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服装设计是对于一种文化机制的设计,它是沟通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一种媒介.同时服装设计是一种视觉传达性的造型艺术,是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一种创造活动.服装设计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是时代的一个窗口.服装不仅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它体现民族的性格特征,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2.
品牌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快速消费的商品经济时代,恶俗成为时代诟病。某些品牌推波助澜,过度宣扬时尚、财富、攀比等强调物质的恶俗文化,或者以完全不讲创意的恶俗形式宣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使得品牌文化的传播与认同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3.
电脑网络的产生,对人类来说不仅只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新生事物,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因为它的科学性、前卫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很快得到了实践的认同,不仅以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深入到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深处,而且冲击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快餐文化。  相似文献   

4.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喻神、娱(育)人、寓意——独弦琴构筑了一种民族文化形态,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缩影。独弦琴文化是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艺术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试论品牌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正在逐渐成熟,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已逐步从"商品消费"时代进入"品牌消费"的时代.品牌消费就是人们在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将品牌作为首要的决策因素,按品牌购物的行为.品牌商品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了较高的信誉度,也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品牌消费是一种安全消费,是一种个性消费,还是一种身份消费,品牌日益成为一种象征,一种身份的符号.在这样一个追求品位、彰显个性的品牌消费时代,我们的企业应重新审视现有的品牌管理,不仅要重视品牌的开发,更要重视品牌的维护;不仅要重视品牌的宣传与推广,更要在品牌中注入文化内涵;品牌管理要专业化,重视品牌经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品牌是商标名称的标识,是一种文化。品牌文化是商品流通过程的外化,高品位的文化是创建和发展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品牌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塑造品牌文化的直观显示,它对品牌及其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企业的竞争已呈现文化性,体现在品牌竞争上。重视品牌及其文化建设,塑造品牌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凝聚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东淄博张店区三峡移民的实地调研,作者发现要想使三峡移民真正融入安置地的生活进而达到中央"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必须增加移民与当地居民文化上的认同.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心理前提。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青年的文化认同状况是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考虑的因子。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当前青年在认同主导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所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剖析其深刻诱因,进而探寻解决青年文化认同问题的路径,这将对青年树立理性文化认同的观念和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它折射了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广告中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实则反映了积蕴已久的文化语境:"男性是社会的中心,女性只在边缘";"女性角色的物化和空洞化";"女性的自然活动单一化、专向化,女性是生产生命的机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湖南的企业国际化问题为分析对象,论述了名牌企业的三大文化战略:一是品牌文化国际化战略;二是品牌文化全球整合战略;三是品牌文化资本化战略.并在品牌文化资本化战略框架下,提出了企业文化资本化的 "五条路径",即:组织资本路径、人力资本路径、制度资本路径、生态资本路径、技术资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作为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尤其是在红色文化方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知名度较高,这些都为河北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当前河北省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和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同时在承载爱国主义教育和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两个保护与利用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乏后续基础配套设施、追求"高大全"和思想观念上的一些问题,因此在未来的保护与利用中河北省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广泛吸引红色人才,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河北省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做大做好做强。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长篇小说《无形人》讲述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求学求生的艰难历程。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分析主人公"无形人"追寻自我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探究美国黑人"无形"的成因以及摆脱"无形"状态,找回自我并认同黑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对于所属文化的承认与赞同。本文首先聚焦于港澳青年学生文化认同现状,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次予以呈现。其次阐述了港澳青年学生文化认同所遵循的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最后从夯实文化认同基础、坚实文化认同支撑、重构文化认同链接、提供文化认同保障等方面探究港澳青年文化认同养成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民族一体化的推动下,跨界民族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跨界民族文化认同也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国家的软、硬实力。"我国跨界民族义务教育"与"我国文化认同"尽管是两个内涵不同的理论范畴,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相关概念的界定、跨界民族义务教育、跨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试图能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以解决跨界民族教育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品牌文化与品牌价值是品牌的核心与灵魂。"中华老字号"品牌曾为中国企业、商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处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已不再单纯是某个地域的文化内容或历史象征,她应该融入现代社会的大潮之中,彰显其固有的文化特色,延伸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商业文脉的传承,是我国的文化财富、民族财富和商业财富。"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的涵义、内容是什么?又如何振兴"老字号"品牌及文化呢?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品都是象征性产品,因为它们都必须用象征符构成自己的产品形态。文化产品的象征性决定了顾客的选择趣味,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取决于他对于这类文化产品的象征符熟悉的程度。深刻理解文化产品的象征性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文化市场上许多特有的现象:由于人类的象征性经验总是不断积累的,人们会随着年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体会而不断地理解更多的象征性语言。人类既有的象征性认知结构与新的象征性认知会形成良好的适配性。按照这个原理,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会因为自身象征性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产生新的文化需求,以替代以往的消费结构。象征性互动在文化市场上也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消费者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来不断构建社会文化产品的传播形态,另一方面。被消费了的文化产品把新的象征符体系和象征性价值留在了消费者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不断改变着消费者的文化传播内容和行为,也进而不断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文化观念甚至文化资源的配王。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文化产品的输出总是履行着文化扩张的使命。文化产品的象征性还决定了文化产品具有的其他一系列特有属性:首先是体现在使用这些象征符的传播者的语用意义上的创意性。第二是体现在产品的象征价值出现增值的价值延递性.第三是因价值延递而形成的文化资源再生或增殖的资源反哺性,第四是通过通过象征性互动而承担重大社会文化责任的意识形态性。总之,文化产品的上述特性提醒我们,文化产业的运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即便是属于市场运行的部分。也因为其上述讨论的市场和产品的各种特殊品格,也应该具有和一般产品市场运行不同的模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以汉正街为代表的具有很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市井商业文化,以“沃尔玛”等为主要代表的具有强烈现代商业气息的现代商业文化,构成了“汉味商业文化”的主流文化。其独有的特色一是“土”、“洋”结合,“内”、“外”杂处;二是业态多样,雅俗共赏;三是物流畅通,价廉物美。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间文化的互融、互通逐步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需要更多地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这一内涵本质上探讨与实践,应将具备的专业文化涵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专业文化融合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关键是对其价值取向的认同和归属.摒弃更多的从利益角度的思考,只有对产业、企业文化的认同、接受、融合,并渗透到专业建设及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走向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才能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20.
常凯 《进展》2004,(11):12-12
劳动者文化(又称劳工文化或雇员文化)是一种以社会劳动关系中的一方的劳动者为主体的、以劳工权益为核心内容的群体文化。在我国目前的文化研究当中,涉及到劳动者文化现象时,都将其归纳于企业文化中。笔者认为,把劳动者文化归入企业文化范围并不科学,企业文化与劳动者文化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同一层次的两种亚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其性质、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