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囡  齐艳红  刘辉 《经济师》2011,(2):223-224
文章以黑龙江省8个森工城市为研究对象,选用2000-200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和人均GDP三个指标,通过计算标准差(S)、变异系数(V)和泰尔指数(T)来分析森工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森工城市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异先缩小,后扩大,但扩大幅度不如绝对差异显著。经济总体差异在逐年缩小,城市间呈现均衡发展态势。以人均GDP平均值和GDP平均增长率为标准来划分森工城市经济发展类型,研究表明:虎林和穆棱为发达高增长型;海林、宁安、五大连池和伊春属于欠发达高增长型,铁力为欠发达低增长型,尚志属于发达低增长型。  相似文献   

2.
<正> 一、1991—2010年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特征 1.1 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根据我们对未来17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的预测,并结合定性分析,结论是:1991—2010年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据测算,90年代我国GDP可保持年均9%的增长率,2000年GDP可达41857亿元(人民币,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人均GDP可达3283元;2001—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不会低于年均7.5%,按此计算,2010年GDP为86269亿元,如果2000年后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人均GDP将达6311元。1990—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25%。  相似文献   

3.
从资源依赖视角来看,在非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增长率正相关;在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负相关。从各城市的地理位置来看,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东部地区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之间呈现J型关系,"资源诅咒"在东部地区城市中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来自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EO)中G20集团全部国家及地区在2001—2016年的实际人均GDP增长率、 国家财政赤字或盈余率和公债规模占GDP比率三个变量,对其做平稳性检验、 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其结果显示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双向互为Granger原因,更重要的是二者的这一因果关系主要表现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同时,本文对20个国家资本形成总额、 实际人均GDP、 公共债务负担率、实际人均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 私营部门信贷总额占GDP的比率、 老年人抚养比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以及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率等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横截面及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公共债务规模对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教育资源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新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教育经费、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及生师比差异的现状,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论是:目前中国城市人均教育经费差异很大,城市间高等教育阶段生师比的差距比较大,而基础教育的差距相对较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不发达地区城市和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机制是消除城市间教育资源差异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9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识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例变动和每千人医生数增长率,但它们对人均GDP影响的方向不同,这一结论不同于许多学者的总量研究结果.本文还利用因子分析进一步解释了人力资本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对经济作用的影响.这对于在经济转型期深刻认识人力资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四大表现(一)居民收入长时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资料显示,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9.3%,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7%,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2003年,GDP比上年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4.3%,分别比GDP增长率低0.3和5 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均GDP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1970~2009年我国的人均GDP数据,应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建立中国人均GDP的时间序列ARMA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11~2013年人均GDP进行了短期预测,探讨经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这一指标对于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探讨经济增长规律、研究波动状况、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我国232个地级市1999-2006年的数据,探究我国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试图考察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Williamson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该假说成立,即城市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伴随经济增长,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进一步集中将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实际人均GDP水平28283元为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阶段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单位GDP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来体现中国环境质量的好坏,以人均GDP为影响变量,构建了6个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实证研究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不同研究阶段以单位GDP三废排放所体现的环境质量与人均GDP之间遵循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基于Theil系数、服务业重心模型、收敛与分散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差异主要由省区内部差异贡献,1992—2000年差异略有缩小,由省区间差异变小引起,而2000—2010年差异扩大显著,由京津冀内部差异扩大引起;②1992—2000年沿海地区以收敛为主,内陆地区以发散为主。2000—2010年辽宁省东西部以向下发散为主,中部以向下收敛为主;京津冀东部以收敛为主,而西部以发散为主;山东省整体以收敛为主;③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内外部联系、经济密度、消费能力、政府支持力度。④从时间演变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环渤海服务业发展是最重要影响因素,服务业发展从市场供给导向逐渐的转化为需求导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层次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选择GDP、人均GDP、经济密度、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八个指标,对成都经济区所辖八市的综合经济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并结合八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应用城市引力模型,测算了成都市对成都经济区其余各市的辐射影响力,基于此得出,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分三个层次:首先,成都与德阳、绵阳(1+2);其次,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3+2);最后,整个成都经济区八市(5+3)。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分异主要由层次间的差异引起;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是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整体和中、低值城市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的排序结果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而高值城市的排序结果是能源效率>碳排放系数>人均GDP。提出:可参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解各城市的碳减排量,对各层次城市宜采取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5.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in China,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embedded with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based on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Based on a balanced growth empirical model, this study verifies the correlation by conducting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rom 1985 to 2015.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namely,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meets a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trend, and the decreasing of the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increases the convergence speed; (2)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is in line with the club convergence trend within each of the three regions; (3) The trend of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the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shows that the gradual decrease of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arrowing of economic disparity after the year 2000, accelerating "common prosperit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资源依赖、地理区位与城市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永平  叶初升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14-123,128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资源依赖、地理区位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地理区位因素之后,资源依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依然呈现反相关关系,"资源诅咒"在城市层面同样存在。同时,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依赖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联合影响,距离重要港口城市、中心大城市和三大经济区域中心城市越近,城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低,其经济增长越好,优越的地理区位能够减轻资源依赖导致的"资源诅咒"效应。最后,我们的分析也表明,通过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意愿,阻碍FDI流入,弱化民营经济增长等渠道,资源丰裕导致的资源依赖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泛珠三角是横跨东中西部,包含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区。探析泛珠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影响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地区以沿海城市群和内陆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分布显著;区域内空间自相关趋势在加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表明内部经济差异在缩小,区域合作取得一定效果;人均GDP总体空间格局稳定,局域内发生演变,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冷热点区域变化较为明显。空间计量表明,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城镇劳动人口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出城镇就业人口的规模不经济。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经济差距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本文以人均生产总值为衡量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方法对1998年~2009年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度量,并对其进行产业分解、结构分解和地区分解,得出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整体差距起主要作用,县域经济差距的变迁主要在于产业内部而不是产业间的相对比例结构,地市间差距和地市内差距共同推动了县域经济差距的扩大。2007年后这种趋势有所改变:以内部差距和产业比重差距同步扩大为表征的第三产业成为加剧县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而地市间差距对县域差距的贡献度也在不断上升。为此,应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实施产业协调、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三项战略。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欧向军  叶磊  张洵  芦惠 《经济地理》2012,32(7):24-29
以县域为研究基本单元,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等四个指标,运用差异系数与极化指数等相差数理模型,对1994年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的演化过程与格局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发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伴随着"缩小—扩大—再缩小"演化过程,总体上呈现出生产水平差异与极化增强、生活水平差异与极化减弱的特征,且生产水平的差异与极化远大于生活水平的差异与极化;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与极化,且三大地区之间的极化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