完善行业组织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概括起来,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特征呈现“四三二一格局”。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发展正在梯度跨域“中等收入陷进”,但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城市发展中的“双核带动”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南北分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认识偏差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至关重要,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