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公园已经成为全球自然保护和科学利用的规范语言和普适理念,除了承担保护自然资源责任以外,也为满足人类对自然美学、环境教育、户外休闲等多方面的诉求提供了可能.在新常态下,国家公园亦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通过围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推动我国一直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各类保护区体系向国家公园统一体系转型,为我国国家公园系统化、科学化、规模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是全球自然保护的规范语言,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从美国最有创意的设想变成全球的共同模式,世界各地的国家公园将“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核心理念与各国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形成了三种较为普遍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央政府治理、中央与地方共同治理和地方治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政府治理模式影响最为深远,是国家公园治理模式的原种,其他治理模式都是由此衍变转化形成的变种.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国家性”“公众性”明显且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3.
从利用的角度开展游憩空间管控是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加拿大国家公园实地考察和期刊文献资料梳理,分析了加拿大实施游憩空间管控的体系架构和重点内容,探讨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主线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1)加拿大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控体系可以划分为区域、公园、场地3个尺度,反映了国家公园在促进国土空间保护领域的系统性思维;(2)国家公园游憩治理机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多重响应,包括宏观平衡机制、分类优选机制、用途管制机制和游憩利用机制,并在不同尺度空间上匹配相适应的政策管控措施;(3)从政策层面需要维持自然保护和游憩空间利用的平衡关系,在独特性方面体现出有别于绝对保护和完全开发的中性思维。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可汲取利用加拿大的上述发展经验,在多个层面设置前期评估和弹性措施进行改良优化,注重动态调控,避免游憩发展体制僵化。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国家公园?跟我们身边的人民公园、郊野公园差不多吗?跟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有什么关系?跟传统的保护区有什么关系?怎样更有效地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中国大陆第一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典范,即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试点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11月,根据安徽省政府工作部署,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以“国家与民族的圣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地、旅游与休闲的福地”为总目标,启动“黄山国家公园”机制与体制探索.经过半年多的积极实践,我们认为,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探索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应突出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以期推进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过程中,生态信用买卖双方主体确认、交易步骤、额度分配等一直是实践难题。本文在借鉴国外生态银行机制模式与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组织结构、信用标准、交易方式3个方面,构建基于生态资源评估的发起者、开发者与第三方监管参与的生态银行运作模式。以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为实证案例,参考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当量因子修正等研究成果,对2005、2010、2015及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发现,河渠、滩涂、林地的生态信用最高,水田、旱地、建设用地生态信用最低,以此提出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的生态信用下限,以期为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和其他自然保护地构建生态银行机制和确定生态信用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以“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为核心理念,通过游憩功能体现其公共资源属性,促进全民公益性目标实现,是确保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的基本要求。为寻求实现国家公园功能的路径,本文基于问卷调查,考察游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功能的认知、对游憩服务的期待以及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态度。研究表明,游客看重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游憩和环境教育等功能,但在空间认知上割裂了保护和利用在国家公园内的统一性;游客关注国家公园在游憩机会上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关注点受到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游客的生态保护参与意愿普遍较强,但对保护对象并无具体认知。因此,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发展需要从前端导入国家公园概念、功能和管理目标等公益性的基础理念,既需要根据游客多样性需求完善服务,也需要引导游客了解公园区域定位和内部功能分区。研究指出,国家公园需要在增强游客对其功能公益性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自然保护地旅游发展的新范式,从而改善游憩体验,促进游客更好地参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8.
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吕斌  陈睿  蒋丕彦 《旅游学刊》2004,19(2):26-31
三峡是我国典型的区域性旅游地的组合。三峡工程的建设必然引起三峡库区旅游地线性空间结构的变动。以往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研究都是从“点轴”模式或旅游产品组织的角度来讨论.但作为区域旅游的形成机制,即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却考虑很少。通过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变动因素的分析,从旅游地竞争合作机制的角度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进行了重构.总结为“一轴”模式将转变为“双核”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和空间拓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但我国挂牌试点的汤旺河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等与其对应资源类型的景区经营并无区别,高价门票等景区诟病依然存在.与强调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不同,国家公园强调保护与利用兼顾,即强调全民所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的公益性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遗产区域理念的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是新常态下我国立足当前遗产保护与发展实践,同时又着眼未来的重要战略部署.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体制能够彻底解决我国遗产管理中条块分割、公地悲剧和“九龙治水”的困境,进而更好地彰显遗产的生态、教育、科研和游憩功能,促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深入分析了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研究的多维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研究作者合作结构松散,尚未形成紧密的学术研究合作机构与团队;研究知识演进可划分为经验借鉴萌芽(1982~2006年),初步探索成长(2007~2013年)以及深入试点发展(2014年至今)等3个阶段;研究主题富有国家政策导向性,2006年与2014年为研究转折性节点;研究主题演变主要从国家公园游憩利用理念借鉴、游憩多维评价、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转移到国家公园社区旅游、游憩经营与管理、游憩生态影响、游憩公共公益性,再到游憩利用维度视角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学术界研究视角主要涉及风景园林学、经济学、地学、旅游学、生态学等。今后,需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现实出发开展多学科、跨机构、多平台的深入合作,对国家公园游憩空间价值与伦理进行深度关怀与反思,而探索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国家公园游憩利用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应当成为未来亟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张杉 《当代旅游》2006,(4):30-32
不久前,我们驾车来到了慕名已久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黄石公园是全世界最早设立的国家公园(1872年),公园的大部位于美国怀俄明州西北部,小部在蒙大拿州南部和爱达荷州西部.1976年它被定为生物圈保护区,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平均每年吸引游客约3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多种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模式中,国家公园是其中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国家公园不同于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完全开放的风景名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我国国家公园以来,已经有九省开始了国家公园的试点工作,由于正处于自然保护地现转型升级为国家公园的转折期,关于国家公园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其研究的方向主要都是集中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顶层设计,权属关系,构建目标,管理体制,运营体制及实施办法上,缺少了对于国家公园相关功能和建立目的探寻,而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和归纳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作用,以期能够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献上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境外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冲突:表现、溯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燕  邓毅  张浩  王建英  梁滨 《旅游学刊》2017,(1):111-122
国家公园社区冲突研究对于目前中国正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以境外国家公园社区冲突为现实案例,梳理公园管理机构与社区之间冲突的具体表现,发现社区冲突是由公园定界、公园生态保护和公园开发利用3个方面所引致,由此追根溯源至土地政策、利益机制和管理手段。当这三者置身于国家公园体制框架中时,从土地权属保障制度、社区参与制度和特许经营制度3个方面着手预防或改善公园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文章提出的4类土地权属关系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矛盾,PAC模式保证了社区在国家公园利益分配和补偿中的重要地位,透明顺畅的信息沟通增强社区对公园的信任和信心,社区特许经营制度向社区的倾斜可保障失地社区居民生计。当社区居民“得以偿失”,社区冲突就会止于源头。  相似文献   

19.
英美国家公园体制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当前政界、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设立背景、目的、程序、任务、土地、资金、机构等不尽相同,但均适应并体现了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征.本文通过英美国家公园体制的比较,旨在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的体制建设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实践的泛化造成生态旅游发展陷入困境,生态旅游形象受损。如何利用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塑造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梳理中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基于文化观念、生态资源与实践环境等差异,中国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需立足国情,建议重点从5个方面探索本土化路径:一是明确开展生态旅游的现实目标是生态资源的安全,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明晰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外延,以此严格界定生态旅游实践内容与形式;三是重点从良性互动的社区参与和科学的自然解说系统两个方面,加强生态旅游科学实践,重塑生态旅游形象;四是利用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等生态产品消费契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五是加强生态旅游制度建设,推动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