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外出务工父母这一独特视角出发认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父母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忽视其内心情感;外出务工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表示很了解子女心事的外出务工父母比例不高;从表面上看,打电话是处理亲子之间情感问题的"理想"办法,但这种沟通媒介实际上无法实现给留守儿童以关爱的作用;外出务工父母希望内部群体(例如自家人、亲戚)多给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外部群体(尤指学校)多提供学习方面的支持;此外,外出务工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2.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与监督、学习目的和学习成绩。本文从留守儿童外出父母、监护人、学校和社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父母外出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是否有不利影响?本文利用CFPS2010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父母外出对农村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父母均在家的农村儿童相比,"仅父亲外出"显著改善了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而"仅母亲外出"和"父母均外出"对农村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均不显著;"父亲因务工外出"通过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改善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而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母亲因务工外出"会有利于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  相似文献   

4.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了很大影响。进而并从监护人、学校和社区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数增多,父母一起离乡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多,这些留守在家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部地区,长年离家在外务工的农民非常多,其中有不少年轻的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年纪尚幼的孩子寄托在父母、兄弟或其他亲戚朋友家中。如今在农村,这种父母长年不在家中由孩子“留守”的现象极为普遍,由此也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些“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很突出的一个。外出打工前,父母都会为孩子找个监护人,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但是,孩子的衣食虽然有人提供,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效果,毕竟是其他人难以代替的。远离亲生父母的孩子,其自控能力和自觉性与那些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  相似文献   

7.
国外经验表明,寄宿制学校会对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中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政策制定者也试图通过寄宿制学校部分解决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本文试图利用2015年河北和四川两省5县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寄宿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寄宿会显著降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阅读成绩,且与适龄寄宿儿童相比,低龄寄宿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寄宿时间越长,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越差。上述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对不同留守状态孩子的估计结果表明,寄宿对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父母双方都在家或者父母一方在家的孩子身上,而对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负面效应并不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趋严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性格完善、价值观培养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关乎着民族的发展和未来。通过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服务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供求矛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目前政府购买家庭教育的政策和实践分析,基于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现状,参考国内外经验,探究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项针对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等五个城市新生代打工者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放弃在城市良好的工作待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0.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对中国中西部地区10个农村社区中的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由于研究社区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出务工对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饮食、衣着、疾病照料和零花钱方面的影响并不大,却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限制了部分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各界合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出务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近年来,各地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大,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地方政府一项棘手的工作。我认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共同承担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出现,导致的众多家庭不能健康的成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儿童留守在农村,教与养的缺失造成了这一群体的畸形成长,本文基于依恋理论视角,从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进行了路径分析,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上做出对困境解决的研究,致力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引起留守儿童父母的重视,使农村留守儿童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相似文献   

14.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关注,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日常行为和交往、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凸显。针对此,本文从供给侧出发,对留守儿童、大学生村官、政府工作人员及村民进行调研,汇总相关数据,探究留守儿童的需求问题,为寻求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帮扶与自身需求之间的平衡提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四川省宣汉县,县域经济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由此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经商,他们的未成年子女也因此而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宣汉县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21.4万人,其中10.3万名就学适龄儿童成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宣汉县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整合资源推进宣汉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机制和救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环境。宣汉当地留守儿童现状究竟如何?近日,记者前往当地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7.
根据笔者对中部地区部分农村的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虽然青壮年农民大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问题比较突出,但他们都能在安宁和谐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一直被忽视,这个群体中日益增多的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如何有效改善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未来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本文利用在陕西省10个贫困县45所农村小学营养信息干预的随机试验数据,运用DDD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分析信息干预对留守儿童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干预对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家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改善显著优于父母都外出的学生;与父母都外出的非住校生相比,信息干预对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家的非住校生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对未来改善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策略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家庭成员联系紧密程度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山西临县1200户农户调查数据对构建的广义比例优势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地理距离对家庭凝聚力存在冲击作用,地理距离减弱了外出务工人员回家频繁程度和给家里寄钱频繁程度;(2)留守妇女和儿童,有助于增强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家庭成员联系紧密程度,而留守老人则恰恰相反。外出务工现象将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核心家庭化,夫妻关系将成为维护家庭团结的主要因素;留守老人获得外出务工子女的生活照料将逐渐减少,依靠子女赡养将逐渐转变为依靠自身、配偶和社会养老。  相似文献   

20.
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2013年15省份978个农村留守老人有效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精神生活等方面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分析。核心结论包括,第一,子女外出务工提高了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但留守老人的医疗、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存在严重问题;第二,随着子女务工时间的延长、迁移距离的扩大,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子女外出务工前后留守老人家务负担的变化大于农业劳动负担的变化;第三,多数留守老人支持子女外出务工,子女就地就近迁移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以及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完善农村各类土地流转和退出机制、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