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世中国地权具有多层次的权益与功能,相互关联,彼此促进。最基本的是耕作权,在流动与交易中实现土地与劳动力的动态结合,租佃制就是其中一项以未来劳动收入或土地收益贴现的农地租赁制度。其次是土地增值权益,由于未来收益具备产权保障与激励,并可通过交易而变现,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土地的投资。再次,以土地为中介的多样化交易形式具有跨期调剂的金融功能,满足了农民的融通需求,在一些交易中还萌生了推动地权交易的票据化现象。地权明晰促进土地流动;地权形态的多层次性促进其可交易性;多样化交易形式又推动地权与生产要素的动态组合,从而提高土地产出与经济效率。也因此,土地在流动与资源配置中增进了产权所有者的各种权益与财产的安全性,并提供多样化选择。由于农地的权能是多层次的,并事关过去和未来的长时期分配,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界定的地权及其收益分配,土地的流转与交易就会出现障碍而受阻。  相似文献   

2.
赵亮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4):F0003-F0003
本文探讨传统地权市场所具有的效率,以及产生这样效率背后的制度机制和经济逻辑。近世地权市场以私有产权和自由交易为制度基础,对要素的配置功能体现在促进要素流动性、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要素的动态结合以及促进土地最佳经营规模的形成四个方面。其背后的机制在于多层次的交易体系(绝卖、活卖、典、胎借、押租等)和多样化的地权结构(自耕、租佃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3.
农地产权虚置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它表现在城乡地权主体二元分隔转化导致农民地权利益宏观面虚化,集体地权主体多元难确造成农民土地利益横向面分割,地权边界模糊与被规模化股份虚设导致农民地权利益流失.农地产权虚置产生缘由纠结而又复杂,解决农地产权虚置面临着农地确权给谁的认识障碍、确地依据标准的认定障碍、不敢充分赋权的思想障碍和政府土地行政难以政策转型等障碍.突破这些障碍必须从清晰确权与科学确地实现地权主体及其权利实置、以市场价值合理确利实现农民地权利益实置、以有效权证与必要程序保障地权形式实置和政府有效干预实现地权市场管理实置来寻求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实践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的功能和效力还不够强大,由此造成我国农地产权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稳定农民对于土地的权利势在必行.稳定地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土地私有化和永佃制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而在对土地承包权改造基础上建立的农地持有权是稳定地权的可行路径.农地持有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农地持有权可以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权利,解决当前在农村土地利用中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犯问题.  相似文献   

5.
强化地权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中国的农地流转率一直在快速提升。但以2009年为转折点,随后进入减速阶段,这显然与新一轮农地确权的政策预期并不一致。学界不仅对此缺乏解释,对于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的关系也尚未达成基本共识。文章将农民地权强化分为"还权松管"、"赋权强能"两种形式,借鉴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并将农地确权的收入效应区分由"还权松管"引致的农地流转收益、由"赋权强能"引致的农地生产性收益和在位控制权收益,由此阐明地权强化的不同方式对农地流转的差异化影响。利用2006-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并使用同时处理组内自相关与组间同期相关的FGLS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以"还权松管"和"赋权强能"表达的产权强化分别促进和抑制了农地流转。随着农地流转的管制放松以及产权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一步的"赋权强能",尤其是农地确权的实施,不仅无益于促进农地流转,反而抑制了农地流转。文章认为,农地的"人格化财产"属性决定了农地确权并不能因为单纯的经济收益而激励流转,禀赋效应的强化也是确权的必然结果。因此,以促进农地流转为主线的农地制度安排,应该做出重要调整。  相似文献   

6.
郭辉 《开放导报》2005,(3):65-6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其制度困境主要为农地所有权主体模糊不清,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残缺,推动地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主要有实行农地产权制度多元化,促进农地产权主体明晰化。同时,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明确农地使用权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关于近世地权市场的传统成说,然而所利用的资料缺乏具体鲜活的案例。台湾范氏家族一百多年的土地文书,弥补了这一不足。本文还原该家族19世纪的地权交易与经营,再现范氏四代人的资产变迁以及家族兴衰,并结合部分其他案例,探讨传统地权市场在促进土地开发、配置生产要素上的机制。文书中丰富多样的契约关系体现了产权的清晰界定对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范家参与的胎借、活卖、绝卖、租佃等交易涉及传统地权交易的各个层次。本文将理论模型与具体的交易案例结合,阐述了传统地权交易如何通过对土地物权的分割,跨期调节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在对租佃契约的整理和观察中,本文认为大租户—垦佃—耕佃的三层租佃结构使得禀赋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得以进行有效的合作。这些丰富的契约形式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带来范氏家族不同人阶层的变化和经营的变迁,从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6月9日,"土地产权的传统形态及理论启示——清华北大南开社科院经济史沙龙"在清华大学举行。李伯重在开幕辞中指出,土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经济的根本,是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也是当代经济改革的重大课题,就这一课题展开跨学科对话意义重大。传统中国地权形态较之当代发育更为充分,表现更为多样化,具有理论拓展空间。龙登高从所有者形式、土地权利层次和地权交易手段等多维度考察建立解释框架,论述了法人产权、占有权的历史表现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权正义是产权权益保障的根本,我国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产权正义缺陷显现,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为此,应从农地产权制度正义、产权行为正义、产权程序正义等方面,完善我国农地产权正义,有效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源配置市场化和生产要素资产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大了对农地非农化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农民的土地权益流失严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进行农地制度变革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农地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有永包制从明晰产权的角度出发,将有效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面临两难选择:作为生产要素,土地的产权应当是稳定的,可交易的,因而应当改革现行农地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土地的产权却应当是不稳定的,不可交易的,因而应当保留现行农地制度。用一种“土地”换“保障”的方案,以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农民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以走出农地制度改革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具有模糊性,农业用地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农业土地的产权既具有集体产权的特征,又具有私有产权的特征。农村土地的产权边界处于模糊状态,从而在参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表现出合约的不稳定性。农地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是产权中重要权力,在多方利益博弈条件下,土地的流转和合约的安排表现出各种不确定性。需要相应的机制的设计,来促进土地的流转和市场效率的提高,有效地制度设计可以避免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农地流转和使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土地股份合作,实质上是在坚持现行农地集体所有政策不变、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坚持耕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农地产权的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各项权能重新配置的制度创新。本文通过对扬州市部分典型案例的调研,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必要性、运行特征、相关原则、发展要求和法律支持进行分析,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建议,以期有助于推动农地制度改革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推进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借力增量投资是拓展产权市场功能的“第二通道”目前,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以企业国有产权的存量交易作为主要业务,即国有市场主体公开发布转让信息,非国有的市场主体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以货币购买的形式获取原属于出让方的企业国有产权,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流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组成部分的产权交易市场,其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融合的服务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也就是说,国有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制度尤其是地权分配体系是形塑农业税收制度演进及其内部构造的基本要素。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从地权保护出发,不仅通过征税实现地权的保护,同时通过对课税对象的选择、纳税主体的确立以及计税标准的设计,有效地将地权持有、地权收益、地权交易等环节纳入征税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均衡的地权型税收体系,基本实现了不同层次之地权享有者的合理公平负担,是中国农业税制史上的一大革命。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是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关土地征用、经营权流转、补偿费分配纠纷等案件逐年增多,农民权益损害日趋严重,农地流转风险越来越大,农村土地纠纷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了目前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土地流转风险的防范和农民权益的保障,需从宏观和微观加强管理,确保农民权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新书速递     
《地权的逻辑》贺雪峰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作者在书中对近年围绕土地制度改革激烈交锋的各种观点——土地权属归谁所有,土地收益如何分配,农地征收,农民就业——进行了解读和回应,认为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来贵州黔东南的苗人以"埋岩"组织及其活动继承来自创始祖先的土地产权。当地苗人的土地是共有财产,在特定条件下,地权可以在"埋岩"组织内部进行互惠交易。苗疆开辟后,汉苗之间的地权交易因循双方不同文化逻辑而频繁进行,由此产生的土地纠纷很大程度上基于土地财产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农地建设用地配置是经济主体为追求农地收益最大化而改变农地资源配置状态的结果,其源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边际收益的相对下降和建设用地边际收益的相对上升。在转型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垄断、外部性、产权不清等因素将引致农地建设用地配置过程中大量土地资源被置入公共领域,转为土地租值,而相关经济主体为追求收益最大化会对其中的公共资源进行争夺,这将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基于对农地建设用地配置的理论分析,在对完全竞争市场时期农地建设用地配置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够用于解释转型市场经济时期农地建设用地配置的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发现,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土地租值消散最大而最无效率,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地租值消散次之而效率居中,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地租值消散最小而效率最优。  相似文献   

20.
由于目前产权市场大量的交易表现为实物型交易,从而严重妨碍了产权市场应有功能的发挥.因此,进行交易方式创新,逐渐以价值型交易取代实物型交易,成为产权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