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以及"静态的和谐"和"能动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进行了辨析,旨在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达成共识,以及倡导生态美学不仅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自由和谐理念解释世界,更在于积极按此理念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起着引领的作用,而研究生态文化的和谐价值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价值,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思想指导,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进行改善,最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福斯特在作品《印度之行》中反映了印度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方面的危机,表达了他良好的生态愿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进而实现整个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本文提出生态城市应实现“四个协调”,即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的身心相协调,介绍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情况,论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问题,并强调指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自己的诠释,这是因不同的历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及其传统生活习俗和传统禁忌习俗中的生态自然观,将对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生产力思想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理论,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今世界,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突出了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内涵,明确了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教育应当遵守利益公正的原则,它正是应用公正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公正、人与人的公正和社会与社会的公正。因此,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天人合一的公正、代内公正、代际公正和国际公正原则,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财政、经济、政治、社会、伦理、自然生态显露出严重失衡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财政”力求探索财政如何能助可持续发展一臂之力。可持续财政是包括国家财政、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和生态财政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配问题,后者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生态财政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可持续财政是从财政的视角解决“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全球化、科技滥用、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当前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生态价值观念、绿色行为方式和生态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审视也就成了当前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由此,我们必须要从生态价值取向、生态文化、生态伦理道德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去把握好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深刻内涵,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将生态文明观纳入自然、文化、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视野,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本质,认为以人为本,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2.
永远流淌的大瀑布——欧茨小说《大瀑布》的生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生态危机是当下最热点话题,因为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跟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欧茨也关注生态问题,虽然她不是生态主义者,更不是生态女性主义者.近作<大瀑布>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给读者以启示:人类只不过是生物圈的一份子而已,任何生命体都有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重视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最终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环境文化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动力;和谐社会是环境文化的价值诉求;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自然观,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与自然、社会历史与自然、实践与自然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扬弃了近代西方的机械自然观,修正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客观深入地剖析和把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共存关系。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用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实践的方法在社会历史中去理解和考察马克思的自然观,展现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内涵,进而揭示出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治理指明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以及对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和危机,首先表现为生态的日益恶化;其次表现为社会的日益病变;最后表现为自我的日益分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三层含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而这种和谐的状态是以人们感悟和提升生存意义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宗旨是为人类服务的,但是依目前的形势看,技术的发展轨迹与人文提倡的发展轨迹渐行渐远。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技术与人和谐发展的原则有三个,即技术的发展不仅要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本文将从第一个原则的角度来浅谈技术与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即"人本——生态——国际"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失控等现象使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益恶化,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生存危机感。在马克思所处得时代,虽然生态问题还不足以威胁人类生存,但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的生态观,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及人化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分工、阶级关系等不同因素的考虑,并以此为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关于生态的思想逐渐的丰富起来,构建了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在整个体系之下,实践的观点又充当了主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贯穿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类正是在各种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的转化,即由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变。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视域下,对当代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变成了一种时代的、人类共同的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环境问题也被提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从社会和政治等维度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否定,说明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生态思想,以“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为理论根基,延伸出人与自然是“并生一体”关系,奠定了人与自然的认识论基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实践的前提,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直接目的,在实践的深度、理论的高度等诸多层面继承并超越了中华传统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