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奇 《云南金融》2011,(6X):154-154
关于IPO抑价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门话题,然而,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现象极为频繁。由于新股定价及其上市后的价格表现,关系着发行公司、政府、承销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因此,本文从发行公司、政府、承销商、投资者四个维度去探究本轮新股破发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股破发是目前中国股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基于2004年至2010年上市的A股IPO,研究合资承销商对新股破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破发率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合资承销商的低破发率主要归功于更加有效且符合市场预期的一级市场发行定价能力,其表现为合资承销商发行的股票的短期市场价格相对发行价的偏离程度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发行的股票。另外,我们还发现合资承销商采取了一定的托市行为,该行为也减小了短期内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概率。本文的发现从新股发行的角度提供了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间上市发行股票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定价分析,以新股发行定价类型,首日发行抑价率正负进行分类.选取折价发行且上市首日"破发"(即首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公司样本,将其与溢价发行且上市首日未"破发"公司样本,按照"行业-收入规模"标准进行样本配对,计算两组公司上市后1~5年买入与持有收益(BHAR)并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新股上市后前三年均表现不佳,折价发行且首日"破发"的股票在上市后前两年表现更差.这为新股定价与长期表现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  相似文献   

4.
丁度 《金融纵横》2011,(9):33-36
2010年以来,我国新股上市首日遭遇破发的情况频繁发生,舆论界对新股破发是否是常态持有相反的意见。本文以2010年至今的83只破发股票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认为,破发是市场自发的、对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进行调整和消化的一种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破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且能够说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范锐 《金卡工程》2010,14(6):284-284
中国证券市场IPO的发行存在两个问题要么就是破发,要么就是上市首日涨幅过大,在目前采用市盈率定价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试图对中国新股发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找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发行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在港上市中资股2013—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基于典型事件分析中资股在境外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然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破发、市场状况及投资者态度等因素对中资股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恒生指数,港市中资股IPO上市后两年内的整体市场表现处于劣势;IPO破发不利于后期市场的表现,破发股的整体市场表现差于非破发股;投资者行为是市场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对中资股的市场表现产生正向影响;新股上市前的市场环境越好,中资股IPO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会越好。  相似文献   

7.
胡赞赞 《中国外资》2011,(10):170-170
本文以近期证券市场出现的新股上市接连跌破发行价("破发")的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新股破发现象的相关原因,并针对破发现象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近期证券市场出现的新股上市接连跌破发行价("破发")的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新股破发现象的相关原因,并针对破发现象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郭旻蕙 《金融与经济》2012,(1):67-69,17
本文以2011年1月4日至2011年6月29日发行的163只新股为样本,筛选出59只首日破发股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新股破发程度的主要因素。同时,本文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给出新股投资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南 《中国外资》2013,(14):1-3
三次IPO发行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本论文将从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的三次新股制度改革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新股申购收益数据统计,上市首日涨跌幅数据统计、破发率等数据统计,讨论三次新股定价和配售制度的问题根源和问题本质。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沪深两市新上市250余支股票中有50余支新股出现破发,占总发行股票数量的20%左右,可见,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我国新股发行中采用的上市保荐制、询价制及新股发售机制都存在着弊端,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良好运行,制约新股发行市场的发展,所以,完善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推进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对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式IPO询价发行体制下,承销商没有新股分配权力,而定价市场化改革赋予了其定价权力。面对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情绪,承销商的理性选择是利用情绪抬高发行价格,通过收取与融资金额成正比例的承销费用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本文利用强制披露的询价机构网下全部报价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式询价制的运作机理,结果发现:在机构报价形成的股票需求曲线上,承销商实际选择在相对高位定价,发行价格显著高于各类报价均值,而承销商声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定价拔高行为;定价拔高越大,IPO上市首日收益率越低;IPO上市后的交易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定价拔高越大,机构配售新股解禁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去年打不上新股的人都去打新债了,但今年肯定没人敢打新债了。”一位投资人说。有媒体评论说,“新股不败”的神话还在A股延续,但“新债不败”却早已成为过去时。确实如此,近期可转债上市即破发,投资者纷纷放弃申购,只剩承销商因包销投资者弃购额度。被迫成为“接盘侠”。  相似文献   

14.
秦岐 《中国金融家》2012,(2):112-113
从曾经的“新股不败”,到上市首日屡屡“破发”,再到如今的“门庭冷落”,大多数投资者对新股都表示经历了一个爱到怕,又爱又怕的过程。直接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股发行制度不够完善。发行价格“三高”、询价过程不透明等上市存在的种种弊端引发了新股上市后不济的走势,影响了本来就较脆弱的市场,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也随之流逝。  相似文献   

15.
王晓璐 《财经》2011,(11):46-48
4月28日,中国最大的汽车销售服务商庞大集团(601258.SH)首发上市,当日暴跌23.16%,刷新A股市场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纪录. 庞大集团破发仅是今年以来新股破发的一个缩影,因其破发的幅度巨大引起关注.4月,共有24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其中16只在挂牌首日破发.截至4月29日收盘,当月上市新股仍有17只股价低于发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IPO定价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股发行(IPO, Initial PublicOffering)定价是股票发行业务中的核心环节,定价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判断发行定价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是,发行价的确定是否以预期的二级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基础。新股发行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Underpricing),一般证券市场上都存在这一现象,根据一个对32个国家(地区)样本区间的统计,股票上市首日平均收益率达27.86%,这说明新股发行价格和新股上市价格本身还是有所不同。从统计数据看,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抑价程…  相似文献   

17.
夏磊 《时代金融》2012,(27):146
文章通过统计2010年与2011年新股发行数据,按照一定的交易模式,得出当年新股投资的损失比例。通过2010年与2011年新股定价区间的分析,阐述投资新股的误区,论证了爆炒新股对于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得出了冲动投资理念的危害性,理性投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的政策进行解读.将第二阶段改革以来与第一阶段改革期间的初始抑价率及超额抑价率等指标进行比较,以期观察第二阶段改革有无成效.最后,从新股发行的利益相关者发行方、保荐机构、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分析高估值发行的背后成因.消除IPO参与者的利益绑定、明确责权利的统一,将有益于改善高估值发行现象...  相似文献   

19.
近期以来,股市极度低迷,市场持续走弱,人气不旺。市场成交量不断萎缩,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非常普遍。从打新必赚到打新就赔自2011年1月7日今年第一只新股上市以来,截至6月16日,A股市场发行的新股一共156只。其中,上市首日破发的  相似文献   

20.
夏磊 《云南金融》2012,(9X):146-146
文章通过统计2010年与2011年新股发行数据,按照一定的交易模式,得出当年新股投资的损失比例。通过2010年与2011年新股定价区间的分析,阐述投资新股的误区,论证了爆炒新股对于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得出了冲动投资理念的危害性,理性投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