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点"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重点考虑提升城市活力,有秩序、协调发展,真正解决好就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升资源和文化的附加值。""制定城市规划不能凭‘长官意志’,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现代城镇化的理解要从过去比较单一、以人口数量来衡量,转变为从人口、资源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衡量,要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资源城镇化四个方面考虑。作为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城镇化,我们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制定中国差别化、多途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头脑发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政府、企业、百姓中找到利益平衡点,干那些政府想干干不了、百姓欢迎、企业盈利的事,走一条中国建筑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给中国建筑带来的发展机遇。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过去统计的52%的城镇化人口来衡量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是量的概念,不完整。新型城镇化想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从全世界三次城镇化的浪潮来看,第一次城镇化发生在英国。美国的城镇化是第二次。紧接着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有3个特点,转移人口多:有6亿到8亿人从农村转移到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伪城镇化问题越发严峻,它直接造就了一个游离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于此同时,城市中产生了就业歧视、社会保障参与低、农民工住房难、子女教育难等问题,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不和谐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观点"城镇化的过程除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更应是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生活方式变迁、现代城市思维的培育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城市在公共服务中基础设施投入过多,而对于城市居民真正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太少。""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从土地上被吸引出来,土地集中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迅猛,农村水资源出现了农业用水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在分析了中国农村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包括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和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已经不适应西部和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影响全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客观上加剧了城乡矛盾和地区矛盾。文章通过在人口、铁路两方面划分新疆空间地域,分析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条符合新疆地区特点的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西部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推进城镇化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但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著名的城市和城镇方面问题的专家,住房和城  相似文献   

9.
河流通常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贵州农村地区的河流环境却出现了逐渐恶化的趋势,如何治理已成为地区发展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通过对贵州农村地区河流特点、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结合当前较先进的河流治理理念,有针对性地探讨并提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显, 并且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乡人口迁移较为频繁, 逐渐形成了人口半城镇化现象, 分析人口半城镇化是如何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半城镇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并区分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得出结论: 在短期, 人口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 但在长期, 人口半城镇化却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即人口半城镇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 “U 型” 关系, 本文用系统GMM 模型实证检验了 “U 型” 关系。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逐步解决半城镇人口的购房落户问题; (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信息平台; (3) 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并不是“小城镇化”,而是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有自己的的优势和局限,不能相互替代,可行的选择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应打破行政区划,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大中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城中村”问题,提高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保障“失土农民”的利益,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城市人口扩张的重要来源之一,必须公正对待农民工,推进城镇化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和忽视农村,而应当进一步关注和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充分利用推进城镇化这个宝贵机会,对农村面貌特别是农业产业布局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建设现代化农村。  相似文献   

12.
现有体制下大都市区内碎片化的政府治理,已经成为发展大都市区经济的重大障碍,迫切需要优化我国部分大城市的行政区划。与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样,中国的城镇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城市化阶段进入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其典型表现是工业企业从相当多的大城市迁出,大城市周边出现一些新兴城镇,形成新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出现跨行政区划的通勤族。例如,目前每天有数十万居住在河北燕郊、江苏昆山的居民到北京和上海上班。特殊的资源禀赋使得我国只能实行集约型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在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后来出台的"一号文件"中被屡次提及,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并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可见,中央政府对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有着强烈愿望,还将进一步细化城镇化建设的各方面政策。  相似文献   

14.
观点"当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速度超过了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时,周围环卫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健全,传染病就很容易在这些地区发生。""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当中,我们需要处理潜在的健康隐患,确保人们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建设当中能够保持健康生活。"城镇化是全球趋势,全球城市人口有史以来首次超过总人口半数以上,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到2030年,每10人中将有6人生活在城镇。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城镇人口增长了三倍。城市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其良好的服务、文化和娱乐  相似文献   

15.
观点"至2020年,各个区域基础设施投资10年间将产生42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土地和资金三要素的流动,房地产是以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生产要素是土地和资金,房地产行业就是在三个要素之间寻找机会。""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从生产型城镇化更多转向消费和居住方式,转变为人的城市化服务。"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各需要多少投资?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未来3~5年城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主线。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盲目城镇化又是非常危险的。城镇化无疑将产生多方位的资金需求,无论是今后土地的城镇化还是人口的城镇化,最终都将会带来投资以及资金的需求,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需求清况,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外刊速览     
《董事会》2013,(12):16-18
中国楼市之惑 在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乐观者认为,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聚集,必然推动对住房的需求;中国还有着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大多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的房屋中,十分渴望搬进更加舒适的公寓和大厦。于是,过去的10年里就出现了令人瞠目的房地产繁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将新型城镇化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以及环境城镇化4个方面;然后利用产业结构高级化率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最后通过GMM估计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各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城镇化正向推动3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城镇化正向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而环境城镇化正向推动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科学文化财政支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效应;金融业发展积极推动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前一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各地区产业发展都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空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镇化因素构建了关于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1999~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潜能和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及其区域空间分异,并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地区市场潜能的提升对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影响最大,西部最小,中部次之;3个层面城镇化因素均有利于工业企业集聚,其中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人口城镇化,且东中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地区大,而对于人口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而言,中西部差异较小,东部明显大于中西部。考虑异方差和自相关、外生冲击以及工业集聚路径依赖性的3次稳健性分析也基本支持市场潜能、城镇化与地区工业集聚度之间关系是稳定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再有20年左右,也就是到2030年前后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产值在GDP中比重预计降至7%-8%,城市人口比重将上升到70%左右。现在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在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