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五个统筹",作出了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强调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居民收入地区差异问题成为学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各市人均GDP、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基础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安徽省居民收入地区差异,并深入分析了产生差距的原因,认为安徽省区域间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仍在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欧向军  叶磊  张洵  芦惠 《经济地理》2012,32(7):24-29
以县域为研究基本单元,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等四个指标,运用差异系数与极化指数等相差数理模型,对1994年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的演化过程与格局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发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伴随着"缩小—扩大—再缩小"演化过程,总体上呈现出生产水平差异与极化增强、生活水平差异与极化减弱的特征,且生产水平的差异与极化远大于生活水平的差异与极化;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与极化,且三大地区之间的极化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亚平  李伯华  李吟  罗宇航  常昊 《经济地理》2011,31(10):1703-1709
根据2000-2009年湖南省统计数据,对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现状分析、因子分析和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显示: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全国排位居中,在中部地区居高;长株潭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在全省绝对差距最大,相对差距最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差距持续加大,相对差距增长近年趋缓。因子分析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区域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影响最大,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区域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影响最大;城乡居民收入、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和农业财政支出比例均与湖南城乡收入分配绝对差距动态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照此下去,城乡收入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只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1%)略高于城镇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0%)发展时,湖南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才会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就是要想尽办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1990~2011年定西市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1990~2011年定西市总生态足迹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的压力增大。改进的STIRPAT模型可以解决原始STIRPAT模型分析过程中的自变量共线性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因子对总生态足迹、生物消费生态足迹均为正向影响,对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负向影响。工业因子对总生态足迹、生物消费生态足迹和能源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均为正向,对能源消费生态足迹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总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定西市生态足迹呈现正向驱动影响,城乡人均收入增长对于生态足迹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内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及相对发展率,对各区域1998—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大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仍然较大,相对差异在2003年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当前有关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中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利用TOPSIS方法,选取GDP、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10项综合经济指标,测度了中国31个省市在1997-2007年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较大,表现为省际差异、东部与中西部的地带间差异以及东部地带内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模式存在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京津冀信息化水平差异及成因,为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提供合理建议。通过构建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泰尔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对2011—2016年京津冀区域信息化指标的空间差异及信息化指数进行定量测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比较,最终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各评价指标的泰尔系数值依然较大,但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差异逐年变小;(2)京津冀信息化指数值差距较大,呈现高、中、低三个梯队,但是三地信息化指数的变异系数逐年减小;(3)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人均GDP变异系数值呈递增趋势,但其值低于同期信息化变异系数值。  相似文献   

8.
高楷 《经济导刊》2007,(11):83-84
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十五"期间,福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2000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32元增至2006的12321元,五年增长65.8%,年均增长10.6%,同期GDP年均增长10.8%,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而农村居民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长.2001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比较低,均低于同期GDP增长率.2000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30元增至2005年的4450元,增加1220元,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6%,只有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0.8%的61.1%,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四大表现(一)居民收入长时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资料显示,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9.3%,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7%,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2003年,GDP比上年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4.3%,分别比GDP增长率低0.3和5 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九五”以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人均GDP增长,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则低于人均GDP增长。从趋势上看,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果是,“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可能并不同步,而且,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将快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结果导致“十五”期末城乡居民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福建省1999-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从福建省58县市、9地市、五大区域三个层次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σ收敛检验、绝对β收敛检验、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58县市和五大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9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以后开始呈现出σ收敛趋势和绝对β收敛趋势;1999-2012年间福建省58县市、9地市、五大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动力因子及其相似性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为新疆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最后,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各地州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动力因子及其相似性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为新疆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最后,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用城市人均GDP标准差、城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城市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研究我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总体差异;用人均GDP与GDP增长率指标的点矩阵图来研究我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结合钱纳里的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理论对我国23座典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逐渐加大;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为"人均GDP、GDP增长率双低"→"人均GDP低、GDP增长率高"→"人均GDP、GDP增长率双高"→"人均GDP高、GDP增长率低";代表城市北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初级阶段;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通过计算1997-2007年的GDP的变异系数考察分析了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缩小趋势的结论;其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这一结论进行验证,并对趋势进行了定量判断.最后运用EVIEWS6.0软件对1997-2007年的40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以取自然对数后一阶差分的GDP为依变量,以城镇居民人均工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为自变量来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用个体固定因子作为衡量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来分析形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研究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时空差异。研究方法: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和城镇化发展匹配性理论。研究结果:(1)甘肃省14个市州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其中相对于建设用地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最高,而且各指标在各地区间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不平衡性。(2)甘肃省2004~2008年间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GDP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上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匹配程度也较高,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匹配性程度也较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高,但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6,(3)
文章基于2002-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分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整体的差异程度还处于合理范围内,但是区域内差异则较大。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地区分配产生显著影响主要有人均GDP、老年抚养比、人均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不同区域的人均GDP对人均养老金增幅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最后,针对如何减少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域差距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十一五”时期各地城乡居民收入情况1.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远远高于规划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达到12.7%,远高于5%的规划目标.共有13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内蒙古分别以14.2%和14.1%位列前两位.共有16个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天津以16.2%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2.1%和13.8%,居全国第16位和第7位,分别高于规划目标0.6和7.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分析了2000~2013年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利用障碍度对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2000~2013年武汉市环境承载力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综合指数从0.3099增加到0.5494;(2)从分项指标来看,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均呈不同幅度上升趋势;(3)长远来看,经济环境承载力是影响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研究期内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0.45%和2.26%的速度增加,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度则以年均11.66%的速度下降;(4)影响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主要以省为单位,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人均GDP来衡量总量收入和产业收入,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来衡量居民收入问题,分析方法上采用泰尔指数对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进行分解,利用吉尼系数对产业进行分解,得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利用R/S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情况得出2000~202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在中国区域发展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将于1978~1999年间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其区域发展差异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