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为研究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弹性脱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和弹性脱钩模型,研究中国建筑业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呈"U"型右侧上升趋势,暂未符合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的库兹涅茨假说;产业价值创造和减排弹性脱钩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生态足迹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足迹视角出发,采用1952~2007年的数据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对生态足迹各个构成项的分析表明,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的消耗在各项中增长最快,要控制我国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必须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增长速率。回归分析结果则表明,在我国语境下,宏观意义上的资源环境综合压力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我国资源环境压力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出现倒"U"形;同时,我国当前面临特殊的国际背景,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控制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否则倒"U"形曲线将转向环境质量再次降低的"N"形曲线。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为例,应用STIRPAT模型、EKC理论和IPAT方程,分析和讨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技术进步对河南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作用有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规则的N型曲线;河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目前处于脱钩、复钩交替阶段,还没有出现永久脱钩的拐点;要使河南经济保持9%的发展速度,能源利用的广义技术进步每年必须大于8.257。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速度脱钩和数量脱钩的双重视角,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中国1987—2017年制造业碳排放和制造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2016—2017年、2008—2017年均为弱脱钩状态,制造业经济和碳排放呈倒“N”型关系,2017年制造业经济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两拐点之间,未发生数量脱钩。借助“环境高山”理论可知,我国制造业处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因此,政府需要做好经济和环境政策的长期攻坚准备。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为例,应用STIRPAT模型、EKC理论和IPAT方程,分析和讨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技术进步对河南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作用有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规则的N型曲线;河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目前处于脱钩、复钩交替阶段,还没有出现永久脱钩的拐点;要使河南经济保持9%的发展速度,能源利用的广义技术进步每年必须大于8.257.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传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利用2000~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模型与门限模型,研究中国及区域空气污染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存在倒"U"型的空气污染库兹涅茨曲线;东南沿海、"东北—渤海湾"、西部地区曲线为倒"U"型,中南地区为"U"型,"黄淮中下游"地区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火电发电比例、城市化、人口结构及经济开放等因素会对空气污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7—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的综列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工业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遵循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要素、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均会带来东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云南省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发显著。库兹涅茨曲线分析表明经济是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且近阶段云南省不存在U型线的拐点,能源消耗将随着经济发展而逐年增加。故本文选取人口、人均GDP、工业GDP比率、城市化率、能源消耗强度五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云南省2000~2013年能源消费总量为样本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构建STIRPAT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和城市化率是影响云南省能源消耗的关键因素,人均GDP和工业GDP比率对于能源消耗有驱动作用,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能源消耗有抑制作用。针对目前现状,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中美两国的大气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构建的EKC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都能很好地表述GDP与SO_2、NO_x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EKC三次拟合结果R~20.85,脱钩分析表明我国SO_2和NO_x分别在2006年、2011年后呈持续强脱钩状态,美国SO_2和NO_x分别在1975年、1991年后整体呈现强脱钩状态。(2)中美两国倒"U"型曲线有所不同,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比美国向左下方移动,按照经济增长水平,我国较美国提前到达大气污染排放峰值点。(3)从SO_2、NO_x两个大气污染指标看出目前我国大气污染与经济增长处于负相关,进一步支持了我国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与节能效果,但是相对美国来讲,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罗洁  姜天  范家琦  吕品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203-206,244
以纺织业为例,选取1996—2006年浙江省的纺织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以水污染为例)的统计面板数据,建立浙江省纺织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测度的计量模型,对浙江省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纺织经济增长和水污染之间的相关性曲线呈现出比较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中西部典型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山西、湖南、陕西、甘肃六省、直辖市,对它们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发达程度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环境与经济间相互作用所处的历史阶段,可以正确引导管理部门调整或制定科学决策,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Tunnel Through,"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安海彦  姚慧琴 《技术经济》2019,38(12):51-59
采用1994-2016年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估计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的特征。②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竞争力对环境污染变动的贡献度较大,而环境污染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较小,说明西部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是以加剧环境污染为代价,而环境污染并不是阻碍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贸易与环境、区域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环境规制水平,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的方法估算了中国29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中国省际间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比较了区域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存在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西部地区不存在该曲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为基础,通过比较新旧环境库兹涅茨模型构建了能较好反映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计量模型,并对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所涉及的和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此关系给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8-2005年间27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与人口、交通区位、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选择了天津市、辽宁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试探性地应用库兹涅茨曲线模拟了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①土地经济密度与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交通区位、科技进步等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②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率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呈现类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认为在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论文在对EKC的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对EKC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EKC动态地存在于经济的非稳态中,在经济中环保投资由不充足到充足是EKC存在的基础。通过运用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近十多年来EKC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选取的3个污染指标中有2个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形态,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GDP之间呈N型。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是经济增长所内生的结果,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自动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温室气体排放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温室气体减排与对外贸易、金融发展等主要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利用1982~2011年的数据对碳排放、对外贸易、金融发展、能源消耗、经济增长等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ARDL边限检验法对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得出长期关系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深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非线性倒U型关系,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贸易开放与排放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并未引起污染转移。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动金融向有益于碳减排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1998-2004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综合简化型模型,研究了3种大气污染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在3种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二氧化硫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N型曲线,与多数研究结果不相符;同时,第二产业比重、经济增长速度、单位GDP能耗和环境政策强度四个解释变量总体上对3个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并包含明确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的过程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对能源消费产生刺激和抑制双向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间通常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脱钩模型,对中国1980年至2012年间城镇经济及产业与能源消费间的脱钩状态进行计算,发现总体上呈现“弱脱钩”状态.在从城镇经济整体、产业构成和能源强度几个方面分析了出现“弱脱钩”状态的原因后,提出了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提高城镇用能效率和建立城镇居民健康消费模式三个建议,以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实现“强脱钩”.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0—2013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基于STIRPAT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公共交通是碳排放重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模型能很好拟合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分析表明该地区已处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阶段,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随着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不断下降,预期可以达到"十三五"规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