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80年代开始,在文坛和评论界却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其小说中所蕴合的“和谐”美被读者大众和批评家们所发现。本文试图从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论述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并探讨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空白美”对“白如玉”瓷质美的表现及重要意义出发,通过对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的“空白美”及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空白美”进行论述,说明了“空白美”的绘画与哲学渊源,并通过论述“白如玉”瓷质美的历史地位,论证了“空白美”在瓷绘装饰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是汪曾祺小说的探索时期。在其早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两种人物类型:一类人物作为寄托某种情绪思想的符号和象征出现,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对话;另一类人物被置于民间生活场景中,通过营造和谐平淡、富有诗意的氛围,暗含着一种生活审美理想,是其对外部现实世界的观照。二者共同体现了汪曾祺早期小说中对个体命运和现实人生的关注,同时也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迈克尔·翁达吉将绘画中使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即“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运用在其小说《身着狮皮》的叙事中。小说如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笔下的暗色调画卷,以光和影对照的手法展示了一部没有被官方所记载,隐没在历史边缘的移民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羊舍的夜晚》体现作者始终秉持着文学艺术性的创作素养,它保留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审美,是难得的儿童小说。小说语言朴素流畅,具有本色美。故事轻松,富有情趣,饱含人性关怀。从诸多层面上来说,它的存在应当是汪曾祺独特风格在40年代与80年代复出之间的承接,是其文学理念的执着践行。  相似文献   

6.
2020年是汪曾祺诞辰百年,《岁寒三友》是汪曾祺1980年重返文坛后创作的小说,表现出鲜明的民间立场。在《岁寒三友》中,汪曾祺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呈现出一幅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图,而这不仅是生活的真实,更是心灵以及人性的真实。汪曾祺同样抛却意识形态的束缚,充分展现自己所熟悉的民间生活和风俗人情,同时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礼赞以及民间文化的认同,寄予了自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探讨了汪曾祺田园牧歌诗性情怀的地域文化土壤,以及对沈从文乡土诗性情怀的继承与发展;其次详细介绍了汪曾祺田园牧歌的诗意表达,包括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的展示,古朴和谐的民情风俗的描绘以及纯美仁义的诗意人物的塑造;最后阐述了田园牧歌的诗化特征,如童年视角的诗意叙事,闲适爽朗的诗意语言,从容含蓄的诗化意象。  相似文献   

8.
《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在对这篇作品分析时人们更侧重它的主题内容,从语言角度进行分析的并不多。我们认为语言是内容的载体,或者如汪先生所说语言"本身便是内容",因此我们希望从语言的角度切入,通过四个方面来赏析汪曾祺的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绘画艺术受宗教思想、神话传说及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常带有某些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又因其信仰和社会风俗的不同,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这些象征物主要由抽象符号、动物、植物、人工制品、大地和天空、人体和服饰等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象征系统。这种象征意义世代相传,画家用它来表现人生,传达对自然与超自然的理解。为了更生动的表现主题,画家常利用含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来表现绘画创作的主题,这种象征物迎合了人类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其力量是理性的语言永远都无法比拟的。本文以西方画家丢勒、克里姆特、毕加索、达利作品为例,详细描述了画家作品中象征物及暗示手法对主题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反讽的手法和具有韵律、富有诗意的语言,通过超凡的想象力探索叙事的多种可能性,在叙事时空中常常呈现出古今交错的特点。这些小说叙事方法构成了他小说艺术的主要特征,使这些小说区别于中国古典小说和其他现当代小说。  相似文献   

11.
林声凝神观照松、竹、梅、菊、牡丹、鹤等多种艺术对象,其自题画诗是对绘画意境的点题与延伸、深化与升华,是审美情感运动的延续与上扬,表现创造主体素心傲骨、气韵留香的书画人生。素心傲骨,是指题画诗在审美内质的静态特征;气韵留香,是题画诗在审美内蕴中的动态特征,是一种动态之美。林声的题画诗是其人格力量与生命情韵的集中显现,是形式美与内蕴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李可染是推动传统山水画现代变革的艺术大家,在艺术实践中,他融合中西,提出了面向自然写生,发掘自然美的特质,有机吸纳西方绘画的写实因素,对传统山水画开拓创新,创造山水画新意境的绘画思想。他的绘画思想与艺术实践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为传统山水画的时代风格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考察李可染的绘画创作及理论思想,可以发现,融合中西一直是他坚守的内在思想理路。  相似文献   

13.
水彩画以其独特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虚实美是它十分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作者认为在水彩画的写生、创作中。要处理好虚实关系。就应在用笔、用色、构图、立意等方面下功夫,做到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蕴隽永的艺术作品来。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不乏刘备错失荆州、诸葛亮北伐战略保守、姜维轻敌亡国等战略失误;不乏何进招揽外镇勤王、王允刚急除恶务尽等失误的政治决策;不乏张飞欲杀董卓、陈宫斩杀曹操、曹操不杀刘备等遗患无穷个人的失误决策。这些错误决策,是由深刻的历史原因、人才理念、思想原因、性格原因共同造成的。而这些失误决策酿成的,却凸显其文学性与人性的遗憾关。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人本—艺术美学的结构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王国维创立了迥异于西方,却又中西合壁、古今融会的中国人本—艺术美学。作为一种准体系结构,其内含为“天才说”、“无用说”、“古雅说”与“境界说”四大板块,而他的再创性贯穿与依次展开的各个板块,处处用艺术美学的语言诉说人生的沉郁、凄美与醒悟。这种人本—艺术美学的学术意义在于文的自觉,人的觉醒和论的独立。因此说王国维对中国现代美学与中西美学关系走向的世纪性深远影响,在以后或许会更强烈地显现。  相似文献   

16.
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小说中的王琦瑶是被层层剥开上海世态繁华和40年光影尘埃,去接近生活的芯子和上海的精神.从王琦瑶的生命历程与历史洪流、悲剧宿命与怀旧意识、生活芯子与上海精神等方面予以浅析,以期还原小说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于画上题诗源远流长,屈原的《天问》可认为是可证的源头;自六朝以至唐宋以后,则屡见不鲜。林声是诗文书画并作的艺术家,而作画又自题诗,并专成一本自题画诗集则于史少见。以林声的题画诗为例,将题画诗的意义概括为三点:追求艺术的转体之妙,借画创生诗意和衍生为别具意义的独特创造。在题画诗研究方面提出中西题画诗的比较论。  相似文献   

18.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它以稻作生活与小河小浜催生漫画,符合生态学与社会关系的原理。仅半个多世纪,嘉兴在中国乃至世界漫画界中,就涌现出了丰子恺、沈伯尘、王一榴、米谷、张乐平等一批漫画大师(家),即嘉兴漫画五星。这与水乡便捷的船运交通,小城镇毗邻大都市的政治文化经济气息的感染有关。沈伯尘挑起了中国漫画的大纛,王一榴为中国漫画丰富了创作理念与形式,丰子恺踏上了20世纪儿童画大师的圣座,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成为世界漫画的经典,米谷是中国漫画承前启后的大师。中国的漫画之雄,定于嘉兴,嘉兴的漫画大师,具有中国漫画开山、中兴与启后的历史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众多研究者都侧重于从自然关、人性关、人情关角度对《边城》展开分析,但《边城》还是一本表面充满纯洁与和谐、但内容臆性地阐述了人物内心深处矛盾和冲突的小说文本。《边城》文本中一向为评论界所忽略的河水、黄狗、鸭子与人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其不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这在潜在层面给本应优美和谐的环境带来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