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中高龄独居老人数量及所占比例不断增长。本文通过对上海、广州、成都、大连和呼和浩特五个城市2801份样本进行参数估计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变量对于中高龄老人社区养老依赖性具有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是否患有重大疾病也都表现出显著影响。具体来看,受个体特征影响,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心理越感到孤单、自评健康越差以及患有重大疾病的老人更倾向利用社区养老服务支持。自理能力强者少依赖社区养老生活服务,自理能力差者多依赖社区养老生活服务;自理能力强者多依赖社区养老文化服务,自理能力差者少依赖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然而,单独从年龄来看,生理年龄与社区养老服务依赖性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动态评估,以自理能力而不是老年人生理年龄作为辖区内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未来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多元体系中,家庭居于基础地位,承担基本物资供给和精神养老功能;社区处于依托性地位,承担老年人社会参与、对于社会参与、娱乐休闲、心理调适、学习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市场处于补充性地位,主要满足老年人更高、更专业层面的需求.只有将三者结合基础上,建构相互支持的多元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可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社会化养老力量不足的双重问题.为了尽可能的整合资源和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社区养老呼之欲出.本文从社区养老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出发,对其发展的必然性和积极性做了有效分析,指出了社区养老在我国推广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项目(CLHLS)数据,使用二分Log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居住安排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其中,居住安排分为三种形式:独立居住、共同居住和养老院居住,老年人生活质量分为生活满意度、自评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和经济收入状况五个维度。研究显示,不同的居住安排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看,共同居住老年人生活质量最好,养老院居住老年人次之,独立居住的老年人最差。相比较独立居住,养老院居住老年人在主观感受方面更好。社区支持和家庭支持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核心化,共同居住难以实现、家庭支持逐渐弱化,老年人对社会支持和社会化养老机构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因此,应着力构建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社区支持作用和机构支撑作用,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已经成为社区参与的重要力量,该群体的社区参与对欠发达中小城市积极应对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意义重大。文章选取开封市六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查数据,对影响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老年人社区参与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均有差别,但相比而言,年龄、受教育程度、自我经济评价、与他人交往频度对老年人社区参与影响较大,健康自评对老年人社区参与活动的影响次之,性别、社区生活满意度不具统计学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5年7月-8月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370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社区养老的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身体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交流次数、家庭年收入这5个变量对农村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意愿正向影响显著。没有配偶比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入住社区养老意愿的可能性增大1.474倍;老年人的子女数每减少一个,愿意入住社区的可能性增大2.351倍;家庭年收入每上一个档次,愿意居住社区养老的可能性就增大1.918倍。精神慰藉变量负向影响显著。性别、文化程度、子女数、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收入水平、是否有稳定经济收入对社区养老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精神养老是城市社区养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但因为城市孝道文化衰落、社区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专业精神养老队伍于和政府精神养老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城市社区精神养老面临个体精神自养能力薄弱、家庭支持力度削弱、歧视性社会文化和政府投入偏低等诸多困境。因此,应通过增强老人精神自养能力、培育宣传新型孝道文化、健全精神养老法律法规和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社区精神养老保障体系的方式,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精神养老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将贫困老人划分为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精神贫困三种类型,并以南京市为例,分析贫困老人可获得的养老服务政策。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划分贫困老年人的标准已不能适应老年人的现实状况,养老服务支持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已发生变化,能力、精神贫困老年人更易陷入养老的弱势困境;老年人可获得的养老服务支持偏重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支持,精神支持空白,且服务水平较低;老年人对政策落实的结果不满意,政策执行效果弱。本文建议:应依据可行能力理论,重新划分贫困老人的类型,并实施养老服务分类支持;还应结合公共财政能力,及时调整政策支持的方向和力度,瞄准老年人需要,最大化满足各类贫困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同时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提升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9.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未来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多元体系中,家庭处于基础性地位,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养老需求;社区处于依托性地位,满足老年人在社会参与、娱乐休闲、心理调适、学习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市场处于补充性地位,满足老年人更高级、更专业层面的需求.只有在三者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相互支持的多元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口健康和养老问题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子女或亲属直接提供的经济支持和城镇老年人的房产性收入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城镇老年人所能获得的家庭经济支持情况可以发现,对于大部分城镇老年人而言,家庭经济支持都不是其养老生活的最主要支柱。但得到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能获得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莫大支持,使城镇老年人的自我健康评价水平更高、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目前我国应采取加速养老金制度改革、扩大健康保险覆盖范围、实施财政补贴和福利计划、鼓励延迟退休、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和文化活动等政策措施,加大城镇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力度,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养老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资产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老年服务需求巨大。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多样化和老年服务社会化,体现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政府应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文化,提高社会的敬老意识和水平,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嵌入理论,依据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考量主观规范、认知态度对养老服务消费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感受到的主观规范越强,其养老服务消费意愿越强,尤其在弱关系场景。主观知识在网络密度与养老服务消费意愿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6.99%的网络密度影响通过信息增益实现。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网络密度对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积极影响增强,而网络位置影响转为消极;主观知识对城市地区、高收入、高教育水平老年群体的积极影响更显著,低收入老年消费者群体养老服务消费决策更依赖于社会网络带来的资源改善。鉴于此,可培养老年社群宣传代理人,强化社会规范影响;结合多层次媒体嵌入,营造养老服务消费氛围;实施城乡差异化养老服务推广策略,提升养老服务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使用自评健康状况测量生理健康,使用抑郁指数测量心理健康,Probit估计结果显示,子女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村中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此外,选取“村庄外出务工人口比例”和“家庭子女中男性比例”作为子女外出务工的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内生性检验,结果显示,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中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仍呈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采用替换子女外出务工和健康测量指标的方式,本文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应重视职业技能培训,从长期和短期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使其能够“走出去”且高质量就业,为提高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反馈是本土化家庭养老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论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基线数据,以亲子两代分居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了微观领域影响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反馈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因素层面,年龄对代际经济反馈呈现正向显著性影响,受教育程度则为负向显著性影响;在家庭因素层面,子女数量以及对孙辈的投资状况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反馈存在着正向显著性影响。基于数据结果,论文提出了加强对农村高龄老年人的关注、加快农村养老制度建设以及积极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4年北京大学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采用潜类别分析模型(LCM)与多项Logit回归模型,探索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潜在类别与差异,以及“丧失”因素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类型可分为积极型、矛盾型、消极型三类,矛盾型占比达50%以上;“丧失”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日常活动能力不受限、认知功能完好、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出现积极型的可能性高;“丧失”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户籍、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存在差异,日常活动能力因素对农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老年人影响更大,睡眠质量对城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年人影响更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要重视矛盾型老年人的识别与干预;要健全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及配置,促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要精准施策,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16.
依据CHARLS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量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虑时滞效应的情况下,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下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对家庭收入较高群体的劳动力供给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湖南省石门县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调研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考量空巢老人的代际经济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代际经济支持状况以净供养型为主,其次为净抚养型与供抚平衡型;性别、年龄、自评健康状况、月收入、子女经济情况及居住状况对空巢老人代际经济支持类型具有显著影响。鉴此,可从家庭、村落与社会三级层面优化家庭代际互助模式,创新村落帮扶协助机制,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现代社会风险程度加剧,老年残疾问题日益凸显。在我国机构照料和社区照料供给严重不足、且老年残疾人对照料服务支付能力低下的基本国情下,家庭照护成为老年残疾人照料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家庭规模缩小与家庭结构改变,家庭对于老年残疾人的照护能力逐渐削弱。老年残疾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老年残疾加剧了老年人残疾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因此,如何完善老年残疾人家庭支持政策以提升家庭照料能力,完善家庭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前社会政策需要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试图从老年残疾人家庭政策的概念界定、发展状况、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这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年残疾人家庭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养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选取长春市老年居民消费及收入相关数据并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收入水平与老年人文化消费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老年人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不同收入阶层老年人的文化消费偏好存在差异;老年人个体异质性对其文化消费存在显著影响。因此,要有效推动长春市老年人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应注意挖掘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的文化消费潜力,设计符合该群体老年人文化消费特点的产品,并施以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收入组群老年人个体异质性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设计满足其个性化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从而满足老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推进,是研究农村家庭养老状况的重要社会背景。论文通过对湖北三地868份样本的定量分析,发现新农村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养老功能影响不平衡以及对家庭养老地位影响代际不平衡。论文探讨了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