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农村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结合佛山市南海区开展的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路径探索,本文围绕两大核心问题——权益不公平和低效利用,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涵,提出推进城乡集聚建设、构建新型农村住房制度、规范宅基地经营管理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段莹  李冰  辛林 《农业经济》2020,(4):105-106
《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确认了农村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进行处分,却没有明确规定受让人范围。我国《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目前只规定农村住房不得因非农业建设而转让。但实践中,却有很多城镇居民购买农村住房的合同纠纷。宅基地使用权能够实现制度流转,应兼顾多方的利益诉求,以不损害集体宅基地所有权为前提,保证农民利益,同时实现受让人的购买需求。本文建议农民房屋应自由流转,不限制受让人范围;讨论了房地一体与房地分离的理论争议,为了维护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集体组织的利益,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应引入有偿、有期限制度,实现城乡住房统一市场管理,以期形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3.
为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住房抵押存在的问题,在“宅基地不得抵押” 的背景下,论述了“房地分离”抵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设计了通过宅基地使用权租赁权实现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适当分离的农村住房抵押制度.理论研究表明,“房地分离”抵押可以规避目前农村住房抵押所面临的法律障碍,有效促进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点,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重要性出发,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面临思想、制度、条件制约三个方面的挑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路径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构建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制度变迁理论方法。研究结果: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产生“外部利润”,引起利益主体的初级行动和次级行动,形成新的制度均衡。研究结论:中国宅基地制度经历了从自由流转到宽松流转到限制流转再到当前的“三权分置”等阶段,始终与同时代的乡村发展战略相互呼应、互为因果。须从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现状出发,逐步弱化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显化宅基地的资产功能,着力激发城乡社会创造活力和土地要素的市场价值,不断促进宅基地制度变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李泉 《农业经济》2023,(1):102-104
农业转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和建新不拆旧、批而不建、“一户多宅”及合法继承等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存在所形成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功能和市场作用的更好发挥,推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流转、对闲置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或将宅基地收储为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入市交易、充分利用宅基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安徽省农村住房浪费现象非常普遍,若不及时治理,该趋势将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和县城持续下去。同时认为,不完善的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遏制乡村住房浪费现象和消化农村过剩住房的政策并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顺利收官,乡村振兴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农村住房各具特色,但我国农村住房建设的不平衡发展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宜居的需要。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村住房发展现状,剖析农村住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提升农村住房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从居住权实现的内在要求、住房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统筹发展及缓解城镇住房保障压力等方面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必要性.建立键全用地供应机制、投融资机制、准入退出机制、住房资源流转机制及住房自主改善激励机制是农村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中国农村住宅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农民"户有所居"目标,基于宅基地制度改革局限性分析,借鉴相对剥夺理论,提出农村住宅制度完善路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当前宅基地制度改革目标还未完成城乡住房体系的对接,构建新型农村住宅制度,形成同城镇住房制度相对应的格局,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发展农村非保障住房,这将为统一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打通城乡住房市场奠定基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研究结论:构建能适当增加住房可流转性的农村住房制度,将有利于促进城乡住房权益平等,减少城乡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提升农民在住房方面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统领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规划,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进行合理评价,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现实短板、破解重大难题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二级指标,并选择15个三级指标和46个四级指标,构建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辽宁省106个村、1175户农户数据,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现阶段,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达到目标值的57%,达成率最高和最低的方面分别是治理有效(84%)和乡风文明(38%)。根据目前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部分基础设施资源错配、村两委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村民自治实践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加强村两委创新和环保培训、引导和鼓励村民参与自治实践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孟毅  禤冰 《南方农村》2021,(2):34-39,55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23个评价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2018年广东省各地区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了推动广东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春 《南方农村》2013,29(6):30-3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的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兴建基础设施等,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务需求,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提供足够的金融供给以满足这些需求。可通过设法使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等满足正规金融机构抵押条件及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等金融创新,使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保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制度约束与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农业保险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制度层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管理体系还不健全;政策目标还不明确;财政补贴制度有待优化;农业保险产品不合需求;市场竞争规则尚未建立;风险保障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大灾风险分散制度仍不健全。基于此,本文提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建议,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健全农业保险管理体系;明确农业保险政策目标;优化农业保险补贴制度;设计多元化农险产品体系;制定农业保险市场竞争规则;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带来发展机遇。河南西部山地旅游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为此首先从提出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对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其次,提出山地区域划分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对河南西部山地区进行范围划定,同时分析其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据,从政府、企业、居民等三个主体层面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贫困地区农村公共设施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对深化不同区域宅基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国家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中唯一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金寨县608户农户微观数据,构建农村公共设施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公共设施指数,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设施、农户分化对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贫困地区农村公共设施越不完善,农户宅基地退出概率越大,且公共设施中道路交通设施、医疗设施、生产与生活设施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显著,而教育设施影响不显著;农户分化对农村公共设施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农业经营增强了农村公共设施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负向影响。[结论]为推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村居民住房保障问题,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实施差别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兴建农村集中安置区并加强其公共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7.
保障性住房用地方式比较及改革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新时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思路,满足日益发展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新要求。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不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权属特征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以适应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行的户籍制度令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分割,而城乡分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又使得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举步维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在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了解农民意愿,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的退出问题,成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确保耕地保有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和运河区外围农村宅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户籍—社保"联动改革下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提出"户籍—社保"联动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其规划制定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新中国70年的持续发展、40多年的农村改革经验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中国将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富裕社会迈进的"后小康"时代,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将逐步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在"十四五"时期,立足"两个阶段"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全面小康质量、为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开好局将成为核心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中国农村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重大问题,即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夯实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基础、实现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破解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题以及推动农村改革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土地征收的视点切入,分析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建设的可能性,提出统筹城乡一体化住房体系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调研相结合。研究结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需要解决居住问题,而现有城市住房体系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建设新农村,是推进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