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慈 《辽宁经济》2009,(1):99-99
近年来我国在农地征收过程中.征地各方由于财产权利出现了许多冲突,已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农地征收程序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何虹 《乡镇经济》2009,25(2):4-8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问题是农村土地征收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地设定补偿标准直接影响着广大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制度的粗线条和不完善,导致了在农地征收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土地征收标准在立法上的不足,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完善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征用引发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焦点。文章从农地征收补偿现状、农地增值分配问题的意义出发,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古今中外专家名人的农地增值分配理论,阐述了改变目前农地征收补偿方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鸿  郑庆昌 《亚太经济》2013,(3):133-136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台湾地区的土地征收曾经引发了大量与大陆相似的矛盾问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制度安排,值得大陆借鉴。本文分析了台湾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收政策调整的措施与经验,并由此得出对大陆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及经济转型背景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地征收的运行形态和政府垄断经营的特点,以及征收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实证研究出发对农地征收政府垄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改革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城市向农村土地的扩张,农村土地征收越来越频繁.由于我国农地征收存在着法律规定不完备,农地征收制度不健全;农地征收程序不规范,权力滥用严重,腐败频发;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不强等严重问题,导致因为土地问题上访的农民越来越多.为此,我国应当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律;严格农地征收程序;转变观念,提高法律意识等多种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地征收补偿中的法律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涉及农地征收补偿的行政案件数量不断增加。现行法律对此虽然作出了一些相关规定,但远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不应只满足于枝节的修补,而应对现行农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国内近年来征地矛盾加剧,引起各界对征地改革的迫切反思。国际不同区域的土地征收研究呈现不同态势。欧美等国家征地法律体系健全,却也面临不少新问题;亚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征地社会矛盾尖锐;全球跨国农地资源征租现象,在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粮食安全顾虑的国际背景下,备受关注。国际经验可为诊断我国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供宝贵借鉴。文章研究分析了当前国际土地征收制度在征地用途、征地权力、征地程序、征地补偿、征地纠纷、征地与粮食安全等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我国当前征地制度现状,提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在相应领域存在的问题,指出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客观评价被征土地价值是我国从源头遏制或缓解征地矛盾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9.
何琳  周艳媚 《特区经济》2011,(2):112-115
房屋征收属于我国特有的制度,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自愿原则的例外,因此政府相应地遵循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给被征收人以合理补偿,保障其可以获得新的产权,这就是征收补偿。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十分欠缺,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引例将我国与德国在房屋征收补偿方面的规定与实践进行比较,用实例来诠释中国和德国在房屋征收补偿方面的差别;进而针对我国当前房屋征收补偿制度提出建议,以希对化解我国目前城市房屋征收拆迁中的矛盾冲突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0.
刘峰 《中国集体经济》2007,(24):122-123
随着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国家征收.在土地征收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地方政府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存在.文章指出了当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透析目前集体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进而提出改革的紧迫性,并就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出现的问题、矛盾及解决途径和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A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just compensation for governmental takings implies a right to a judicial review of the adequacy of the compensation. Thus, a property owner, subjected to a takings action, can threaten to litigate if he considers compensation insufficient. This paper uses a theoretic settlement-litigation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litigation threat influences the size of the compensation. In addition, it revises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earlier empirical findings that certain classes of property owners often receive more than market value for their property.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jus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annot guarantee efficient takings. Extending the basic model to regulatory taking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recent changes in the judicial doctrine of when a regulation has gone too far and demands compensation has strengthened the litigation threat of property owners. It explains why political decisionmakers are moving toward settlements with term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defined by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阳 《改革》2004,(4):61-66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土地保障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民长期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从而使农地成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替代物的土地保障也就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农户对土地保障的强烈需求,诱发了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使土地保障在回归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其复位不仅是农户克服生存压力的集体回应,而且承载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在完成释放家庭承包制制度绩效的历史使命之后,土地保障削弱了家庭承包制演进的路径依赖,阻滞了农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必须在弱化土地保障的基础上改革农地产权制度,从而提高农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刘秀娟  李彤 《乡镇经济》2008,24(6):36-39
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推动其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在发展中凸现了许多问题。文章建议推进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前提要求多数农民以非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确立农地股份合作纽织的特殊法人地位;必须在制度上确立农民长期、稳定的收益权;区分发起人和其它农民股东的风险责任。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启动的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作为一项符合统筹城乡过程中耕地保护和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的制度性安排,是从底层通过法律化表达的形式将农民权益固化,并与耕地保护责任相结合的一种做法。文章认为,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实施以来,在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在对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实施以来的做法与成效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完善耕保基金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项制度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农田水利建设视野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洪文  张应良 《改革》2012,(1):93-100
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满足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根源在于资金匮乏和动力不足。改变这种状态的逻辑起点是进行供给制度创新。政府主导是其基本职责所在,社会参与则需要动员激励。农田水利建设动员机制应该是国家动员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的整合,动员主体的培育与动员方式的选择就成为农田水利建设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应从建设法律规章、完善公共财政、建立合作机制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7.
韦鸿 《乡镇经济》2009,25(10):11-15
日、关及西欧等国的农地制度设定中的经验在界定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方面遵从了市场逻辑,能够很好地协调农地利用中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我国的农地制度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很多外部性行为,也限制了农业领域的“企业家才能”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文晓波 《乡镇经济》2011,2(1):53-57
文章分析了农地征收中的利益分配现状,在结合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农村土地置换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的城市生存需要社会保障,而他们远在家乡的土地不能提供城市生活保障,反而不利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因此,农民工在农村土地承包权可以一次性转换为城市社会保障,但这种转换需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相关的农地管理制度、农民工参保制度的改革相配合。  相似文献   

20.
伍崇利 《特区经济》2010,(11):251-253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农地养护的法律制度,为维护和改善我国农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认为法律制度对农地质量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国关于农地养护的现行立法在组织制度、经济激励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农地养护的实施效果。文章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制度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立法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