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直观数据,分析了2003年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及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河南省2003~2012年耕地压力指数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呈现出相同的波动状态,即先呈下降趋势,后在较小的波动中趋于稳定,表明2003~2012年间河南省无明显耕地压力,粮食产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同时,文章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线性回归分析等工具对影响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粮食单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了GM(1,1)模型的构建、修正及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测算出以后若干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远小于1,耕地供应能力可以满足粮食生产需求。在肥力改善,耕地巨大生产能力得以保持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甚至开发休闲农业等,都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保护耕地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贵州省开阳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自己的特殊性,对开阳县耕地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提出耕地保护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基于粮食安全模式下的耕地保护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精确科学地评定耕地质量对掌控耕地的生产效益及精细化管理耕地资源意义重大。以鹿邑县为例,以20 164个耕地图斑为定级单元,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GIS模型空间分析、差值对比等方法,通过对构成耕地质量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比较,建立耕地定级评价体系,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探讨耕地了耕地质量级别的划分方法。研究表明:耕地级别与耕地等别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且两者均能较好的显化粮食单产或总产水平;级别比等别能更好的反映出耕地利用水平,其表征的粮食产量变化幅度更宽广、更易量化粮食产量的差异性,因此更易于在省域内实现土地整治绩效考评;耕地质量级别与区位水平和利用效益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级别比等别能更好的体现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为区域内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及耕地占补关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压力指数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的压力普遍偏大,同时粮食主产区伴随着粮食进出口的虚拟耕地资源贸易量很大.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相关因素分析,得出虚拟耕地贸易量与耕地压力指数呈反向变化,即粮食进口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并采用GM(1,1)模型对未来6年的粮食数量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耕地压力指数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2015~2020年,无论按低方案(252.64 kg/人)、中方案(322.07 kg/人)和高方案(386.6 kg/人)粮食消费水平计算,城镇化、工业化和粮食数量安全依然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粮食数量安全处于可控的安全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双重压力下,耕地压力指数有上升趋势。因此,该文提出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虽属于"粮食净输入省",可适度地减少粮食生产任务,但是依然有保护耕地的义务,而且耕地保护数量必须有一条底线.从浙江省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土地生产潜力着手,根据"区域容许耕地转换量模型(MAC)",测算浙江省未来区域保护耕地的数量底线是163.73×104hm2,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山区边际耕地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西省山区边际耕地的特征、建设的核心内容以及对耕地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山西省边际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较高,数量巨大;山区边际耕地质量较耕地后备资源高、数量多、耕地整理潜力大;通路、扩地是山区耕地建设的核心内容;山区边际耕地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用地整理在建设对象和建设措施上存在差异。由于山区边际耕地数量巨大、质量较高,因此其建设应是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各行政管理部门耕地评价指标体系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情况,为实现部门间成果共享,本文旨在建立一套开放包容、科学系统、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借鉴现有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管理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方法,并选取位于湖南省南岭丘陵山地区的道县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覆盖优等、良等、中等和低等,主要为良等,耕地产能结果介于5-11等共7个等别。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耕地国家自然等指数与耕地质量指数、耕地利用等指数与耕地产能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两两具有正向弱相关性,耕地产能平均等别和国家利用平均等别相差4.76等,但耕地产能指数与实际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本次耕地产能评价结果与道县产能实际情况较为相符,表明本次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选取相对合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道县耕地产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关乎民生的战略问题,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本文以耕地资源稀缺的浙江省为例,在明晰耕地基本现状情况和已有耕地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成果总结了开展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此为资源禀赋条件不足地区的耕地综合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再生资源。而耕地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是人类获得取食物的重要基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的根本,维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探讨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和措施。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研究结果:耕地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农用地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结论:现阶段应多管齐下,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不仅要高度重视土地污染问题,转变传统粮食供给观念,而且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力度,改变强调数量为主的占补平衡观念,代以新补耕地数量、产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数量、产量的双向衡量标准,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虚拟耕地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耕地资源的数量。国家或区域间的粮食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或出口耕地资源。本文选取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类产品,核算其虚拟耕地贸易量,并定量地测算粮食国际贸易对耕地可持续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2007年间,中国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近440万公顷;虚拟耕地净进口,即粮食净进口对耕地可持续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虚拟耕地净进口对缓解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耕地质量红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义耕地质量红线,促进农业农村部"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标准"和"研究提出耕地质量红线划定方法"的落实。[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结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保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然而,何为耕地质量红线,目前并无明确定义。[结论]耕地质量红线应分为微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绝对红线和宏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相对红线。耕地质量绝对红线,也称之为微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的极限值,一旦突破该线,原有的耕地将不再适宜耕作,或不能生产安全合格的农产品;耕地质量相对红线,也称之为宏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在区域耕地数量红线的背景下,为了保障区域内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等别)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模型,对1990~2008年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的耕地压力进行了测算,并对压力等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耕地压力时空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1994年耕地压力指数缓慢上升,1995~1999年耕地压力指数持续下降,2000~2008年耕地压力指数波浪式上升;各市(州)间差异显著,除宜宾市和凉山州外,压力指数都在增加;多数市(州)压力等级处于明显区,耕地压力较大;耕地压力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较快、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低的地区。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国际可持续集约化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厘清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和研究态势,梳理国际经验并研判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和例证法。研究结果:(1)可持续集约化是协调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提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2)可持续集约化符合SDGs,与中国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3)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丰富,实践广泛,可为中国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持续集约化理念内涵及其国际经验为中国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保证数量充足和质量优良的基础上,构建"用养结合"的动态平衡体系,创新耕地利用与农业经营模式,加强耕地养护和生态养育,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耕地动态转换造成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估耕地动态变化对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影响。采用综合分析法、模型侧算法、实证分析法,评估耕地生产能力变化与占补平衡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占补平衡仅实现了数量平衡,但因城镇建设扩张占用了优质高等耕地而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较低,因此未达到质量平衡。特别是中国依靠开发后备资源来补充耕地而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因此新增耕地的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较低。研究结论:应加大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比例,从而提高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福建省顺昌县2010年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以及其耕地与粮食状况统计,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对耕地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顺昌县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面积为15473.89hm~2,大于折合后现有标准耕地面积10916.12hm~2,存在5119.06hm~2标准耕地缺口。表明顺昌县在2010—2020年期间耕地数量不能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预测以耕地质量为指标基础是科学的,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预测方法简便,更贴切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粮食安全最大的保障,并不是一个国家的粮仓里装着多少粮食,而是土地上有多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保护、利用、管理好耕地资源,成为热议的话题。焦点一:如何优先保护优质耕地资源当前,我国黑土资源的现状让人揪心:在粮食增产压力下,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整体降低88%以上;对化肥的依赖增加,如果不用化肥,最高能减产六成;黑土层厚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50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依据1991~200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1991~2001年,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634.87万吨,占2001年粮食总产量的5.1%。因此,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