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全员营销,是指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和需求、成本、便利、服务(4C)等可控因素进行互相配合,以满足顾客的各项需求,尽量为顾客创造最大的让渡价值,使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使公司从中获得市场竞争力、利润及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所谓全员营销,是指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和需求、成本、便利、服务(4C)等可控因素进行互相配合,以满足顾客的各项需求,尽量为顾客创造最大的让渡价值,使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使公司从中获得市场竞争力、利润及长远发展. 顾客满意度,是指顾客对其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是一种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3.
“全员营销”是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的可控因素进行互相配合,以满足顾客的各项需求,同时以营销部门为核心,研发、生产、财务、行政、物流等各部门统一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进行营销管理。它是从以生产者为中心过渡到以消费者为心的必然选择。那么,全员营销应该如何推行呢?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钢)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相似文献   

4.
马一德 《企业研究》2005,(10):34-36
市场营销对价值的关注始终与顾客相联系,因此,价值从营销意义上讲就是顾客获得、拥有、使用产品的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顾客需求的满意与满足。现代营销学认为,企业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从这一观念出发,企业在为顾客设计、创造和提供价值时应由顾客出发点。顾客价值实际上是顾客感知的价值。美国学者Zaithamll总结出顾客价值的四种含义.  相似文献   

5.
赵洪平 《活力》2008,(3):51-52
根据现代营销的本质,特别是营销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什么是营销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企业通过市场识别、创造、并首先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系统的、连续的,有效的使顾客与企业两者增值,社会和企业员工满意的经营活动。”企业的营销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关键就是在如何赚钱上,现代营销倡导的是不仅要满足顾客的需求,还要让顾客满意获利,  相似文献   

6.
全员营销的理念告诉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营销再也不是企业营销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以营销部门为核心,研发、生产、财务、行政、物流等各部门同心协力。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的营销管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跨部门之间的沟通显得更为重要。在营销管理中,企业需要进行跨部门沟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任务协调。各部门的领导们可能每月都要在一起开会讨论各部门将要为系统目标的实现做出多大贡献,进行工作分配安排。  相似文献   

7.
浅议企业的内部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实施内部营销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瑞典营销专家格鲁诺斯首先提出了 以顾客为导向的内部营销概念。他指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 销都是企业整体营销的组成部分。内部营销是指将传统上企 业用在外部的营销思想、营销方法用于企业内部,以便企业 的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层次形成顾客导向的内部最大 合力来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以求得企业的长期发展。内部 营销的目的是获得受到激励的有顾客意识的员工。  相似文献   

8.
内部营销的三道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营销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一般讲内部营销有两层含义:一是管理者把员工看作是自己的顾客,重视员工需求,积极地与员工沟通,并通过互相协调的方法,促使企业内部员工为顾客更好地服务。二是企业各部门视彼此为自己的顾客,加强部门之间横向沟通、信息共享与协作。它突破了仅仅把企业员工视为经营发展的工具、忽略员工需求的观念与管理方式,把提高内部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实行内部营销的企业要过三道坎:从顾客第一到员工第一实际上,内部营销应在外部营销之先。若公司的员工并没有提供优质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在服务型企业中,越来越重视普通员工的作用。内部营销理论的提出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只有拥有满意的员工才能拥有满意的顾客”。内部营销的目的是“激励雇员,使其具有顾客导向观念”,强调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使用类营销方法以使员工具有主动的销售意识,从而使得内部营销成为整合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促进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一种工具。内部营销的对象不只是营销部门的营销人员和直接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线服务人员,它包括所有的企业员工。因为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低质量和低效率,都会影响到客户感受的价值。在内部营销的实践方面,著名的星巴克公司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胡雁飞  刘根华 《活力》2008,(5):59-60
通过对企业所有顾客、折现现值总和和顾客终生价值的重新认识,提出基于顾客资产的企业营销策略,需要通过关系营销保持企业最有价值的顾客、打破常规以创新服务持续赢得顾客好感、打造能在公司所有员工的每天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吸引新顾客和通过企业道德建设以安全和信用来实现顾客终身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四川仙潭酒业集团为例,分析了企业进行内部营销的必要性和途径。文章认为,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利润的持久源泉,员工满意和忠诚是顾客满意的必要条件,进行内部营销是员工满意的最好方法,创造一种优良环境满足员工需求是内部营销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数据库营销的应用步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营销者要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兴趣和感受,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与消费者沟通,迅速采取措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有限的通路渠道和零售终端成为实现产品价值社会化的基本要素之后,企业在合适的条件下恰当运用数据库营销,将会使其产品更好地服务于顾客,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利润。数据库营销作为营销方式中最直接的可控人性化策略,注重对顾客消费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等进行深层次研究,能使顾客获得更高层次的满意度,受到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一致青睐。  相似文献   

13.
虚拟社区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对传统企业功能构成了冲击,给企业带来机会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网上网下立体竞争环境,企业应利用虚拟社区的营销功能和价值,实施以虚拟社区为平台的战略营销模式。以虚拟社区为平台的战略营销模式是一种全员营销模式,全员参与共同创造顾客价值,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 市场导向下的营销观念应主要包括"整体营销"、"顾客满意"、"顾客导向"等三个方面。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以"整体营销"活动为手段,来创造"顾客满意",通过"顾客导向"来实现创造顾客之目的,从而达到"满足顾客需要、获取经营利润"的目标。树立"整体营销"观念1.采购、生产、科研开发、工程设计、财务、人事部门等都应配合营销部门工作。各部门、各系统的职工所采取的每一行动,均与企业争取顾客的能力密切相关,而并非只有销售人员的行动才与顾客有关。只有全体员工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实现"目标一致重视营销,有效行动争取顾客"。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交易营销强调创造顾客,但由于没有重视保持顾客的问题,赢得一批新顾客的代价往往是一批老顾客的流失。关系营销则注重保持顾客,希望通过顾客关系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使企业获得顾客的支持,从面维系顾客群,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范雅楠 《企业导报》2011,(3):137-138
回顾了营销学之父Theodore Levitt提出的营销近视症,从创造顾客满意和顾客价值的角度,结合汽车产业分析了企业如何在克服营销近视症的同时避免矫枉过正,真正实现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和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创造更多顾客价值来走出经营和营销困境。企业顾客价值创造需要以基于顾客价值的产品创新为先导,通过价值网创新进行增值的顾客价值传递,提高顾客满意度,赢得市场和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8.
相关概念市场营销的英文是Marketing,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为其F的定义是:它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创造、沟通和交付顾客价值和管理顾客关系的一些过程。从而使利益相关者和企业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9.
程平 《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3):179-180,184
新媒体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品牌传播路径,企业从以往的以生产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传播策略转变为以引领消费者需求为企业的核心目标,并且更注重品牌与顾客共同创造的价值。4I营销理论作为顺应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传播策略,深受多数企业的认可与采用,文章拟从4I营销理论中的趣味化(Interesting)、个性化(Individuality)、互动化(Interaction)及利益化(Interests)4项基本原则着手,分析“宝骏”汽车品牌的网络营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创新——中国营销永恒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智萌 《企业活力》2006,(10):18-19
营销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企业的营销创新在于从短期营销行为提升到长期营销行为。从战略角度思考营销的问题,把营销作为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追求短期市场扩张转向注重市场培育,善于营销组合创新。致力于创造顾客价值并使其满意,建立起企业整体的营销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