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不听王石怎么说,不听潘石屹怎么说,我们就听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死多头任志强怎么说。2008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突置总量是1.3亿平方米,任志强说,到2009年、2010年会增加到2亿平方米。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到中国房地产的这个冬天有多么阴冷,多么漫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制度缺陷,这种缺陷主要集中表现在单一的资金供给渠道、不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低下的资金融通效率和高度集中的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引进市场信用机制,培育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品种和体系,加快房贷证券化和推进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发展和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艾琳 《理财》2007,(10):7-7
日前,在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主办的一个论坛上,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认为,中国的房价到2020年以后才可能会下降。在有的人眼里,任志强似乎已经成了一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预言家。也许,对于任志强"中国的房价到  相似文献   

4.
徐海 《南方金融》2003,(11):46-48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面临着房地产金融市场主体严重缺位、金融工具种类较为单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房地产金融保障体系不完备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业被称为房地产业的“血液”,由此可以看出金融业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成熟、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业是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从我国现在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运行看,在很多方面还很不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怎样借鉴国外经验建设完善的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是目前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房地产界的大鳄任志强曾在参加某档节目时,放言对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建议是,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任志强的话很值得思量.由于社会需求是一个整体,相应地,市场也是一个整体,即市场只有一个.如果市场只能解决少数高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而不能解决数量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这无疑是将市场割裂开来.一部分由商人按商业化原则来运作,一部分由政府按行政的原则操作.  相似文献   

7.
商品房预售:取消还是保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月1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撰写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正式对外公布。报告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上的很多市场风险和交易问题都源于商品房新房的预售制度,鉴于目前经营良好的房地产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因此可以考虑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改期房销售为现房销售。  相似文献   

8.
尹中立 《中国外汇》2006,(10):17-18
2003年之后,中国不断膨胀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时,主要从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角度分析,忽视了金融外汇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际融资》2014,(7):74-74
为了探索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和途径,总结和交流全国各地在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方面的创新经验,2014年6月20日,一场为期三天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地产模式创新与金融投融资创新实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市场委员会主办,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承办,重点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房地产创新型商业模式开发、新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的传统和创新融资方式案例解析、新型城镇化金融生态体系和投融资体系的优化与搭建等四个模块进行解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市场运作不规范、交易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控。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政策越来越敏感,金融政策已成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研究时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自房改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运用的金融调控,重点分析金融调控取得的成就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市场运作不规范、交易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控。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政策越来越敏感,金融政策已成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研究时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自房改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运用的金融调控,重点分析金融调控取得的成就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道君 《金融博览》2012,(19):41-41
中国房地产界的大鳄任志强曾在参加某档节目时,放言对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建议是,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任志强的话很值得思量。由于社会需求是一个整体,相应地,市场也是一个整体,即市场只有一个。如果市场只能解决少数高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而不能解决数量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这无疑是将市场割裂开来。一部分由商人按商业化原则来运作,一部分由政府按行政的原则操作。这里有几个问题。其一,既然市场能够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抛弃了纯粹的市场化原则的住房市场,资源是否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市场如果只能为富人配置资源,而不为中低收入者配置,是否还是真正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投资与理财》2014,(6):36-36
不建议对房地产投资感兴趣的投资者持有实物房产,可以考虑通过地产基金、地产母基金等刨新金融产品,参与地产利润的分配环节,更多地分享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红利。  相似文献   

14.
理性面对外商在华房地产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中国加入WTO后在建设领域的承诺:在房地产业,除高档房地产项目(高档宾馆、高档公寓、高尔夫球场等)不允许外商独资外,其他房地产项目没有限制;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方面,包括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允许外商成立合资、合作企业,并在5年内开始允许外资成立独资企业。以此为契机,外商一致看好中国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再度掀起强大的“外资旋风”。近年来,中国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推行土地使用、土地金融等各项房地产相关领域的改革,境外资本进入中国房地产产业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外商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各种方式加快进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王辉 《金融博览》2005,(10):16-17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在《报告》中,央行在对我国去年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市场基本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面临境外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融资方式单一、未来房价走势不确定等多方面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6.
自1999年撤地设市后,在丽水市政府“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丽水信贷支持积极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集聚功能得以加强。随之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房价大幅攀升,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已成为全市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因此,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引起我市金融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金融发展,同时房地产金融也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更快发展,但在房地产市场处在过热的今天,房地产金融风险更加突显,对其进行防范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我国房地产金融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金融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金融政策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调控的重要手段,自2005年始从利率、信贷等角度,采用了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等多种手段,然而调控的效果却不太明显。在政策回顾的基础上,尝试从利率和信贷两个视角切入,分析金融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传导机制,并结合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机制以及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归纳提出政策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尤其是2002年以来我国房价不断上涨,尽管在国家紧缩“银根”和“地根”等多种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房价有所调整,但整体房价仍然是涨声依旧,表现得扑朔迷离。房价上涨对经济、金融、民生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从房地产市场运行周期、房地产市场中的基本矛盾、政府和金融支持的“双助推器”作用等几方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及房价不断上升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图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房价问题和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克强总理推崇新城镇化,只要城镇化的终极目标不动摇,房地产市场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具有长期发展趋势……新国五条和3月2日出台征"个人出售二手房按所得的20%计征所得税"细则,引发市场发生极大的震动,不等地方政府落实,全国抛房潮风起云涌,但现在看来市场似乎没有必要如此惊慌失措。城镇化成涨价最大推手李克强总理推崇新城镇化,只要城镇化的终极目标不动摇,房地产市场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具有长期发展趋势,可以说会有第二个"黄金十年"。因此当前的市场慌乱失措纯属没有必要,不外乎是"自己吓自己"的虚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