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类权重矩阵,以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带动本省制造业绿色创新,但会抑制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地理邻近地区更显著。多维度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呈“梯度递减分布”特征。数字化产业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较强“虹吸效应”,不利于整体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以,未来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施行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许俊鹏  贾明明 《价值工程》2019,38(17):57-59
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安徽省旅游业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安徽省各市旅游业表现出"低值-低值"到"高值-高值"的集聚特征转变趋势,安徽省各市旅游业的间接溢出效应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熵和交通通达度的直接溢出效应和总体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辐射模式由“圈层扩散”向“多核心轴带扩散”转变。(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长三角地区试点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且政策效应可持续5年,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城市的低碳治理将对地理相邻和经济相邻的城市溢出“制度红利”,且对地理相邻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激励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受到城市资源环境属性和绿色创新效率属性的影响,其在非资源城市和高效率城市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绿色发展效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两种集聚与产业自身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采用空间模型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对周边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呈倒“U”型,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此外,分地区检验发现: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影响与整体结果一致,而多样化集聚起直接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两种集聚的影响均呈倒“U”型,但各省专业化集聚水平已接近甚至突破了拐点;西部地区仅有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显著并呈“U”型,区域内各省仍在曲线左侧,尚未发挥出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标:编制中国绿色创新指数,考察各区域指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方法:建立绿色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赋权指标,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专利清单在线检索工具和采用爬虫技术检索、匹配、汇总国家知识产权局绿色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测度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采用Kernel估计分析绿色创新分布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东中西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来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创新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各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源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与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三者“携手并进”;绿色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并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特征,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及主要省会城市稳居前列;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地区核密度图均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收窄后扩大”的特征;东中西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异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绿色创新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效应,且俱乐部收敛特征也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不同地区样本中收敛速度存在差异。研究创...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4—201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造广义空间自回归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房价上涨与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当以房价作为干扰因素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活动时,房价的上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由正转负,从而绿色经济产出前沿未能实现,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发生损失;绿色经济的正负“空间回波”作用博弈表明,房价上涨带来的负向影响比生产性服务业的正向影响更为突出;溢出效应表明,内生性的房价攀升将引致地区内原有集聚企业的区际转移,新集聚地加持的各类集聚效应将推动新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从而间接形成绿色经济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东西之间与南北之间,相邻地区的发展差异也尤为突出,而金融发展中集聚与排斥效应的角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通过检验2004—2018年31个省份金融集聚与金融排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与金融排斥存在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金融集聚,金融排斥的负向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但是金融集聚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排斥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进一步剖析发现,在相邻地区金融资源的势差分布中,金融集聚的虹吸效应激发了金融排斥,由此形成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具有长期性特征,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较为显著。此外,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源于金融效率的优化,金融排斥的溢出效应源自深化地理排斥、评估排斥和条件排斥。本文研究结论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增强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GML)指数测算2003—2017年中国285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分析了城市GTFP的时空演进,检验了城市GTFP的空间相关性,并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城市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GTFP呈现增长趋势,总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格局,城市GTFP标准差椭圆整体向西北方向发生了偏移,技术进步在提升中国城市GTFP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城市GTFP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促进邻近城市GTFP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发投入和环境规制抑制邻近城市GTFP的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分别存在“竞相到底效应”和“污染泄漏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绿色智慧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下游—中游—上游”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且下游增速最快,极化特征明显;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网络联通性较好且不存在等级结构,空间关联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不断增强,但城市间的协同性仍需进一步提升;郑州、西安和济南等省会城市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和上游多数城市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四大板块,兰西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净溢出”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净受益”板块,宁夏沿黄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经纪人”板块,晋中和中原城市群为“双向溢出”板块;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会增强绿色智慧城市间的联系,信息网络差异则会抑制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以大明公司的绿色仓储为例对绿色物流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对大明公司仓储绿色化提出了设计思路和实施措施,以求对我国化工企业实施绿色物流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正处在从经济复苏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以能源与环境技术、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创新和以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构建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将为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创新的特点与正反馈机制,找出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并剖析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最后从实践角度探讨了世界各国的绿色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3.
14.
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分析,认为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我国企业开发利用绿色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在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绿色住宅综合评价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美林 《价值工程》2009,28(7):94-95
随着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通过介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的发展概况,简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现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纪尧  刘秀梅 《价值工程》2010,29(29):106-10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对室内装饰材料的标准,绿色装饰材料的内涵要求应运而生。本文对绿色装饰材料的内涵以及意义进行了梳理,并论述了人与室内设计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绿色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春香 《物流科技》2014,(1):126-128
绿色物流既是改善环境的关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还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基于绿色物流的绿色包装是一个内涵及其丰富的概念,需从绿色包装的最终目标、行为主体、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明确其的内涵。绿色包装既有企业的绿色包装活动,又有社会对绿色包装活动的管理、规范及控制行为,需要从社会和企业双方面路径探讨实施和发展绿色包装。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经营,由不顾生态环境的“黑色”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注重节能降耗的“绿色”集约型发展,是企业发展方式的“颜色革命”。绿色经营标志着企业进入了自觉嗄行社会责任的理性发展阶段,其实质是将环境作为重要资产来经营。绿色经营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概念。为提高绿色经营能力,企业要转变观念,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创新绿色技术,建设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品牌,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内国际绿色需求,不断提高绿色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literature, driven by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itiatives and green performance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for the top 500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in the USA by industry sector. Green initiatives are measured using the concepts Green Pay Link, Sustainability Themed Committee and Audit. Green performance is measured using Energy Productivity, Carbon Productivity, Water Productivity, Waste Productivity and Green Repu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een initiative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Energy Productivity and Green Reputation, and that both green initiatives and green performanc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se results are mixed and vary by industry secto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anies take a reactive, not proactive, approac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initiative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green performance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is not immediate, and may take more than a year for companies to observe.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has been seen as a key strategy for manufacturing firms to pursu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et, how to help manufacturing firms eliminate bottlenecks when implementing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current study, which is anchored in the government incentive perspective, examines the drivers, contingent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manufacturing‐listed firm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 The results present valuable findings: (a) green subsidi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wo dimension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namely,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nd‐of‐pipe technology; (b) both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nd‐of‐pipe technology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firms' green image; (c) a firm's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ubsidies and its green image; and (d) higher absorptive capacity strengthens the indirect effect of green subsidies on a firm's green image via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y. Our results provide meaningfu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by revealing the benefits of green subsidies through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by leveraging level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