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宇 《改革与战略》2007,23(10):62-65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三种棘手的政府问利益博弈问题.即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劳动力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间利益博弈.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文章就此进行了着重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转移方和承接方企业的行为选择,以及在博弈双方政府作用下的演化稳定策略,并通过数值算例和实际案例对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区域产业转移的实现有赖于博弈双方的初始投入成本、超额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比例等因素,在政府作用机制下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增加区域产业转移的实施概率.  相似文献   

3.
罗明忠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6-30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包括农业产业内和就地就近转移,也包括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莆田村的经验表明,通过“公司+基地+产业化农民”的模式,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基础,并将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相关服务的提供和改善可以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良好的预期则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又将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准备空间,达到“多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志新 《特区经济》2009,(2):161-16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分析,政府行为变迁直接决定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快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行为是当前和今后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首要问题。立足于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要求以及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这一现实国情,政府应该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的土地制度、迁移自由、就业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作为,切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颖 《改革与战略》2009,25(7):165-167
文章基于制度需求一供给模型,用外生制度因素分析了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演进过程,提出劳动力要素的产权界定是自由转移的前提,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只能在公平的市场中实现。政府的作用是供给劳动力自由转移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杨洁 《湖北经济管理》2009,(11):143-144
本文以预算软约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地方政府转移到企业身上的政策性负担是软化预算约束的来源,并通过构建预算软约束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对杠杆治理失效的现象进行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早容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7):66-68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几乎受到致命性打击。而这些企业是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遭遇空前困难,出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失业和回流现象,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城市化的进程,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回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郭玫彤  张含宇 《南方经济》2022,41(10):73-92
在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日渐明显。文章以劳动力回流意愿为出发点,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剖析了旅游业发展与劳动力回流意愿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旅游业发展对外出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家乡旅游业的发展会显著提高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基于多种稳健性分析,结果依然成立。此外,旅游业发展能够通过提高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间接提高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发展与回流意愿的关系上,基础交通条件对旅游业发展与回流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而空气污染程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消极的调节作用。最后,通过对户籍和地区异质性的分析,发现农业户籍和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更加强烈,各个地方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条件,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吸引劳动力的回流。文章通过对劳动力回流意愿的探究为劳动力回流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为进一步促进劳动者回流,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谢振忠 《乡镇经济》2008,24(4):114-117
农村信用社资产所有者与其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关于规避道德风险(隐藏行动)的博弈,实质是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设计。激励机制要求农村信用社向高级管理人员让渡一部分利润。金融监管机构与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在监管行为上存在静态的非重复博弈,最优的监管概率和违规概率是一种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只有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才能有效规避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和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的就业结构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制度改革滞后是导致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农村推力有限和城市拉力不足则是导致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加大农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以及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应作为政府促进就业结构升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赵祥  郭惠武 《南方经济》2014,(3):98-110
本文利用博弈分析工具,以广东省产业转移园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的机制与障碍。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园合作双方的策略选择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双方努力水平对产业转移园的成功和官员晋升概率作用的大小;二是双方政府官员晋升效用的大小;三是双方努力成本的高低。因此,如果双方或有一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效用较小,或者双方的努力程度对产业园的发展和官员晋升概率的影响较小,则在产业转移园建设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双方都不努力,或一方努力、另一方搭便车的情况,产业转移圆的发展就有可能受阻。文章还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在一般的意义上提出了改进政府管理体制,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劳动力品牌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亦名 《乡镇经济》2009,25(6):78-82
区域劳动力品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一种特殊的统计性歧视和声誉机制,它能实现企业、劳动力、地方政府与培训机构等多方受益的格局,因而区域劳动力品牌在欠发达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劳动力品牌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均有较明显的效应。短期内,劳动力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区收入差异,但是,如果区域劳动力品牌不能与本地产业的培植相联系,区域劳动力的就业将是不可持续的,其经济极有可能陷入“打工经济陷阱”。一旦区域劳动力品牌与本地产业的培植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联系起来,将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实现较为彻底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焦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能有效转移和安置,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又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那么.就要通过政府积极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增加政府投入,打造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平台等多种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经典模型揭示了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方式,但是并未揭示影响转移的内因.职业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战略性的举措.可采取政府补贴的多元化办学,实行准入制度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可发展不同方式的职业教育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李祺 《世界经济研究》2005,(10):34-38,68
本文构建了一个事前(exante)汇率制度选择和事后(expost)货币投机可能性都是内生决定的模型来分析两者的战略关系,通过投机者和政府的博弈分析解释了各类成本、政府偏好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1)降低货币之间交易成本的金融自由化促使政府采用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2)偏好汇率稳定的小型开放国家比相对封闭的大国更倾向采用较窄的汇率区,但是更容易遭受频繁的货币攻击。(3)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简单估计表明,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必要提高对稳定汇率制度的偏好,并同时实施对资本项目的适度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制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晖 《乡镇经济》2008,24(12):93-9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文章回顾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分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提出在制度制约和制度创新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伏平  易世志 《乡镇经济》2008,24(11):110-113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用“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相互敌视行为的不足。通过建立混合策略静态博弈模型,更合理地解释了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博弈过程。此外,分析了博弈收敛于非最优均衡的原因,并提出了政府可从制度、信息、舆论等方面促进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实现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增强,不可避免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文章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关系,并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资料,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特征变化和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非农就业不稳定的推力作用和与家人团聚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流,西部外出劳动力回流率最高,达到47.2%。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普遍高于非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促进效应,而兼业和务农的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回流农村劳动力并非一定会选择农业生产,也可能选择在更小的地理半径内从事非农就业,并且长期外出从事技术工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劳动力回流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虽然回流劳动力更倾向非农就业,但回流劳动力规模的扩大,使得兼业和纯务农的比例增加,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网络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农就业的政策合力上存在部分抵消,对农地转出产生了抑制作用。文章为农地流转进程缓慢提供了新的解释,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新变化,同时兼顾各层级政策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娟 《改革与战略》2011,27(7):108-110
农村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劳动力的高效转移,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劳动力转移中兼业经营降低了土地流转效率、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劳动力转移、创新农地流转机制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