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今年10月1日,广受瞩目的《物权法》正式实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与我国的土地管理紧密相关,如《物权法》构建的物权体系(当然包括土地物权),《物权法》规定的征地补偿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等等,都将对我国的土地管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影响何在?土地管理领域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新的《物权法》?《物权法》实施后,土地管理又该如何调整创新?  相似文献   

2.
土地登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制度和内容之一.土地登记审查是土地登记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登记质量.那么,如何做好登记审查工作? 土地登记审查的依据 依法登记是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之一.做好土地登记审查工作,应以《宪法》为导向,要全面掌握《民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登记办法》、《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关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外.  相似文献   

3.
李倩 《中国土地》2007,(3):6-12
网上搜索“物权法”,找到相关网页4,400,000篇。看到两个“4”后面长长的一串零,耳边响起200多年前那个骄傲的声音:“虽然我建立的法兰西帝国可能被打倒,但我的名字将因我制定的民法典而不朽。”历史确实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拿破仑,更向世人显示了民法制度尤其是其中的物权制度,对一个法治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中国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权法。有关物权的法律规定只是散见于《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等各类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急切地呼唤有一部完整的物权法,对物权制度的共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规定,进一步明确物的归属,定分止争,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千呼万唤物权法。自2002年12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以来,辗转六年,《物权法(草案)》经历了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七次“过堂”。2007年3月16日,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天。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终于高票通过了《物权法》。从此,中国人告别了没有《物权法》的日子。土地是最重要的财产,土地物权是最重要的物权,土地物权制度是物权立法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土地物权法律制度旨在明确土地权利的归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权益,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用,是土地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未来土地管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看待《物权法》对土地管理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4.
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野生植物所有权法律制度,只是在专门性行政法律法规中规定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野生植物资源的活动受到保护,并规定对受保护的野生植物的权属进行管理。《物权法》实施后,立法机关应根据《物权法》对《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有关条款修改,对野生植物所有权及权属管理制度做出明确而系统的规定,协调好野生植物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物权法》介绍房屋行政拆迁的有关规定,分析其中利弊,着重提出我国城市房屋强制拆迁制度完善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改革和完善的重点在哪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宅基地制度集中进行规定,一些制度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中.《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土地管理法》以及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对此都有规定.《宪法》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合时宜的司法理念、民法理论和法律规范进行了修正,并对物权制度的共性问题和现实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作出了规定。抵押权作为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权法》中专章作出了规定、补充、修改和完善,这就使物权法与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发生一定的重叠甚至冲突。为了突出《物权法》的法律地位,其第一百七十八条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该条规定为登记机构的设置留下了讨论的余地。在《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学者们围绕“统一登记机构”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意见:一是由不动产登记所在地的县级法院管辖;二是由统一的行政机关承担,  相似文献   

9.
<正>《物权法》第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明确要求不动产登记实行自我举证制度。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土地登记办法》对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出台的《物权法》,将土地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的一类进行了规定。这是我国首次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规定的立法尝试,这将解决我国立法上长期模糊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尴尬。但是,确认了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法属性并不等于在实践中一定会实现。值得研究的是,物权法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物权化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立法完善,包括未来<民法典>的制定,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变法,一种观念的变革,要敢于突破现有的概念.我国现有的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虽然各具特色,但在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构建方面却都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认真检讨三部<民法典>(草案)中构建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无疑将有助于我国<民法典>(草案)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寻《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体例,揭示其作为限制土地财产权利行使的实体法所应当涵括的制度要义。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和《国土空间规划法》分别立法,且前者采用框架法模式下,《国土空间规划法》应当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实体性内容。研究结论:因应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迫切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法》应从科学性、民主性和正当性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质合法性,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审批程序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实体规范给予更明确的立法指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城乡规划法》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思路:通过对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的解读,在与《城市规划法》对比的基础上,从城乡统筹规划、两规的衔接以及公众参与等角度,简要分析新法对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研究结论: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观念,尽早构建和明晰全国规划体系、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两者的任务及衔接内容、政府部门权责的确定与落实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执法监察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的核心环节,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研究基于"数字国土"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对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针对当前土地执法监察的问题,以"数字国土"业务平台为基础,从违法用地的判定机制、跟踪管理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3个方面对创新土地监察机制进行了论述,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提供参考思路,为实现高效、科学的全方位土地监察体系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梳理沿海滩涂所有权制度变迁,提出解决沿海滩涂所有权冲突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案例分析。研究结果:土地改革后,沿海滩涂国有和私有并存,合作化后形成既有国有也有集体所有的格局,之后在1982年《宪法》中得到重申,在民法通则、渔业法、农业法、物权法等法律中得到确认和细化;国家曾有将沿海滩涂全盘国有化的倾向,但最终均回到既有国有也有集体所有的轨道上;进入21世纪后,由于对《海域使用管理法》中"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的解读,大量涉及沿海滩涂的用海活动按照滩涂属于国家所有来审批和实施。研究结论:沿海滩涂应部分属于国家所有,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将沿海滩涂一律视为国家所有有悖宪法、相关法律和历史传统,引发了无数冲突;应尊重历史和现实,公允对待沿海滩涂集体所有的主张,加快推进沿海滩涂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土地承包法》贯彻三权分置政策,重构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制度、权能体系和流转体系,并强化了该权利的稳定性。修正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身份属性和保障功能得以固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自物权或所有权的性质,成为家庭承包制下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重要机制。随着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在关联的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新法上晋级为物权性土地经营权的母权。适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转向和属性变化,正在制定的民法典物权编应当进行科学的回应,一方面巩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法成果,另一方面弥补其修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整体呈现适用频率不高、救济领域狭小、起诉主体较为单一等问题。这既无法较好地实现民事公益诉讼保护不特定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立法初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作了四项具体规定,尽管条文中运用了一个"等"字看似对救济客体的类别尚留有扩大的余地,但司法实务中对公益诉讼案件类型的认定仍较为狭窄,这不仅使得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还会导致诉讼过于片面化,许多应当被保护的公共利益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实践中可以通过体系解释正面列举公共利益的种类,反向排除不应属于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同时遵守比例原则,使得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救济客体得到科学有效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开展中央和地方宅基地管理政策的文本分析和量化评价,为新时期宅基地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政策建模一致性指数模型法。研究结果:(1)39项宅基地管理政策制定较为合理,一致性可接受等级及以上的政策数量为28项;(2)中央和地方层面上,宅基地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发布主体和执行机构类别较少,激励手段不明确,政策保障不完善;(3)区际层面上,宅基地政策的短板因地而异。东北地区对住宅建设的约束不足,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管理较弱,西部部分地区宅基地管理监督系统不健全。研究结论:中国宅基地管理政策存在较大完善空间,各地应充分考虑自身特色和宅基地管理现状,在增强可操作性的同时,加快推进宅基地管理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殡葬管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等实定法的角度,分析对于占用耕地的坟地处理方式,以明确何种坟地可以被复垦。研究方法:实证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1997年的《殡葬管理条例》,对已存在于耕地之上的坟墓处理,需根据建坟时间的不同予以区别对待,民政部门对此有强制执行权,该项权力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后失效;依据《土地管理法》,需区分建坟的时间以及坟主对坟墓有无扩建、重建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无行政强制权;依据《城乡规划法》,乡、镇人民政府只能处理乡村规划制定后所建坟墓,并依据该法第65条的规定行使强制执行权。从时间效力的角度来看,限期改正、限期拆除决定为行政处罚,只要坟墓持续存在,其行为就没有终了,拆除决定不违反处罚时效。研究结论:对于占用耕地的坟地,行政机关应根据其修建的年代分类处理并选择性复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地管理法》成长历程及修改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并在1988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对《土地管理法》的几次重要修订使我国的土地管理步入了市场化轨道、加强了耕地保护、启动了保护农民权益的改革。但《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应进一步修改完善。要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制度建设、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征地制度等方面对现行《土地管理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