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组织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的实质成为人才的竞争。而在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中,企业的核心员工无疑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核心员工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探讨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开展核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企业的职业管理,使核心员工的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本时代的来临,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超越其它资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竞争各方不惜重金,想尽办法争夺、招揽人才。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在对人才的竞争,而这一点在中国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大国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激烈。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导致高管个体乃至集体跳槽事件的不断发生,成为许多发展中企业不可言说之痛。正因为人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人才成为企业真正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要打赢人才之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公司和个体就成为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帮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知识在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成为人才的竞争。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持续发展,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必不可缺,人才资源竞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根据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从新的视角找寻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论人才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世界各国也纷纷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开发并管好人才是我国入世后的首要任务。那么,对于广大的企业来说,怎样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发现人才、留住并用好人才呢?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呢?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技术与资金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掌握知识和技术并拥有不断创新能力的员工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已经取代技术和资金成为企业间争夺的焦点,谁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谁就能脱颖而出,获取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列组织绩效影响乃至员工离职影响已成为中外学者探讨的热点。本文旨在述评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离职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企业环境正处在迅速而剧烈的变化之中,赢得竞争的根本是拥有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肩负着重大使命。本分析了企业环境变化的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指出了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重点及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对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的争夺成为企业问竞争的核心与焦点,不断开发人才资源,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为此,我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访问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企业管理者对人才开发和管理的高度重视,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着手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并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初显成效。和西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尚未走出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市场化、贸易和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外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以往,而中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对人才的渴求也大为增加。但是,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国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急需更新观念。这些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切实做好人才的引入、培养、使用和开发工作,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以来中国人才竞争的四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入世”以来 ,人才争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人才竞争呈现四大对立的特点 :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 ,低素质人员严重过剩 ;国企高级人才外流 ,海外高级人才内流 ;紧俏人才价格暴涨 ,一般人员价格狂跌 ;学生忙着寻找工作机会 ,工作了的人忙着寻找学习机会。只有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创业的体制环境 ,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有利于与国际接轨的商业环境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在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中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对优秀人力资源的竞争。金融企业如果要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或发展,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想拥有高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对高素质人才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到来,金融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金融人才实施职业生涯管理,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利用度,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留人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锡红 《经济师》2004,(10):156-156,159
中国加入WTO ,面对激烈的企业竞争所导致的人才竞争 ,坚持以人为本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已成为企业的共识。中小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得出中小企业应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关键。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深刻认识人才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已成为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4.
郭巧合  于平 《经济师》2001,(11):122-123
企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不但面临着国内同行业的竞争 ,而且面临着国外同行业的挑战。目前 ,我国即将加入WTO ,跨国公司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它们在中国除争夺资源外 ,还要争夺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而且这种人才争夺战将会愈演愈烈。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首先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作资本和支撑 ;否则 ,企业就会失去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璐 《现代财经》2002,22(8):31-33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培养保险人才成为竞争的关键。本文从国内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入手,剖析新形势下保险业人才竞争的态势,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第一大挑战:国际间人才争夺将会更加激烈,企业人才竞争更趋前沿化和显性化人力资源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作用已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在人类社会走入新经济时代的今天,在知识成为生产要素,而人又是知识的创造、积累、使用和传播的主体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国家之间争夺的主要对象。“入世”,使国门进一步开放,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家间的疆界越来越模糊,人员出入更加自由便捷,使远距离的人才竞争变为面对面的竞争。发达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技环境两大武器,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这…  相似文献   

17.
冯烨 《时代经贸》2012,(14):243-243
在竞争日趋严峻的今天,人才的选拔与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取得主动,赢得未来。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招聘工作正是肩负着这种人才录用的极为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就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公司而言,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说到底又是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与机制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更具有现实利益和价值,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是新形势下人才竞争的优劣。因此.如何在“入世”的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压力当前,我们新疆建筑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竞争的三大挑战:第一,国内的挑战——由于国际市场的开放,国内许多知名大型建筑企业纷纷入主新疆市场;第二,新疆境内的挑战——各大建筑企业的人才竞争;第三,企业自身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匮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